雷达原理(第三版)--丁鹭飞第5章ppt课件.ppt
《雷达原理(第三版)--丁鹭飞第5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达原理(第三版)--丁鹭飞第5章ppt课件.ppt(1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1 雷达方程雷达方程 5.2 显小可检测信号显小可检测信号 5.3 脉冲积累对检测性能的改善脉冲积累对检测性能的改善 5.4 目标截面积及其起伏特性目标截面积及其起伏特性 5.5 系统损耗系统损耗 5.6 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5.7 雷达方程的几种形式雷达方程的几种形式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1.1 基本雷达方程基本雷达方程 5.1 雷雷 达达 方方 程程 设雷达发射功率为Pt, 雷达天线的增益为Gt, 则在自由空间工作时, 距雷达天线R远的目标处的功率密度S1为 214 RGPStt(5.1.1)
2、目标受到发射电磁波的照射, 因其散射特性而将产生散射回波。 散射功率的大小显然和目标所在点的发射功率密度S1以及目标的特性有关。用目标的散射截面积(其量纲是面积)来表征其散射特性。若假定目标可将接收到的功率无损耗地辐射出来, 则可得到由目标散射的功率(二次辐射功率)为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2124 RGPSPtt(5.1.2) 又假设P2均匀地辐射, 则在接收天线处收到的回波功率密度为 22222)4(4RGPRPStt(5.1.3) 如果雷达接收天线的有效接收面积为Ar, 则在雷达接收处接收回波功率为Pr, 而 222)4(RAGPSAPttrr(5.1.4)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3、 由天线理论知道, 天线增益和有效面积之间有以下关系: 24AG 式中为所用波长, 则接收回波功率可写成如下形式: 432)4(RGGPPrttr424RAAPPrttr(5.1.5) (5.1.6) 单基地脉冲雷达通常收发共用天线, 即Gt=Gr=G, At=Ar, 将此关系式代入上二式即可得常用结果。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由式(5.1.4)(5.1.6)可看出, 接收的回波功率Pr反比于目标与雷达站间的距离R的四次方, 这是因为一次雷达中, 反射功率经过往返双倍的距离路程, 能量衰减很大。接收到的功率Pr必须超过最小可检测信号功率Si min, 雷达才能可靠地发现目标, 当Pr正好等
4、于Si min时, 就可得到雷达检测该目标的最大作用距离Rmax。 因为超过这个距离, 接收的信号功率Pr进一步减小, 就不能可靠地检测到该目标。它们的关系式可以表达为 4max3224max22min)4(4RGPRAPSPtrtir(5.1.7)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或 41min322max41min22max)4(4itirtSGPRSAPR(5.1.8) (5.1.9) 式(5.1.8)、(5.1.9)是雷达距离方程的两种基本形式, 它表明了作用距离Rmax和雷达参数以及目标特性间的关系。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雷达方程虽然给出了作用距离和各参数间的定量关系, 但因未考虑设
5、备的实际损耗和环境因素, 而且方程中还有两个不可能准确预定的量: 目标有效反射面积和最小可检测信号Si min, 因此它常用来作为一个估算的公式, 考察雷达各参数对作用距离影响的程度。 雷达总是在噪声和其它干扰背景下检测目标的, 再加上复杂目标的回波信号本身也是起伏的,故接收机输出的是随机量。 雷达作用距离也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统计值, 对于某雷达来讲, 不能简单地说它的作用距离是多少, 通常只在概率意义上讲, 当虚警概率(例如10-6)和发现概率(例如90%)给定时的作用距离是多大。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1.2 目标的雷达截面积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RCS) 雷达是通过目标的二次散射功
6、率来发现目标的。 为了描述目标的后向散射特性, 在雷达方程的推导过程中, 定义了“点”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如式(5.1.2)所示, P2=S1 P2为目标散射的总功率, S1为照射的功率密度。雷达截面积又可写为 12SP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由于二次散射, 因而在雷达接收点处单位立体角内的散射功率P为 4412SPP据此, 又可定义雷达截面积为 入射功率密度角内的回波功率返回接收机每单位立体4定义为, 在远场条件(平面波照射的条件)下, 目标处每单位入射功率密度在接收机处每单位立体角内产生的反射功率乘以4。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为了进一步了解的意义, 我们按照定义来考虑一个具有良好导
7、电性能的各向同性的球体截面积。 设目标处入射功率密度为S1, 球目标的几何投影面积为A1, 则目标所截获的功率为S1A1。 由于该球是导电良好且各向同性的, 因而它将截获的功率S1A1全部均匀地辐射到4立体角内, 根据式(5.1.10),可定义 1111)4/(4ASASi(5.1.11) 式(5.1.11)表明, 导电性能良好各向同性的球体, 它的截面积i等于该球体的几何投影面积。这就是说, 任何一个反射体的截面积都可以想像成一个具有各向同性的等效球体的截面积。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等效的意思是指该球体在接收机方向每单位立体角所产生的功率与实际目标散射体所产生的相同, 从而将雷达截面积
8、理解为一个等效的无耗各向均匀反射体的截获面积(投影面积)。 因为实际目标的外形复杂, 它的后向散射特性是各部分散射的矢量合成, 因而不同的照射方向有不同的雷达截面积值。 除了后向散射特性外, 有时需要测量和计算目标在其它方向的散射功率, 例如双基地雷达工作时的情况。可以按照同样的概念和方法来定义目标的双基地雷达截面积b。对复杂目标来讲, b不仅与发射时的照射方向有关, 而且还取决于接收时的散射方向。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图 5.1 目标的散射特性 PRS1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2 最小可检测信号最小可检测信号 5.2.1 最小可检测信噪比最小可检测信噪比 典型的雷达接收机和信号处
9、理框图如图5.2所示, 一般把检波器以前(中频放大器输出)的部分视为线性的, 中频滤波器的特性近似匹配滤波器, 从而使中放输出端的信号噪声比达到最大。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图 5.2 接收信号处理框图 匹 配接收机检波器检波后积 累检测装置kT0BnFn检测门限o minSN DoSi min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接收机的噪声系数Fn定义为 时的噪声功率输出理想接收机在标准室温输出实际接收机的噪声功率00TGBkTNFnnnT0为标准室温, 一般取290K 。输出噪声功率通常是在接收机检波器之前测量。大多数接收机中, 噪声带宽Bn由中放决定, 其数值与中频的3dB带宽相接近。 理想接
10、收机的输入噪声功率Ni为 niBkTN0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故噪声系数Fn亦可写成 输出端信噪比输入信噪比oinNSNSF)/()/(5.2.1) 将上式整理后得到输入信号功率Si的表示式为 onnoiniNSFBkTNSNFS0(5.2.2) 根据雷达检测目标质量的要求,可确定所需要的最小输出信噪比 , 这时就得到最小可检测信号Si min为 min)/(oNSmin0minionnNSFBkTS(5.2.3)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对常用雷达波形来说, 信号功率是一个容易理解和测量的参数, 但现代雷达多采用复杂的信号波形, 波形所包含的信号能量往往是接收信号可检测性的一个更合适的
11、度量。例如匹配滤波器输出端的最大信噪功率比等于Er/No,其中Er为接收信号的能量, No为接收机均匀噪声谱的功率谱密度, 在这里以接收信号能量Er来表示信号噪声功率比值。 从一个简单的矩形脉冲波形来看, 若其宽度为、信号功率为S, 则接收信号能量Er=S; 噪声功率N和噪声功率谱密度No之间的关系为N=NoBn。Bn为接收机噪声带宽,一般情况下可认为Bn1/。这样可得到信号噪声功率比的表达式如下: 000NENSBNSNSrn(5.2.4)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因此检测信号所需的最小输出信噪比为 mino0minNENSro在早期雷达中, 通常都用各类显示器来观察和检测目标信号, 所以
12、称所需的(S/N)o min为识别系数或可见度因子M。多数现代雷达则采用建立在统计检测理论基础上的统计判决方法来实现信号检测, 在这种情况下, 检测目标信号所需的最小输出信噪比称之为检测因子(Detectability Factor)Do较合适, 即 minomin00NSNEDor(5.2.5)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Do是在接收机匹配滤波器输出端(检波器输入端)测量的信号噪声功率比值, 如图5.2所示。检测因子Do就是满足所需检测性能(以检测概率Pd和虚警概率Pfa表征)时, 在检波器输入端单个脉冲所需要达到的最小信号噪声功率比值。 将(5.2.3)式代入(5.1.8)式, (5.1.
13、9)式即可获得用(S/N)o min表示的距离方程, 4/1mino0224/1mino0322max4)4(NSFBkTAPNSFBkTGPRnnrtnnt(5.2.6)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当用(5.2.4)式的方式, 用信号能量 0dtPPEttt代替脉冲功率Pt, 用检测因子Do= (S/N)o min替换雷达距离方程(5.2.6)式时, 即可得到。 用检测因子Do表示的雷达方程为 4/100324/1002max)4()4(LCDFkTGGPLCDFkTAGERBnrttBnrtt(5.2.7) 上式中增加了带宽校正因子CB1, 它表示接收机带宽失配所带来的信噪比损失, 匹配时
14、CB=1。L表示雷达各部分损耗引入的损失系数。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用检测因子Do和能量Et表示的雷达方程在使用时有以下优点: (1) 当雷达在检测目标之前有多个脉冲可以积累时, 由于积累可改善信噪比, 故此时检波器输入端的Do(n)值将下降。因此可表明雷达作用距离和脉冲积累数n之间的简明关系, 可计算和绘制出标准曲线供查用。 (2) 用能量表示的雷达方程适用于当雷达使用各种复杂脉压信号的情况。只要知道脉冲功率及发射脉宽就可以用来估算作用距离而不必考虑具体的波形参数。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2.2 门限检测门限检测 图 5.3 接收机输出典型包络 电压噪声平均值时间ABC门限值第
15、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检测时门限电压的高低影响以下两种错误判断的多少: (1) 有信号而误判为没有信号(漏警); (2) 只有噪声时误判为有信号(虚警)。 应根据两种误判的影响大小来选择合适的门限。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门限检测是一种统计检测, 由于信号叠加有噪声, 所以总输出是一个随机量。在输出端根据输出振幅是否超过门限来判断有无目标存在, 可能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1) 存在目标时, 判为有目标, 这是一种正确判断, 称为发现, 它的概率称为发现概率Pd; (2) 存在目标时, 判为无目标, 这是错误判断, 称为漏报, 它的概率称为漏报概率Pla; (3) 不存在目标时判为无目标,
16、 称为正确不发现, 它的概率称为正确不发现概率Pan; (4) 不存在目标时判为有目标, 称为虚警, 这也是一种错误判断, 它的概率称为虚警概率Pfa;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显然四种概率存在以下关系:Pd+Pla=1, Pan+Pfa=1 每对概率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就可以了。 我们下面只讨论常用的发现概率和虚警概率。 门限检测的过程可以用电子线路自动完成, 也可以由观察员观察显示器来完成。当用观察员观察时, 观察员自觉不自觉地在调整门限, 人在雷达检测过程中的作用与观察人员的责任心、熟悉程度以及当时的情况有关。例如, 如果害怕漏报目标, 就会有意地降低门限, 这就意味着虚警概率的提高。 在
17、另一种情况下, 如果观察人员担心虚报, 自然就倾向于提高门限, 这样只能把比噪声大得多的信号指示为目标, 从而丢失一些弱信号。操纵人员在雷达检测过程中的能力, 可以用试验的方法来决定, 但这种试验只是概略的。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2.3 检测性能和信噪比检测性能和信噪比 1. 虚警概率虚警概率Pfa 虚警是指没有信号而仅有噪声时, 噪声电平超过门限值被误认为信号的事件。噪声超过门限的概率称虚警概率。显然, 它和噪声统计特性、噪声功率以及门限电压的大小密切相关。 下面定量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常加到接收机中频滤波器(或中频放大器)上的噪声是宽带高斯噪声, 其概率密度函数由下式给出:
18、 222exp21)(vvp(5.2.8)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此处,p(v)dv是噪声电压处于v和v+dv之间的概率;2是方差, 噪声的均值为零。高斯噪声通过窄带中频滤波器(其带宽远小于其中心频率)后加到包络检波器, 根据随机噪声的数学分析可知, 包络检波器输出端噪声电压振幅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5.2.9) 此处r表示检波器输出端噪声包络的振幅值。可以看出, 包络振幅的概率密度函数是瑞利分布的。设置门限电平UT, 噪声包络电压超过门限电平的概率就是虚警概率Pfa, 它可以由下式求出: 02exp)(222rrrrp(5.2.10) 222222exp2exp)(TUTfaUdrrrrU
19、PPT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图 5.4 门限电平和虚警概率 0.6p (r)0.50.20.30.101234576噪声输出包络门限UT虚警概率r /0.4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虚假回波(噪声超过门限)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定义为虚警时间Tfa, 如图5.5所示, NKKNfaTNT11lim(5.2.11) 此处TK为噪声包络电压超过门限UT的时间间隔, 虚警概率Pfa是指仅有噪声存在时, 噪声包络电压超过门限UT的概率, 也可以近似用噪声包络实际超过门限的总时间与观察时间之比来求得, 即 BTTtTtPfaKKNKKNKKfa1)()(11平均平均(5.2.12) 式中,噪声脉冲的平均
20、宽度(tK)平均近似为带宽B的倒数, 在用包络检波的情况下, 带宽B为中频带宽BIF。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图 5.5 虚警时间与虚警概率 TKTK1tKtK1tK2门限门限电压噪声电压平 均 值时间UT噪声电压的包络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同样也可以求得虚警时间与门限电平、接收机带宽等参数之间的关系, 将式(5.2.12)代入式(5.2.10)中, 即可得到 222exp1TIFfaUBT(5.2.13) 实际雷达所要求的虚警概率应该是很小的, 因为虚警概率Pfa是噪声脉冲在脉冲宽度间隔时间(差不多为带宽的倒数)内超过门限的概率。例如, 当接收机带宽为1MHz时, 每秒钟差不多有10
21、6数量级的噪声脉冲, 如果要保证虚警时间大于1s, 则任一脉冲间隔的虚警概率Pfa必须低于10-6。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有时还可用虚警总数nf来表征虚警的大小,其定义为 fafTn 它表示在平均虚警时间内所有可能出现的虚警总数。为脉冲宽度。将等效为噪声的平均宽度时, 又可得到关系式: faIFfafafPBTTn1此式表明: 虚警总数就是虚警概率的倒数。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图 5.6 虚警时间与门限电压、接收机带宽的关系 10 00010001001010.18910111213141515 min1 h12 h1 d2 d3 d7 d14 d30 d1 a0.5 a1 Hz1
22、0 Hz100 Hz1 kHz10 kHz100 kHz1 MHz10MHz虚警平均时间 Tfa / h(U 2 / 22) / dBT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2.发现概率发现概率Pd 为了讨论发现概率Pd , 必须研究信号加噪声通过接收机的情况, 然后才能计算信号加噪声电压超过门限的概率, 也就是发现概率Pd 。 下面将讨论振幅为A的正弦信号同高斯噪声一起输入到中频滤波器的情况。 设信号的频率是中频滤波器的中心频率fIf, 包络检波器的输出包络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2022222exp)(rAIArrrpd(5.2.14)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这里I0(z)是宗量为z的零阶修正贝塞尔函数
23、, 定义为 0220!2)(nnnnnzzIr为信号加噪声的包络。(5.2.14)式所表示的概率密度函数称为广义瑞利分布,有时也称为莱斯(Rice)分布, 为噪声方差。 信号被发现的概率就是r超过预定门限UT的概率, 因此发现概率Pd是 drrAIArrdrrpPTTUUdd2022222exp)(5.2.15)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式(5.2.15)表示了发现概率与门限电平及正弦波振幅的关系, 接收机设计人员比较喜欢用电压的关系来讨论问题, 而对雷达系统的工作人员则采用功率关系更方便。 电压与功率关系如下: 2/12/122)(2NSA噪声功率信号功率均方根噪声电压均方根信号电压均方根
24、噪声电压信号振幅在图5.7的曲线族中,纵坐标是以检测因子Do表示的, 检测因子Do也可用信噪比S/N表示。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图 5.7 非起伏目标单个脉冲线性检波时检测概率 和所需信噪比(检测因子)的关系曲线 15201050515100.0010.010.10.50.90.990.999101102Pfa 1016101410121010108106105104103检测因子Do / dB检测概率Pd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由(5.2.10)式可得出: faTPnU11222(5.2.17) 利用上面的关系式, 根据计算发现概率Pd的式(5.2.15), 就可以得出图5.7所示的
25、一族曲线, 发现概率Pd表示为信噪比D0, D0 = (S/N)1=1/2(A/)2的函数, 而以虚警概率Pfa=exp(-U2T/22)为参变量。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我们知道,发现概率和虚警时间(或虚警概率)是系统要求规定的, 根据这个规定就可以从图5.7中查得所需要的每一脉冲的最小信号噪声功率比(S/N)1=D0。这个数值就是在单个脉冲检测条件下, 由式(5.2.3)计算最小可检测信号时所需用到的信号噪声比(S/N)o min(或检测因子D0)。 例如,设要求虚警时间为15 min, 中频带宽为1MHz, 可算出虚警概率为1.1110-9, 从图5.7中可查得, 对于50%的发现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雷达 原理 第三 丁鹭飞第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