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救济效果评估.doc
《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救济效果评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救济效果评估.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7 年第 2 期 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救济效果评估 * 鲍晓华 内容提要 : 本文利用 1997 2004 年中国反倾销案例 8 位数税则号的涉案产品数据 , 考察了反倾销措施引起的指控对象国和非指控对象国的贸易模式的变化 , 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反倾销行为贸易救济效果的证据 。 检验结果表明 , 中国反倾销措施对指控对象国的 进口有明显的 贸易限制效应 !; 不仅征税案例 , 即使是无损害结案的反倾销指控仍然对指 控对象国的进口贸易有重要影响 , 即反倾销具有 调查效应 !; 但是涉案产品可能在指控对 象国和非指控对象国之间转移 , 这种 贸易转移效应 !部分削弱了反倾销措施的保护效果 ;
2、总体上看 , 反倾销仍然起到 了救济本国产业的作用 , 因为无论是指控对象国还是非对象国 的进口价格都会上升 , 从而控制了中国涉案产品的进口总量 。 关键词 : 反倾销 贸易救济 贸易转移效应 调查效应 贸易限制效应 一、引 言 倾销行为的特征之一就是国外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并且出口量激增 , 对本国产业 造成实质损害或产生造成实质损害的威 胁。反倾销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实施反倾销措施增加国外 产品的成本、抬高进口价格、控制进口数量以救济本国产业。随着多边贸易体制对传统贸易壁垒的 制约 , WTO 反倾销协议被各成员国争相援引 , 反倾销已经成为使用范围最广、实施最频繁的一种贸 易救济
3、措施。除了已有丰富反倾销运作经验的发达国家 , 印度、阿根廷、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 对进口产品发动反倾销指控 , 使得全球反倾销指控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各成员国向 WTO 委员会 提交的反倾销指控通报 , 从 1995 年世贸组织成立到 2005 年底 , 全球共发起反倾销指 控 2840 起 , 其 中以中国为指控对象国的案件 469 起 , 占 16 5% 。 从 1979 年欧盟对华糖精钠反倾销案起 , 截至 2005 年底 , 全球对华反倾销指控累计 748 起。仅 2005 年 , 我国遭遇反倾销指控 57 起 , 我国已连续 12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反倾销指控对象国。这一事实使得国
4、内绝大多数反倾销研究以中国作为出 口国的角度 , 进行中国应对外国反倾销的策略研究与出口政策设计。 然而 , 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 国的转变中 , 我国的贸易救济体系 , 包含着应对国外贸易救济调查和对外发起贸易救 济调查两个不 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一个进口大国 , 对反倾销措施的应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 这关系到我国 的产业安全。 自 1997 年中国颁布 %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 &后 , 截至 2006 年 6 月 , 中国共发起反倾销指控 45 起。 尽管在绝对数量上 , 中国反倾销指控仅为同期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的十分之一 , 尚不及同期 印度、南非、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指控数量
5、, 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更不可同日而 * 鲍晓华 ,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 邮政编 码 : 200433, 电子信 箱 : xiaohuabao77 163 com。作 者感谢匿 名审稿人 的 意见。 根据 WTO 网站 Statistics on Anti dumping! 统计数据整理。 # 这一领域的国内研究相对而言成果丰富 : 反倾销策略研究可参见杨仕辉的一系列成果 ; 出口政策优化 设计的较新文 献可 参阅王根蓓、彭立志 ( 2005) , 彭立志、王领 ( 2006) 等。 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国贸易救济案件数据库 ! 统计数据整理。 71 # 鲍晓华 :
6、 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救济效果评估 语 , 但是 , 我国反倾销立案数量已经进入了稳定增长的阶段。尤其是入世后 4 年多的时间内 , 我国 反倾销指控合计 33 起 , 占我国反倾销指控总量的 73 3% , 约为前 5 年之和 ( 12 起 ) 的 3 倍。可以预 见 , 反倾销措施将被更频繁地使用 , 因为反倾销能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造成的损害。于 是 , 反倾销政策的有效性就成为目前有待检验的重要课题。我国 10 年的反倾销实践 , 涉及化学 、电 子、冶金、造纸、纺织、医药和轻工业等多个行业。那么 , 中国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是否对这些行业起 到了预期的贸易救济效果 ? 本文试图对此问题
7、进行回答。 二、相关文献综述 反倾销措施的经济影响非常广泛 , 但最直接的是对贸易的作用 , 其救济本国产业的目的也是通 过调控进口来实现的。反倾销贸易救济效果的评估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 一是对反倾销贸易效应 的直接评估 ; 二是贸易救济行为所引发的广泛影响 , 包括供求、竞争等市场效应和企业策略行为的 微观分析 , 以及进口国产业关联性、投资区位、就业等宏观层面的影响评估 , 其 中也涉及进口国进行 产业保护的代价。 本研究所指的贸易救济效应限定于第一个狭义的层面 , 即从反倾销对进口贸 易的直接影响出发 , 为反倾销政策的有效性寻找论据。 国外对反倾 销贸 易 救济 效 应的 评估 主
8、要集 中 于对 美 国和 欧 盟反 倾 销政 策的 经 验研 究。 Lichtenberg and Tan( 1990) 使用来自于所有来源国的总进口数据估计反倾销效应 , 忽略了反倾销保 护的国别针对性。 Harrison( 1991) 利用美国 1981 1986 年跨行业的数据测算了反倾销税的价格 效 应 , 但他使用的是标准工业分类 ( SIC) 四位码行业数据 , 太过笼统。早期较出色的研究当数 Staiger and Wolak( 1994) , 该文使用了 迄今可能是反倾销研究领域最为复杂的计量经济模型 !( Blonigen and Prusa, 2001) , 分析了反倾销调
9、查对国内产出和进口的影响 , 确认了 调查效应 ! ( harassment effect ) 的 存在 , 认为反倾销威胁的存 在和确定的反 倾销税都能对 诉讼对象国起到 贸易限制效应 !( trade destruction effect) ; 他们同时观察到 , 在进口减少的同时 , 国内产出增加同样的幅度 , 这就意味着国内 厂商收复了原先损失的市场份额 , 暗示了并不存在所谓的贸易转向 ; 但是他们是以提出反倾销指控 后第一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 , 因此其研究结果仅代表了反倾销调查的短期效应。 此后的一系列文章都特别关注 贸易转移效应 !( trade diversion effe
10、ct) 的存在与否 , 但是这些分 析都未曾提及反倾销对国内产出的影响。 Krupp and Pollard( 1996) 对美国 1976 1988 年 间化工行业 的反倾销案例 进行分 析 , 在约一 半的 案例 中发 现了 贸易转 移的 证据 ; 该 文利 用美国 关税 税则 ( TSUSA ) 下的月度进口数据作为样本 , 由于使用了行业细分数据 , 可以考察化工行业涉案产品的 反倾销效应 , 但是化工行业的个案分析不能解释 反倾销的总体特征。 Prusa ( 1996) 将美国 1978 1993 年的反倾销案例数据统一成海关协调编码制 ( HTS) 下的税则号数据 , 就反倾销对指
11、控对象国、 非指控对象国和总体进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 , 提供了贸易转移的证据 和影响因素 ; 时间变 量跨度 5 年 , 可以反映出反倾销的长期效应 ; 由于其数据资料包括 109 个被否决的案例 ( negative decision) 和 126 个终裁征税 ( aff irmative decision) 案例 , 并对高低反倾销税率案例进行了分组检验 , 还 可以揭示不同反倾销裁决结果对贸易的影响的大小。 Prusa( 1999)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 , 加入了美国 反倾销实践中和解案例 ( settled cases) 的数据资料 , 利用美国 1980 1994 年间总计 7
12、00 多起反倾销 案例 , 对比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裁决结果的反倾销效应 ; 该文使用面板数据的回归技术考察了立案 前 3 年、立案当年和立案后 3 年共 7 年的反倾销长期效应 , 对进口价值、数量和单价都进行了分析 ; 为反倾销的贸易限制效应、调查效应以及贸易转向效应的存在均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 详见朱钟棣、鲍晓华 ( 2004) 。 TSUSA: Tariff Schedule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notated. 72 # 类似地 , Brenton( 2001) 对 1989 2007 年第 2 期 1994 年间欧盟的 98 个反倾销案例进行分析 ,
13、在 7 年的时间跨 度内 ( 立案前 2 年、立案当年和立案后 4 年 ) , 发现了显著的贸易转移效应。然而 Konings et al( 2001) 利用 1985 1990 年间欧盟的 246 个反倾销调查 , 9 年的观测数据 ( 立案前 2 年、立案当年和立案后 6 年 ) 进行面板回归分析 , 却没有发现明显的贸易转移。 Lasagni( 2000) 利用欧盟 1982 1992 年案例 , 得到与 Konings et al( 2001) 类似的结论。 Niels( 2003) 将反倾销经验研究的方法应用于反倾销措施的 新兴使用者 , 利用墨西哥 1992 1997 年间 70
14、起反倾销调查数据 , 确认了反倾销贸易限制作用的存 在 , 特别指出墨西哥反倾销政策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指控对 象国的贸易限制效应较为明显 , 同时对 食品加工、纺织和橡胶行业的保护效果较强 ; 该研究也并未发现明显的贸易转向。 总体上看 , 国外经验研究近年来在数据选择的科学性和计量技术上都有了较大发展 , 研究也更 加深入 , 而该议题在国内刚刚引起少数学者关注。唐宇 ( 2004) 就实施反倾销措施后对进口国可能 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投资跨越效应、上下游产业的继发性保护效应以及国家间的报复效应进行了 一般分析。宾建成 ( 2003) 对中国首例进口新闻纸反倾销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了产业和贸易
15、层面的 多方面评估 , 肯定反倾销措施 对国内新闻纸产业较好的产业救济效果。沈瑶、王继柯 ( 2004) 以丙烯 酸酯案为例从反倾销导致的贸易转向效应角度来评价我国反倾销措施的有效性。鲍晓华 ( 2004) 揭 示了中国反倾销对国民经济影响的传递机制和反倾销对产业、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社会福利的广 泛影响 , 并以四个终裁征税案例和两个无损害结案案例就中国反倾销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 国内研究结论与国外学者经验性研究结论可以达成基本共识 , 即无论反倾销裁决的结果如何 , 反倾 销措施的实施 , 都发挥了调控进口、救济本国产业的作用 , 只是保护程度各异 ; 关于贸易转移效应的 存在与否
16、, 国内研究结论与 Krupp and Pollard( 1996) 、 Prusa( 1996, 1999) 、 Brenton( 2001) 的经验研究结 果较为吻合 , 发现存在贸易转移效应。遗憾的是 , 由于我国反倾销历史较短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问 题 , 国内仅有的中国应用反倾销政策研究都是个案分析 , 并且对反倾销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仍属空 白。本文以下将根据中国 1997 2004 年立案的反倾销案例数据 , 就反倾销对进口贸易的影响进行 定性描述和定量测算 , 科学评估中国反倾销 措施的贸易救济效果。 三、反倾销贸易救济效果的描述性分析 根据反倾销的经验研究 , 反倾销实施后对进口
17、国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贸易限制效应 ( trade destruction effect) 反倾销限 制了来自 于指控 对象国 的进口 数量 和金额 ; 贸易 转移效 应 ( trade diversion effect) 非 指 控 对 象 国 受 益 于 反 倾 销 而 增 加 其 在 进 口 国 的 市 场 份 额 ; 调 查 效 应 ( reputation harassment effect) 即使未做出终裁征税决策 , 反倾销调查本身仍然起到对指控对象国 贸易的限制作用。反倾销贸易效应的不同表现为评价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效果提供了路径 : 贸易限 制效应和调查效应的存在证实反倾销
18、对救济进口竞争性产业的积极作用 , 而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 则削弱了贸易救济的效果 ; 即使反倾销实施之后 , 对本国产品需求增加的同时 , 也增加了对非指控 对象国的同类产品进口 , 只要总体进口未曾挤占国内产品的市场份额 , 反倾销通过对总体进口贸易 为进行描述性分析所做趋势图的分类基准选择 , 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可以在同一坐 标系内对称地 给出同种商品的 价格、 数量、总金额变化的时间序列图 ; 也可以按照进口数量、单价的时间变化模式分类。本文选择后者 , 基于以 下两点考虑 : 其一 , 前者 将反映贸易水平的三大指标集中于同一产品 , 更侧重于从倾销商 品个体的角度来 分析 , 比如特
19、定 行业的特 定案例分 析 , 这样根 据 不同产品对反倾销措施的响 应时间图谱 , 可以捕捉微观层面上产 业甚至特定产品 厂商所需要 的信息 , 比如 物品的进 口需求弹 性 , 以及被制裁国找到另外贸易伙伴的难易程度等。而本文试图从宏观 层面来评价反 倾销政策的有 效性 , 更侧 重于倾销 案件的整 体 特征分析。其二 , 这部分的描述性分析 , 是为后文的计量分析做基础 的 , 可以从趋势图 的转折上对 回归方程 中某些偏 回归系数 的 符号有一个先验的判断。后文的实证分析是按照反倾销对进口贸易量、单价的影响来区分回归方程的 , 因此描 述性分析中按 照进 口数量、单价的时间变化模式分
20、类与实证分析的过程相吻合。 73 鲍晓华 : 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救济效果评估 的控制仍然起到了有效的贸易救济效果。 根据对 1997 2002 年间立案的 18 个案例 的描述性分析 , 来自于指控对象国的绝大多数产 品的价格在立案前有所下降 , 表现出低于正常价值销售的低价倾销特征。其中有的自 t - 2 期就表 现出价格 下降 , 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 t - 1 期 , 有的自 t - 1 期开始表现出价格下降。受倾销产品低 价格的作用和 预期效应 !的影响 , 多数产品的数量占进口总量的份额在立案前则有所增加 。总 之 , 绝大多数涉案产品在立案前都表现出低价销售、进口数量增加的倾销行为特
21、征。而反倾销措施 则起到了控制进口数量、抬高进口价格的贸易救济效果。 ( 一 ) 反倾销对指控对象国的进口限制效应 反倾销对限制指控对象国的进口数量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立案后第一年 , 反倾销对贸易的限 制就显现了 , 所有 18 个案例都无一例外地 表现出这样的趋势 ( 见图 1) 。如果以反倾销立案当年为 基年 , 来考察后续三个年度指控对象国进口数量所占市场份额变化的趋势特征 , 可以把这 18 个案 例分成 4 组。第 1 组案例以新闻纸、丙烯酸酯 1 、涤纶短纤维、赖氨酸盐酸盐和己内酰胺为代表 ( 见图 1 1) 。反倾销对这 5 个行业的贸易限制效果的持续性最强 , 立案后连续三个年
22、度 , 来自指控 对象国的进口数量占当年中国进口总量的比例逐年降低。第 2 组案例以不锈钢冷轧薄板、二氯甲 烷、聚酯切片、丙烯酸酯 2 和苯酚为代表 ( 见图 1 2) 。 立案后连续两年指控对象国的市场份额都逐 年降低 ; 第三年降幅开始趋缓 , 尽管相比基年市场份额仍然是下降的 , 但相比立案后第二年市场份 额已经有所回升。第 3 组案例以聚酯薄膜、邻苯二酚、苯酐、聚苯乙烯和 TDI 为代表 ( 见图 1 3) 。相 比基年 , 立案后连续三年指控对象国的市场份额都有所下降 , 但是自第二年开始降幅趋缓 ; 指控对 象国的市场份额在立案后第二年就开始缓慢回升 ; 立案后第三年 , 聚酯薄膜
23、、邻苯二酚、苯酐这三个 行业的市场份额继续环比回升 , 但都未超过基年水平 ; 聚苯乙烯和 TDI 这两个行 业的市场份额则有 所下降 , 呈现出微幅波动。第 4 组案例以丁苯橡胶、聚氯乙稀和 MDI 为代表 ( 见图 1 4) 。立案后第 一年 , 指控对象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 但是反倾销对贸易限制的作用持续时间较短 , 第二年市场 份额环比上升 , 第三年继续上升 , 并且超过立案当年的水平。 这四组案例大致按照反倾销贸易限制效果的持续性由长到短排列 , 其中每一组案例中不同产 品的贸易限制程度则通过折线的走向高低来判断。立案后续三年的数量波动趋势的差异主要受到 以下因素的影响 :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反倾销 措施 贸易 救济 效果 评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