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_宋岩.pdf
《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_宋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_宋岩.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638 2017 年 8 月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4 No.4 文章编号:1000-0747(2017)04-0638-11 DOI: 10.11698/PED.2017.04.18 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宋岩1,2,李卓1,姜振学1,罗群1,刘冬冬1,高之业1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2. 东北石油大学 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00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5035-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
2、金(41502123) 摘要:综合分析研究了非常规油气储集层孔隙结构、非常规油气赋存状态、充注机理、富集主控因素和高产成藏模式方面的新进展。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从纳米孔隙的观测发展到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和三维重构,从非常规油气赋存状态的宏观、静态特征描述发展到微观、动态演化研究,从启动压差驱动和优势通道运移发展到跳跃式阶梯充注和润湿性优势输导,从“源控论”发展到源控下的“优势源储组合+保存条件”的成藏论,从非常规油气的“富集”地质模式发展到“富集+高产”的成藏模式,展示了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深层非常规油气富集条件和资源可采潜力、非
3、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对工程技术的渗透及非常规油气资源共采基础地质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图 6 表 2 参 79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发展趋势;问题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geological research SONG Yan1, 2, LI Zhuo1, JIANG Zhenxue1, LUO Qun1, LIU Dongdong1, GAO Zhiye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4、Resources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Northeast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aqing 1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gress in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hydrocarbon occurrence state, mechanism
5、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high production model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is reviewed. The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geological research developed from observation of the nanopores to quantitative full scale and 3D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from macroscopi
6、c occurrence state study to microscopic occurrence state evolution discussion, from differential pressure drive and preferential channel migration to staged accumulation and wettability preferential migration, from accumulation controlled by source to accumulation jointly controlled by source-reserv
7、oir assemblage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from accumulation model to enrichment and high production model, reveal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and future trends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geology. Challenges are presented in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geological theory, enrichment conditions and
8、recoverable resources potential of deeply buried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combination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geological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technique, and basic geologic research for joint mining of different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Key words: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9、 geological theory; research progress; development trend; issues and challenges 引用:宋岩, 李卓, 姜振学, 等. 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 44(4): 638-648. SONG Yan, LI Zhuo, JIANG Zhenxue, et 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geological research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
10、evelopment, 2017, 44(4): 638-648.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加快推进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对缓解中国油气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1-4。本文在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的发展趋势,探究当前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发展趋势 本文涉及的非常规油气包括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和煤层气。近年来,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快速发展,在非常规油气储集层孔隙结构、非常规油气赋存状态、充注机理、富集主控因素和高产成藏模式方面的新进展,促进了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进程。明确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的发展趋势,对深化地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1.
11、1 非常规储集层孔隙结构研究 储集层孔隙结构是非常规油气赋存、充注机理和资源潜力研究的基础。非常规储集层致密,常规测试技术表征难度大5,2009 年以前,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尚未应用于页岩储集层研究,未形成有关页岩孔隙发 2017 年 8 月 宋岩 等: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639 育特征方面的认识。2009 年页岩中“纳米孔”的发现促进了孔隙类型的划分6,进而明确了页岩微米纳米孔隙结构特征7-8。国内外学者利用压汞法研究了致密砂岩、致密灰岩的孔径分布9-12,如 Great Green River盆地的上白垩统致密砂岩孔径范围是 0.0610.00 m,峰值位于 600 nm 左右1
12、3,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孔径范围是 0.1200.0 m,峰值位于 400 nm 左右14,但是该技术无法探测到页岩中孔径小于 100 nm 的孔隙15,无法全面认识非常规储集层的孔隙发育特征。2012 年以来,全孔径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和三维重构技术应用于页岩,查明了页岩全孔径(1 nm200 m)孔隙结构特征16和微米纳米孔隙的三维结构17,将非常规储集层孔隙表征从纳米孔隙的观测发展到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和三维重构。 1.1.1 非常规储集层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 非常规储集层中存在纳米毫米级孔隙,孔径分布宽泛,利用单一方法无法全面表征储集层的孔隙结构16。国内学者18-19利用高压压
13、汞(表征孔径为 80200 000 nm) 、低压 N2和低压 CO2吸附(表征孔径为 1200 nm 和 0.31.5 nm)方法,通过有效测试孔径的拼接,建立了全孔径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方法,查明了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孔径分布呈现多峰特征,主要峰值孔径位于 23、7090 和 200300 nm(见图1a) ;安徽淮北煤田海陆过渡相页岩孔径范围为 1 200 000 nm,峰值位于 620 nm 和 400500 nm(见图 1b)19;鄂尔多斯盆地陆相泥页岩的孔径范围是 1.520 000.0 nm, 峰值分别位于 14、 1020、 1 0001 800和 10 000 nm 左右(
14、见图 1c)20。 未来应重点研究流体注入法的有效测试区间,完善全孔径孔隙结构表征方法,同时加强与扫描电镜、CT 扫描、核磁共振等方法的对比研究和相互验证,不断深化对非常规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的认识。 1.1.2 非常规储集层微米纳米孔隙的三维重构 三维孔隙结构能够更直观地展示非常规储集层中不同类型孔隙的空间分布及比例、孔隙连通率等21-23,对明确非常规油气的赋存、流动和资源量具有重要意义。2012 年,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和 X射线层析技术(微米 CT 和纳米 CT)的应用,深化了页岩等非常规储集层三维孔隙结构特征24-25的研究。2016 年, FIB-SEM 三维重构的分
15、辨率提高到小于 10 nm,能够实现页岩中 6.7 nm7.7 mm 范围内矿物、有机质和孔隙的空间分布特征的三维重构26,Ma 等26应用该技术揭示了页岩中有机质孔隙直径主要为 40 nm, 矿物粒间孔直径主要为 200 nm,有机质孔和黏土矿物粒间 图 1 典型页岩全孔径孔隙结构定量表征结果 孔连通性好,是页岩气赋存空间和运移路径。 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微观方向,优化实验设置和参数提取,进一步提高三维重构的分辨率;宏观方向,通过增大样品规格、扩大表征范围,克服非均质性的影响,实现全面表征样品,加强三维孔隙结构表征的代表性。 1.2 非常规油气赋存状态研究 不同于常规天然气以游离态赋存,煤
16、和页岩储集层本身具有吸附甲烷能力,存在吸附和游离等赋存状态,吸附态是以单层或多层附着于孔隙内表面,游离态为充填于孔隙中27-29。早期研究明确了煤层吸附气量超过 80%, 游离气含量低, 而页岩吸附气量为 20%85%,高产层以游离气为主30-35。2014 年以来,Ji 等36-37结合构造演化背景,恢复了页岩气赋存状态的转化过程。2016 年,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应用于页岩气研究,明确了页岩气的微观赋存状态38,将非常规油气赋存从宏观、静态特征描述发展到微观、动态演化研究。 1.2.1 非常规油气赋存的微观特征 精确表征微米纳米级孔喉中油气的赋存状态对明确非常规油气富集机理
17、和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39。2011 年国外学者利用环境扫描电镜, 在 Woodford 页岩孔隙和微裂缝中观察到油滴和油膜40。2013 年,朱如凯等41利用相同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 6段致密砂岩孔隙中观察到以圆球状、短柱状发育于粒640 石油勘探与开发综合研究 Vol. 44 No.4 间孔内,薄膜状均匀覆盖于颗粒表面和粘结于裂缝两壁 4 种赋存状态。2015 年,王明磊等20利用微米 CT、纳米 CT 扫描及特征参数提取技术, 明确了致密油以乳状、簇状、喉道状赋存于基质粒间孔,以颗粒状、薄膜状吸附于颗粒表面。 目前纳米尺度的观测技术,包括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和纳米 CT 均无法直接
18、观测到甲烷在微米纳米级孔隙中的赋存状态。2016 年,Zhou 等38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在 80 、20 MPa 条件下页岩中吸附态甲烷主要赋存于直径小于 2 nm 的孔隙中,游离气赋存在大于 2 nm 的孔隙中。未来研究应提高扫描电镜的分辨率,完善纳米 CT 结果中油气赋存特征参数的优选,发展基于不同气体组分竞争吸附和多层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深化非常规油气赋存的微观特征的认识。 1.2.2 非常规天然气赋存状态动态演化 温度和压力耦合控制非常规天然气赋存状态的转化过程。以煤层气为例,在 1 000 m 以浅,赋存状态主要受压力控制,随压力增大吸附气量增加,而深层赋存状态主要受温度
19、控制,随着温度升高吸附气量降低,游离气量增加42-43。在抬升早期游离气向吸附气转化,在最大吸附能力埋深以浅,吸附气向游离气转化(见图 2)44,页岩气也具有相似的特征,只是温度或压力作为主控因素的埋深范围不同36-37。 图 2 煤层气赋存状态演化模式 页岩气在深埋过程中, 吸附气量先增加后降低 (最大吸附能力埋深为 8001 350 m) ,在页岩抬升过程中,游离气向吸附气转化,在最大吸附能力埋深以浅,吸附气向游离气转化,此时若游离气保存好,则有利于形成页岩气高产(见图 3)38,45。 图 3 页岩气赋存状态演化模式 未来研究应恢复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地质条件,完善吸附气量和游离气量的预测模
20、型,综合考虑生烃、成岩、孔隙和温压条件等多因素控制,阐明非常规天然气的赋存状态演化过程。 1.3 致密储集层石油运移研究 非常规储集层中孔喉半径小、毛细管力高、流体流动受限46。致密储集层石油充注物理模拟与微米纳米孔隙中石油赋存特征分析相结合,成为研究非常规油气充注的有效方法47-49。2012 年以来,国内学 者50-53应用该方法揭示致密储集层非达西渗流特征明显,具有启动压差,其大小与岩心渗透率成负相关,与石油黏度成正相关,当源储压差小于启动压差时石油不流动,当源储压差大于启动压差时石油沿断层、裂缝和相对高孔渗带等优势运移通道渗流进入微米纳米级基质孔缝聚集。结合模拟实验和成藏条件研究,深化
21、了致密油充注的认识,从启动压差驱动和优势通道运移发展到跳跃式阶梯充注和润湿性优势输导。 1.3.1 致密油跳跃阶梯式充注 致密岩心充注模拟实验是研究致密油充注机理的重要手段。2012 年,庞正炼等48模拟实验揭示,石油充注经历水驱水、油驱水未突破、油驱水突破 3 个阶段。2016 年,高雄雄等49模拟实验表明,启动压力驱动致密油充注(0.5 MPa) ,随压力增长到 4.5 MPa,含油饱和度由 0 快速增大到 20%之后增长速率变缓,表明毛细管力阻碍石油进入孔喉。随着压力积累达到 6.3 MPa,含油饱和度再次快速增加,表明石油克服毛细管力进入更小的孔喉,总体表现出跳跃式阶梯充注的特征。 1
22、.3.2 致密油润湿性优势输导 2010 年以来,罗晓容等54通过多期石油充注路径2017 年 8 月 宋岩 等: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641 分析,提出了致密油润湿性优势输导机理。石油充注前后,致密储集层水接触角从 1525增大到 3040,由水润湿转变为油润湿,后期油气运移以油润湿孔喉的毛细管力为动力,形成润湿性优势通道54-55。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 8 段致密油成藏过程为例,早白垩世以来油气主要沿早期石油充注路径运移,其中孔喉与油接触而具亲油性,成为润湿性优势输导路径。针对致密油充注机理研究,未来需重视物理模拟实验与微观机理研究的结合,总结致密储集层含油性主控因素,提
23、炼多因素的模拟实验模型,深化对致密油充注机制的认识,有效指导勘探。 1.4 非常规油气聚集成藏研究 非常规油气具有源内滞留和短距离运移的特点,烃源岩边界范围控制非常规油气的分布56,烃源岩与储集层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对非常规油气富集具有关键控制作用57。重视非常规油气“源储组合”和“保存条件” ,既明确了传统“源控油气”的内涵,又涵盖储集空间、赋存状态、充注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的研究内容,深化了非常规油气的成藏机理。非常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从“源控论”发展到源控下的“优势源储组合和保存条件”的成藏论。 1.4.1 优势源储组合控制非常规油气富集 1.4.1.1 非常规油气源储组合类型 李建忠等5
24、8根据源岩与储集层的配置关系,将非常规油气源储组合分为源储紧邻和源储一体两种类型。源储紧邻型包括下源上储型、上源下储型和三明治型,源储一体型包括薄互层型和源储共生型。其中,致密油气为源储紧邻型油气聚集,是近源油气。煤层气和页岩油气属源储一体型油气聚集,是油气滞留形成的源内油气。本文作者依据源岩与储集层分布特征划分了中国典型非常规油气藏的源储组合类型。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 6 段发育下源上储型,长 7 段发育源储一体型、下源上储型和三明治型;松辽盆地扶余油层在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中发育下源上储型,在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中发育三明治型和下源上储型,在半深湖深湖亚相中主要发育薄互层和源储共生型;准噶
25、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主要为源储一体型;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主要发育薄互层型和下源上储型,煤层则主要发育源储一体型。 1.4.1.2 沉积体系控制非常规油气源储组合 沉积体系控制源储组合类型及分布。2014 年,中国学者59-60研究揭示,四川盆地及周缘志留系龙马溪组底部厚层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发育于深水陆棚相,岩性主要为含放射虫炭质笔石页岩,具有高有机质丰度和石英矿物含量, 如焦页 1 井页岩 TOC值为 1.06%6.28%,平均 3.5%,自生石英(生物成因)含量高,具有高脆性特征, 与有机质伴生构成源储一体型源储组合。 姚泾利等和刘群等61-62研究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规 油气 地质 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宋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