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一、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一样的颜色 )。从(顺、随 )流飘荡, 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 (左右)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 (青白色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急流的水 )甚(比 )箭,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使寒 )树,负 (凭借 )势竞上,互相轩(往高处 )邈(往远处 );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千百成峰。泉水激(冲击 )石,泠泠作响;好(美丽的 )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通“啭”,鸟叫声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至)天者,望峰息(平息 )心;经纶 (筹划 )
2、世务者,窥 (看)谷忘反 (通“返”,返回 )。横柯 (树木的枝干 )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翻译句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
3、指,千百成峰。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8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9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10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1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
4、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理解。1、用课文原句填空:(1)写 富春江全貌 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总写富春江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3)写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写富春江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抒发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请从这两方面入手找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1)从视觉来写:“风烟俱净,
5、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 “竞” “争”二字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2)从听觉来写:“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
6、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视觉听觉相结合加深读者的感受,如同身临其境。二、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 (处所 )人也,亦不详 (知道 )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语气助词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体会 )意(书中的旨意) ,便欣然忘食。性嗜(爱好 )酒,家贫不能常得。亲(亲戚 )旧(旧友 )知其如此,或(有时 )置酒而招之;造(往、到 )饮辄 (就)尽,期 (期望 )在必醉。既 (已经 )醉而退,曾 (竟)不吝情 (舍不得 )去留 (离开 )。环堵萧然(空寂 ),不蔽风日,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 (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
7、用具 )屡(常常 )空,晏如 (安然自若的样子)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凭借 )此自终。赞曰:黔娄有言: “不戚戚 (忧愁的样子 )于贫贱,不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富贵。”其 (大概 )言兹 (这)若 (这)人之俦 (辈、同类 )乎?衔觞 (酒杯 )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句末语气词,相当“吧”“呢” )?葛天氏之民欤?翻译句子。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2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4好读书,不求甚
8、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 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连饭都忘了吃。5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6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7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8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9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
9、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11赞曰:黔娄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1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从这句话看,他大概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1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14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理解1、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现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是: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3)描写五柳先生家境及其
10、态度的句子是:环堵萧然晏如也。( 4) “赞”语中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5)传文中与“不戚戚于贫贱”相照应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2、简要概括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及其生活状况,并分析其分别写出了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1)读书,刻画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2)喝酒,刻画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3)写文章,刻画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4)生活状况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 的五柳先生。3、简要说说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是一个率真放达、淡泊名利,虽处于贫困之中
11、却能安贫乐道、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三、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表转折,但是 )伯乐不常有。故虽(即使 )有名马,祇(只是 )辱 (受屈辱 )于(在)奴隶人之 (结构助词,的)手,骈 (两马并驾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因为)千里称 (著称 )也。马之千里者, 一食 (吃 )或(有时 )尽粟一石。 食 (通 “饲” , 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来 )食(通 “饲”,喂)也。是 (这)马也,虽 (虽然 )有千里之能 (能力 ),食 (吃)不饱,力不足,才(才能 )美(美好的素质)不外见 (通 “现” , 表现 ), 且 (尚且 )欲与常马等 (同样 )不可得, 安(怎么 )求其能
12、(能够 )千里也?策(用鞭子打 )之(代词,它,指千里马)不以 (按照 )其(代词,它的 )道(正确的方法 ),食 (通“饲” ,喂 )之不能尽 (竭尽 )其材 (通“才”,才能 ),鸣之 (无意义 )而不能通 (通晓 )其意,执 (拿)策(马鞭 )而 (表顺接;修饰 )临(面对 )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 (难道 )真无马邪 (通“耶”,相当于“吗” )?其 (恐怕;其实 )真不知马也。翻译句子。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3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3、不以千里称也。因此, 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鞭策它, 不按正确的方
14、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8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理解1、用课文原句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观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15、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2、简要说说本文中“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象征意义)。千里马:寓人才;食马者: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4、请从语言、内容方面分析第三段第一句话的表达效果。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食马者 “不知马” 的种种表现, 表现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浅薄昏庸、愚妄无知的批判、讥讽与强烈的愤慨之情。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6、 通过
16、本文我们可以看出韩愈怎样的人才发展观?放到当今社会来看,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如果统治者不能发现并任用人才,人才就会被埋没。 (第二问略)7. 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托物寓意;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喻指能发现、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8. 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9. 本文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的控诉。10. 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
17、为“千里马”? 我的看法 :(参考)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过硬的技能、品德良好、有正义感、热爱科学,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11. 强调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2. 三段最后的三个“也”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痛惜、愤怒、嘲讽。13. 有关马的成语(三个): 马到成功、千军万马、老马识途、一马当先14、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抨击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催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四、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 (就)嗜学。家贫,无从致(得到 )书以 (来)观,每假 (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不)之(指
18、代抄书 )怠(懈怠 )。录毕 (完毕 ),走 (跑)送之,不敢稍 (稍微 )逾(超过 )约。以 (因为 )是(这)人多以 (把)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成年 ),益 (更加 )慕(仰慕 )圣贤之道 (学说 )。又患 (担心 )无硕 (大 )师名人与游 (请教学问 ),尝 (曾经)趋(小跑向;快步走向)百里外,从(随)乡之先达执经叩(请教 )问。先达德隆(高)望尊,门人弟子填 (挤满 )其室, 未尝稍降辞 (言辞 )色(脸色 )。余立侍左右, 援(引,提出 )疑(疑难 )质(询问)理(道理 ),俯身倾耳以请; 或(有时 )遇其叱咄 (训斥,呵责 ),色愈 (更加 )恭,礼愈至(周到),
19、不敢出一言以复(顶撞 );俟 (等待 )其欣悦,则又请焉(向他 )。故(所以)余虽愚,卒(终于 )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 负 (背着 )箧(书箱 )曳(拖着 )屣(鞋子 )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 (隆冬 )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而不知。 至(到) 舍(学舍 ),四支 (通“肢”,肢体 )僵劲不能动, 媵人持汤 (热水 )沃灌 (浇洗 ),以(用)衾(被子 )拥覆,久而乃 (才)和。寓(住)逆旅(旅店) ,主人日(每天)再(两次)食(通“饲”,给饭吃),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通“披” ,穿)绮绣,戴朱缨(帽带)宝饰之帽,腰(动词,腰佩)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20、(香气)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若神人;余则緼(旧絮)袍敝(破)衣处其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意,以(因为)中(内心)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比)人也。盖(大概)余之勤且艰若(像)此。翻译句子。1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就爱好读书。2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3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4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学习必备欢迎下载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担心没有与大师、 名人交往,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10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22、1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1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1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14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15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到了客舍, 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1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17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
23、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1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19盖余之勤且艰苦此。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理解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又是怎样克服的?找出原文。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求师叩问,跋涉艰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
24、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趋百里外,求师叩问;(4)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5)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家贫无书,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无师: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马生充满殷切期望。(2 文
25、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4、本文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对比,突出了作者求学生活的艰苦和勤奋学习的精神。5、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通过对比, 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6. “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反衬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的表现出他虔诚和恭敬的态度,也突出了求师的艰难7. 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8. 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 (参考)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学生交流,共同进步。尊师重道也是中华传统的美德,严师出高徒9. 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 y 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