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 .docx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 .docx(6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伤仲永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伤仲永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伤仲永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正确把握句中的停顿。2、积累把握一些文言词汇。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4、学习比拟阅读的方法。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正确把握句中的停顿。2、积累把握一些文言词汇。教学难点: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前三分钟二、导入新课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宏大奉献,被誉为“
2、发明大王,人们都以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二、介绍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采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说明某种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三、诵读练习1、俗话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2、自评,其他同学评读。四、字词积累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
3、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沟通,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助。1、把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谒:谒:扳:称: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伤仲永:悲悼,感伤,形容词作动词。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
4、段的内容。1.考虑: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凡之人,“混然众人矣。2考虑: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凡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
5、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凡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六、小组讨论齐读第3段,考虑下列问题。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采用了议论的形式。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遭到的教育。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假如不“受之人,结局愈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6、七、感悟语言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八、齐读全文,理解主旨九、语言表达训练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要求:声音响亮
7、,用普通话发言。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时间在2分钟左右。十、作业设计1、完成课后练习三。2、抄写生字词第2篇伤仲永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考虑。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可惜之情。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能够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本人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备课反思:本
8、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浅薄。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教学/学习目的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习目的:知识:学习并把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重点文言词语
9、,翻译课文。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教学内容和活动经过: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解决生字词教学经过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宏大奉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以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简介王安石
10、: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说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说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二、整体感悟(学生自读课文,把握下面内容。)1.把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谒:谒:扳:称: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11、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伤仲永:悲悼,感伤,形容词作动词。三、合作学习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构造。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2.理解课文构造层次。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说明观点看法。讲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四、深化研讨(一)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
12、容。1.考虑: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凡之人,“泯然众人矣。2考虑: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凡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
13、。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凡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五、深化研讨(二)齐读第3段,考虑下列问题。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采用了议论的形式。精品源自化学科伤仲永教案精品源自化学科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遭到的教育。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假如不“受之人,结局愈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
14、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八、语言
15、表达训练。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要求:声音响亮,用普通话发言。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时间在2分钟左右。九、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3、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板书设计:伤仲永王安石叙述经历: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才能衰退:不能称才能丧尽:泯然众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课后反思:通过本文的学习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的,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生把握了重点的文言文词语,理清了文章的构造。第3篇伤仲永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二、感悟课文抽三个同学起来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三、理解课
16、文1、抽同学起来翻译第三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讲出与前面的同学不一致的地方,最后老师讲解。2、老师讲解“与和“之的分类,同学们把昨天做的关于这部分的作业与同桌穿插改正。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课文写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那几个阶段。然后老师讲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凡之人,“泯然众人矣。4、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这三个发展变化阶段的详略安排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
17、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凡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凡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5、让同学们自主合作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讲述仲永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归纳总结先请几位同学起来回答文中的主旨是什么,然后老师再总结。本文借事讲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讲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经过,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
18、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考虑。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理解并记住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3、写一篇关于仲永故事的读后感,字数不限,感情真诚。4、预习下一篇课文。第4篇伤仲永教学设计一等奖本文是由我上传的:(伤仲永)教案1。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正确把握句中的停顿。2积累把握一些文言词汇。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4学习比拟阅读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l朗读课文,正确把握句中的停顿。2积累把握一些文言词汇。3翻译全文。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2学习比拟阅读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经过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19、二、导入三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获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悲悼,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悲悼,可惜之情。三、正课1朗读课文。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补充课文注释:“世隶耕隶:属于。“未尝识书具尝:曾经。“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即书
20、诗四句书:动词,写。“并自为其名自:本人。为:动词,题上。“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父利其然也利:发动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从祖先还家从:跟从。“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且为众人且:况且。“固众人固:本来。“得为众人罢了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3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投意。讨论并归纳: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4提问:文章第一
21、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讨论并归纳: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第二层: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6提问: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原因是其父负其利不使学。7提问: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清扼要讲讲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作者以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便是天赋很高的人,假如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凡无能的人。8提问: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
22、拟,讲讲你的人才观。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本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四、小结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讲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比照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讲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五、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三。2选用课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 伤仲永 教学 设计 一等奖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