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doc
《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6 年第 2 期 国际贸易 、R&D 溢出和生产率增长 * 李小平 朱钟棣 内容提要 : 本文采用 6 种计算外国 R&D 资本的方法和国际 R&D 溢出回归方法 , 首次 就国际 R&D 溢出对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 、 技术效率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 影响作了实证分析 。 我们从这 6 种方法的比较中发现 : 当采用有缺陷的两种方法时 , 得到 国际 R&D 溢出系数显著为负或者溢出系数为正 , 但不显著的结论 ; 而采用其他的四种方 法 , 能得到国际 R&D 溢出系数显著为正的结论 。 因此 , 从计算方法本身及其结论的比较 来看 , 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的 R&D 溢出促进了
2、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 、 技术效率及全要 素生产率增长的结论更可靠 。 同时 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国内本行业 R&D 与其他行业 R&D 对行业技术进步 、 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阻碍作用 。 因此 , 加强与 R&D 投入比重较高的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以及提高国内自身的 R&D 效率显得很有必要 。 关键词 : 国际贸易 R&D 溢出 生产率 一、导 言 自内生增长理论产生以来 , 国际技术溢出问题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际技术溢出问题的现 实背景是 , R&D 资本主要集中在发达国 家 , 但技术进步却远不只局限于发达国家内部。内生增 长理论强调国际贸易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 , 并把研发
3、和国际贸易作为技术进步的发动机 ( Rivera Bat iz 和 Romer, 1991; Grossman 和 Helpman, 1991) 。在开放经济中 , 由于国家之间存在水平或者垂直 差异的中间产品国际贸易 , 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国内的 R&D 资本 , 而且依赖于外国的 R&D 资本 ; R&D 资本通过增加产品品种 ( 品种增长模型 ) 或者提高产品质量 , 促进技术进步。 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 , 借 助国际技术溢出是中国技术进步的很重要的途径。国内学者偏向于 研究 FDI 的技术溢出 ( 王成歧、张建华、安辉 , 2002; 张海洋 , 2005 等 ) , 而较少研究
4、国际贸易的技术溢 出。国内现存的关于国际技术溢出的文献存在两点不足 : ( 1) 普遍忽略了外国的 R&D 变量 , 而在开 放经济中 , 外国的 R&D 资本变量是不可忽略的 ; ( 2) 国际贸易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问题在国外得到 更多的关注 , 这可能是由于 FDI 技术溢出涉及到跨国公司 , 存在更复杂的溢出机制 , 并且 FDI 数据 比国际贸易数据更 加缺乏的原因 ( Wang 和 Xu, 2000) 。 本文试图在以下几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扩展。 ( 1) 首次利用国际 R&D 溢出回归方法 , 研究通 过国际贸易渠道的 R&D 溢出对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影响。国内外缺少以中国为样本的
5、相关研究 的原因可能是缺乏中国的相关数据。以中国工业行业为例 , 国内缺乏各行业的进出口统计数据 , 并 * 李小平 , 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 邮政编码 : 210093, 电子信箱 : chineselixp 126 com。朱钟棣 , 上海财 经大学国际工 商管 理学院 , 邮政编 码 : 200433。本文是李小平博士论文第五章 的基础上 修改而成 的 , 也是朱 钟棣教授 主持的教 育部博士 点基金项 目 合规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和应用研究 (03JB790031) 的阶段性成果 ; 本文的原稿是 第五届中国经济 学年会入 选论文 ; 作 者感谢匿 名 审稿人富有建设性的修改建议 ,
6、 他们的建议对本文的完善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 作者感谢论文指导小组郭羽 诞教授、兰宜生教 授、朱 平芳教授、丁剑平教授、岳咬兴教授等的有益指导 ; 感谢上海财经 大学张海东副教 授、鲍晓华 博士、卢向 前、张奇峰、陈 羽博士等 提 供的有益帮助 ; 感谢暨南大学王兵与作者曾经就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分解的计算软件的选取所进行的有 益交流 ; 感谢匿名 审稿 人大量的建设性意见 , 当然 , 文责自负。 ! 1991 年 , G7 国家占了世界 96% 的研发支出 ( Coe, Helpman 和 Hoffmaister, 1997) 。 31 ! 李小平 、 朱钟棣 : 国际贸易 、 R&D 溢
7、出和生产率增长 且工业行业的 分类标准和国际贸易商品的分类标准不统一 , 这些都加大了对中国样本数据分析的 难度。 ( 2) 分析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的 R&D 溢出对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增长 和技术效率增长的影响。现存的大部分文献都只研究国际 R&D 溢出对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又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增长 , 并且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 法也存在较大的缺陷 , 最新的文献越来越偏向于采用非参数方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 ( 3) 在实证中使用 Falvey, Foster 和 Greenaway( 2002, 简称 FFG) 所使用的 6
8、种计算国外 R&D 资本的方法 , 这 6 种计算方法既包括了 Coe 和 Helpman( 1995, 简称 CH ) 原创性的方法 , 也包括了由 Lichtenberg 和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1998, 简称 LP) 在 CH 方法基础上改进的方法等 , 从而使文章的结论更具可 靠性。我们的文章和 FFG 的文献也有区别 , 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 , FFG 分析的是国际 R&D 溢出对 人均 GDP 的影响 , 而我们研究的是 国际 R&D 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及技术进步增长的影 响。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 : 在第二节 , 我们简要回顾了国
9、际贸易技术溢出实证分析框架及发展趋势 ; 第三节是计量模型、测量方法和数据 ; 第四节是实证分析 ; 第五节是结论和含义。 二、文献综述 分析国际贸易的 R&D 溢出时 , 一般使用所谓的国际 R&D 溢出回归方法 , 该方法假定一个国家 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与本国的 R&D 资本有关 , 也与其贸易伙伴国的 R&D 资本有关。 CH 最早使用 该方法实证发现了发达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 R&D 溢出的存在。 CH 采用的回归方程如下 : logT FPit = a i + a log Sit + a7 G7log Sit + a logSit + it ( 1) 其中 , i 代表国家 ; t 代
10、表年度 ; TFP 是全要素生产率 ; a i 代表国家 i 的特殊固定截距项 ; Sit 和 Sit 分别是国内 R&D 和外国 R&D 资本 ; G7 是个虚拟变量 , 其作用是为了求得 G7 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 国内 R&D 资本系数的差异 , a7 , a 和 a 分别为国内 R&D 资本和外国 R&D 资本的系数 ; it 是误差 项。 CH 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外国 R&D 资本 : j # i 其中 , Si 是国家 i 的外国 R&D 资本 ; mij 是国家 i 从贸易伙伴国 j 进口的商品量 ; mi 是从其他贸 易伙伴国的进口总量 ; Sj 是外国 j 的国内 R&D 资本。
11、 CH 的实证结果发现 , 国内和国外 R&D 资本 都是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 CH 的实证文章引起了经济学者的极大兴趣 , 并为后续文献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此后的大 量文献对 CH 模型进行了不断地扩展。第一种扩展是探讨、 完善计算外国 R&D 资本的方法 。 LP 根据 CH 计算外国 R&D 存量方法的缺陷提出了自己的计算公式 : j # i 其中 , Sit 为外国 R&D 资本 ; mijt 是本国 i 在时期 t 从国外 j 的进口量 ; yjt 是时期 t 国家 j 的 GDP。 LP 在其分析中用公式 ( 3) 来计算外国 R&D 资本 , 其实证结果仍然和 CH 一致。
12、FFG 在对计算外国 R&D 资本的基本方法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 , 构建了 6 种计算外国 R&D ! 有文献在研究国际 R&D 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时 , 为了增加结果的可靠性 , 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采取了不同 的计算方法 , 如 Changsuh Park ( 2003) 。 第一个对 CH 计算外国 R&D 资本方法提出质疑的是 Keller(1998) ; CH( 1999) 尽管也认 为 ( 2) 式计算外国 R&D 资本的方 法 不够完善 , 因为其只能反映外国 R&D 溢出的 方向 ( direction) , 而不能反映其溢出的强度 ( intensity) ,
13、但对 Keller 的质疑进行了反驳。 32 ! 0 d d d d f f- CH 0 d f - CH d d f m S = S ( 2) f - CH d mijt Sit = Sjt ( 3) y f - LP 2006 年第 2 期 资本的方法。 FFG 按照技 术知识在 出口国和 进口国 是公共品 ( public goods) 还 是私人 品 ( private goods) 的假设 , 对外国 R&D 资本的计算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具体计算公式如表 1 所表示。 表 1 FFG 计算外国 R&D 资本的 6 种方法 序号 1 M 计算公式 drtK dt 在出口国 进口国的性质
14、 公共品 私人品 静态 动态 模型中的结果 - 0 06 - 0 04 2 M M drtK Q rt dt = M Q rt d drt K dt 公共品 私人品 0 02 0 01 3 d d M rt drtK Qdt dt = M rt rt d d drt K Q dt dt 私人品 公共品 0 07 0 06 4 d M drt K dt = M rt d drt K dt 公共品 公共品 0 05 0 03 5 M drtK dt = drt K dt 私人品 私人品 - 0 14 - 0 17 6 d M M rtQ drtKdt dt = M rt d Q drt dt K
15、dt 私人品 私人品 003 0 02 d QrtQ dt Q rt d Q dt M rt 是进口国 ( 技术接受国 ) r 的进口总量 ; M drt 是进口国 ( 技术接受 国 ) r 从出 口国 ( 技术溢出 国 ) d 的进口 量 ; Q rt 是进口国的 GDP; Q dt 是出口国的 GDP; K dt 是出口国 d 的 R&D 资本存量 ; drt 是进口国 r 从出口国 d 的进口量占 r 国进口总量的比 例 ; r 代表技术接受国 ; d 代表技术溢出国 。 注 : * , * , * 分别代表其回归结果中 R&D 溢出变量系数的 1% 、 5%和 10%的显著度。 其中
16、, 第 1 种方法是 CH 所使用的 ; 第 3 种方法是 LP 所使用的 ; 第 5 种方法类似于 CH 的 , 只是 多考虑了技术知识在技术溢出国的私人品性质 , 而第 6 种方法类似于 LP 的 , 只多考虑了技术知识 在技术溢出国的私人品性质。 FFG 分别在静态和动态模型中采用上述 6 种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 , 得到的基本结论是 : 只有当技术知识在 技术接受国为公共品时 , 国际 R&D 溢出效应才显著为正 ; 采 用第 1 种和第 5 种方法与采用第 2 和第 6 种方法所计算的结果不同 , 其主要原因是第 1 和第 5 种方 法本身存在缺陷 , 即没有考虑到进口的绝对量对国际
17、R&D 溢出的影响。 对 CH 模型的第二种扩展是以行业数据为样本 , 研究国际贸易途径的 R&D 溢出问题。 Hakura 和 Jaumotte( 1999) 认为产业内的国际 R&D 溢出强度应该大于产业间的溢出强度 , 因为当进口的产 品和自己生产 的产品相 似时 , 技术接受 者更容 易 吸收来自 外国的技 术。 Keller ( 2002) 发 现 8 个 OECD 国家行业自身的 R&D 和外国的 R&D 对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Schiff 、 Wang 和 Olarreaga( 2002) 发现 R&D 密集的行业主要受益于北 - 南之间的 R&D 溢出 ,
18、 而 R&D 非密集 行业主要受益于南 - 南之间的 R&D 溢出。 Changshu Park( 2003) 发现外国 R&D 对韩国行业技术进 步的影响竟然要大于国内行业 R&D 的影响。 尽管关于通过国际贸易渠道 的国际 R&D 溢出的文献较多 , 但相关中国样本的文献较少。国内 绝大部分相关文献偏重于定性的分析 , 也没有使用基本的国际 R&D 溢出回归方法 ( 海闻 , 1995; 李 ! FFG 直接检验 R&D 溢出对 GDP 的影响 , 其静态模型相比动态模型少了 2 个 GDP 的滞后项自变量。 即 FFG 认同 LP 的观点。 K = * * * * * * * * * *
19、 ! 33 李小平 、 朱钟棣 : 国际贸易 、 R&D 溢出和生产率增长 小平、朱 钟棣 , 2004) 。本文首次以中国工业行业为样本 , 采用 FFG 的 6 种计算外国 R&D 资本的方 法 , 对国际贸易途径的 R&D 溢出作实证分析。 三、计量 模型、测算方法和数据 ( 一 ) 计量模型 我们构建 国际 R&D 溢出回归 分析框架。假设一个劳动力 ( L ) 、物质资本 ( K) 、和知识资本 ( S) , 产出 ( Y) , 生产函数为柯布 - 道格拉斯方程的行业 , 即 : Y = AL K S ( 4) 定义全要素生产率 : TFP= Y L K , 则我们得到全要素生产率
20、: TFP = AS ( 5) 借鉴 CH 的思想 , 我们假设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 , 一个行业的知识资本 S 不仅源自本国本行业 的研发资本 R&D , 也源自于本国其他行业的研发资本 R&D 和外国的研发资本 R&D , 即 : S = ( R&D ) ( R&D ) ( R&D ) ( 6) 将 ( 6) 式代入 ( 5) 式并两边取对数 , 我们可 以获得如下的基本回归方程 : lnTFPit = ci + ct + !1 lnR&Dit + !2 lnR&Dit + !3 lnR&Dit + eit ( 7) ci 反映影响生产率的行业特殊要素 , ct 是随时间而变的时间要素 ;
21、eit 为误差项 ; TFPit 表示行业 i 在时期 t 的全要素生产率 ; R&Dit 、 R&Dit 、 R&Dit 分别是国内本行业 i 在时期 t 的 R&D 资本、其他行 业在时期 t 的 R&D 资本和国内行业 i 在时期 t 吸收的外国 R&D 资本 ; !i %, i = 1, 2, 3, 为各系数 ; !3 衡量了外国的 R&D 资本通过国际贸易渠道溢出的强度 , 如果 !3 显著为正 , 说明外国的 R&D 资本 确实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促进了国内的技术进步 ; 如果 !3 显著为负 , 表明外国的 R&D 资本通过国际 贸易渠道阻碍了国内行业的技术进步 ; !1 、 !2
22、的含义和 !3 相似 ; ln 是自然对数。 另外 , 我们要考虑 TFP 和各 R&D 资本变量的非平稳性及其协整关系。如果 TFP 和各 R&D 资 本变量是非平稳的 , 我们对这 些变量进行简单地回归将会产生伪回归。 Jae Young Lee( 2003) 在分析 韩国行业是否存在国际 R&D 溢出时 , 采用了一种相对简单的分析方法 , 即先分别对各个行业的 TFP 和 R&D 资本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但是我们的行业数据由于跨越的年度太短 , 不可能借鉴 Jae Young Lee 的方法。面板数据的平稳性和协整检验方法也不是很完善 ( Wang 和 Xu, 2000) 。在 此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 amp 溢出 生产率 增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