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x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x(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获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案,欢迎大家共享。一、教学目的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2、积累:把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点诵读、积累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讨论。五、教具准备CAI多媒体课
2、件、录音机六、教学经过一课间准备: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二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讲: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讲:“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三初读课文,整
3、体感悟1、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拍。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拍,听懂作者的感情。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把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考虑、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4、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能够交谈取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织,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教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5、挑战教师:师生朗读比赛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男、女各一名,挑战老师,其他学生据朗要求,作点评。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1、生默读课文,并考虑抢答题三:先考虑,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5、。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作者所见夜景怎样?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如何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4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成答案预设:1一是由于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单,想出去走走;二是由于月色很美。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讲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扰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讲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2描写
6、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品析语言方法指导:捉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测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拟来体味原文的精妙。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添一添,品意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乘凉处人笑语阵阵。你以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2删一删,品修辞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你以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能够吗?
7、为什么?预设参考答案: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毁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2删去后当然不好。由于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讲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
8、形象,更改变了原意。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考中有点冲动寻有急迫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沉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妙的大自然中享遭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理。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以为“闲人是如何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
9、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己排遣罢了。五与作者对话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讲点什么吗?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师小结: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沮丧,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单,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遭到他那沉着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六拓展、积累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
10、觉就是温顺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聚;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讲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老师预设答案: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李白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李白(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反思一: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
11、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下面的设计:诵读积累感悟拓展重点体如今诵读上:整体感悟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成功的,由于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拟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分,在各部分衔接中比拟生涩,课堂语言比拟
12、粗糙,当堂鼓励和随机深化引导不能到达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本人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分。反思二: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把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把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讲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若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讲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能够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讲出罢了,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粗浅。反思三: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
13、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很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拟好,十分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固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能够突破的。第2篇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答案课后练习一课一练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2分)2.填空:(3分)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本人的苦闷心情。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3.翻译下列句子:(4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14、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讲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
15、了的修辞手法。(4分)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以为好在哪里?(3分)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这是一首赞咏的诗,诗的外表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第二部分:(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昼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16、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2分)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的美妙境界。(4分)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4分)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情绪?(3分)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哪里都有
17、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沉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斥,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二)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缺乏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
18、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缺乏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注握:四寸为一握。膂:脊骨。瘳:病愈。肝膈:泛指人体内脏。傅:涂。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2分)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2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一样的两项是(
19、)(2分)A、以: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B、且: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虽: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D、而: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害)22、用当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缺乏患。始以为缺乏治,而终至于不可为。23、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讲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本人的话扼要回答。
20、(3分)24、片断写作练习:(30分)你能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200字以上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语文,阅读题,承天寺1.略2.月下美景;壮志难酬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织,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4.A5、A6.乐观、豁达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而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迫心情。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昼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
21、夜游承天寺11.B1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1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4.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15.月色入户,近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16、D17.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安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18.D19.AC20.AB21.C22.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以为不值得担忧。开场以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23.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拯救的大祸。(意思符合即可)24、略第3篇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课程标准
22、提倡:语文应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本人的欣赏档次和审美情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培养本人的学习文言文能力。二、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个字,却蕴涵深厚,文章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比拟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初
23、步把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由于想象力不丰富,学生在学习本课文时可能对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领会文章要旨时比拟难,这就需要教师对写作背景作具体介绍。由于学生比拟活跃,我的教学目的指向能力养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他们在学习经过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四、学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把握文言文的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2、经过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五、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游记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等奖 记承天寺 夜游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