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诲人不倦》ppt课件.ppt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诲人不倦》ppt课件.ppt(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1背诵背诵7.87.8、11.2211.22章。章。2 2掌握掌握“习习”、“趋趋”、“愤愤”,“与与”、“素素”、“诸诸”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的含义。3 3理懈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理懈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磋琢磨;述而不作。4 4理解理解“其斯之谓与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绘事后素”的句式的句式特点。特点。5 5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教育观。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教育观。领会孔子领会孔子“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启发诱导”、“因因材施敬材施敬”等教育原则和
2、方法。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简要分析、评价孔子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述而不作”的主张。的主张。 十一十一 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孔子教育名言孔子教育名言 1.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乎?( (学而学而) ) 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有不温习的吗?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引申为
3、: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2.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述而述而) ) 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若是不好的就要反省并改掉它。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若是不好的就要反省并改掉它。 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3.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为政)解读: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解读: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说明不知道;这才
4、是真正的知道。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4.4.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季氏)解读: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解读: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引申为: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引申为: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 诲人不倦诲人不倦 2005 2005年年9 9月月2929日,联合国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2006年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年出资1515万美元万美元( (首期为首期为5 5年年) ),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教科文组织设立“孔
5、子教育孔子教育奖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万,为何独以“孔子孔子”为名为名设立教育奖?设立教育奖?子曰:子曰:“学而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诲人不倦。”论语论语述而述而 这句话的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感到疲倦。诵读感知诵读感知1 1、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2 2、举一隅不以三隅
6、反,则不复、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3 3、女与回也孰愈、女与回也孰愈4 4、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知二5 5、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6 6、由也问、由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有父兄在”;求也问求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1 1、又闻、又闻/ /君子之远其子也君子之远其子也 2 2、举一隅、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则不以三隅反,则/ /不复也不复也3 3、女与回也、女与回也/ /孰愈孰愈4 4、赐也、赐也/ /何敢望回?回也何敢望回?回也/ /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十,赐也/ /闻
7、一知二闻一知二5 5、有父兄在,如之何、有父兄在,如之何/ /其闻斯行之其闻斯行之6 6、由也、由也/ /问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 /“有父兄在有父兄在”;求也求也/ /问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初读感知初读感知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孔子一生中有
8、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15章章中包含了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教育作用 教育对象教育对象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 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原则与方法 关于教者的素养关于教者的素养教育作用(第教育作用(第1 1、2 2章)章) (17.217.2、17.317.3)教育对象(第教育对象(第3 3章)章)
9、(15.3915.39)教育内容(第教育内容(第4 4、7 7章)章) (7.257.25、16.1316.13)教学方法与原则(第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 5、8 8、9 9、1111、1212章)章) (11.311.3、16.1316.13、7.87.8、5.95.9、3.83.8、11.2211.22、17.1917.19)教师素养(第教师素养(第6 6、1010、1313、1414、1515章)章) (7.347.34、1.151.15、17.1917.19、7.17.1、9.159.15)教育作用教育作用(第(第1 1、2 2章)章) (17.217.2、17.317.3)子曰:子曰:
10、“性性 指人的性情、本性指人的性情、本性 相近相近也也,习习 习习染染 相远相远也也“也,也,也。也。”表示判断表示判断 。”子曰:子曰:“唯唯 只有只有 上知上知 知:同知:同“智智”;上知:;上知:上等的智者上等的智者 与与下愚下愚 下等的愚人下等的愚人 不移不移 改变改变 。”第一章(第一章(17.217.2)第二章()第二章(17.317.3)教育作用)教育作用 所有的中人所有的中人天赋都差不多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这就了。这就肯定了人的教养的肯定了人的教养的可塑性可塑性,基于这一点,孔子特别,基于这一点,孔子特别强
11、调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和必要性。“上智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先天所决定的,所决定的,是不能通过教育改变的。是不能通过教育改变的。唯唯上知上知与与下愚下愚不移不移子曰子曰: :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 ,上也上也; ;学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 ,次也次也; ;困而困而学之学之, ,又其次也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民斯为下矣。(16.9)(16.9)【译文译文】 孔子说孔子说: :“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 ;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
12、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 ;遇到困难才学习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的又是次一等的; ;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下等。习:习:1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阳货阳货2 2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而)学而)3 3莫如修仁义而习文。(韩非子莫如修仁义而习文。(韩非子? ?五蠹)五蠹)4 4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 ?本本性)性)5 5通书,习戎事。(新唐书通书,习戎事。(新唐书? ?张仲武传)张仲武传)6 6鹰乃学习。(礼记鹰乃学习。(礼记? ?月令)月令)(习染
13、、习惯)(习染、习惯)(反复练习)(反复练习)(学习)(学习)(习惯于)(习惯于)(熟悉)(熟悉)(飞翔)(飞翔)一词多义 “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习相远”,所强调的是,所强调的是后天后天因素(教因素(教养)的作用,养)的作用,“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强调强调先天先天因素的因素的作用。这里是说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作用。这里是说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因此,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变的。因此,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性相近,性相近,习相远习相远”这种观点。因为作为仁者,作为教育家,孔这种观点。
14、因为作为仁者,作为教育家,孔子更看重的是后天教养的一面,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子更看重的是后天教养的一面,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咛我们咛我们“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并现身说法。他说:,并现身说法。他说:“我非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孔子重视教育,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都说明孔子是主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都说明孔子是肯定教育的育人功能肯定教育的育人功能的。的。 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玉不琢,不成器,
15、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建国君君民,教学为先。兑民,教学为先。兑(yue)(yue)命曰:命曰:“念终始念终始典典于学。于学。”其其此之谓乎!(此之谓乎!(学记学记)【译文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治理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尚书. .说命说命中说: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16、。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的重要性。儒家的学者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儒家的学者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的天赋和才能,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到充分的展现。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的以下“片言只语
17、片言只语”,对此你作何理解?,对此你作何理解?1.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 ?礼运)礼运)2.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庶矣哉”!冉有曰:!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曰:“富之。富之。”曰:曰:“既富既富矣,又何加焉?矣,又何加焉?”曰:曰:“教之。教之。”(论语(论语? ?子路)子路)3.3.子曰: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论语语? ?子路)子路)4.4.子曰:子曰:“以不教
18、民战,是谓弃之。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论语? ?子子路)路) 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家“以德治民以德治民”的主张。的主张。先富后教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
19、认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孔子把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要的地位。教育教育对象对象(第(第3 3章)章) (15.3915.39)子曰:子曰:“有教无有教无类类。”“类类”的含义
20、:的含义:一是指一是指“族类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二是指“等类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级。第三章(第三章(15.3915.39)教育对象)教育对象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大致有三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第一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育。何晏认为,何晏认为,“有教无类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无有贵贱种类也”。
21、(何晏论语集解)。(何晏论语集解)第二种解释: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中将“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注为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 。(朱。(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熹四书章句集注)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
22、“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中的中的“有有”应释为应释为“域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意思;“教教”应释为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类”则是则是“族类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第一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
23、贵贱和等级的。他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少数是是贵族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商人人子弟(如子贡),子弟(如子贡),大多大多数是数是平民平民(如颜回、(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做过盗贼的颜涿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做过盗贼的颜涿zhuzhu聚。孔子是鲁国人,从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地域看他的学生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从民族民族看大多
24、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的,来者不拒。第二种解释: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颜回、子贡的的接受能力较强,像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的智力却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
25、,最终成为高才生。在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学习态度度上,上,颜回颜回好学,好学,宰予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生。他们的年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朱熹将朱熹将“有教无类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以进行教育,这也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论语 选读 诲人不倦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