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板书.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古代诗歌五首板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五首板书.docx(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五首板书这是古代诗歌五首板书,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教师家长们参考学习。古代诗歌五首板书第1篇教学目的: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3.诗人的形象教学经过: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一、文学常识: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敏。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二、读:断句,速度,语调,节拍三、释题,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目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
2、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会,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单独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四、赏析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如何的境遇?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当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本人的生命短暂,而本人因不见明君,不能发挥本人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襟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发挥)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3、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单,寂寞,悲凉。本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本人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很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本人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
4、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6.你看到一个如何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遭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本人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本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单独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襟怀宏伟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襟怀宏伟:襟怀宇宙板书2.望岳3.登飞来峰导入新课清人张潮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
5、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细细品读山水,我们能够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望岳)一、齐读诗歌二、解题,了解泰山。学生先介绍。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一样,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经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视频了解泰山三、自主学习(望岳)1、学习方法介绍: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
6、料而不依靠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小组沟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沟通,能够拓宽本人的思维。个人学习:深化考虑,使人睿智。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考虑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和蕴含的情感。板书设计:远望青未了广阔近望神秀高大凝望云、鸟愿望众山小四、鉴赏诗歌1、写景首先要捉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泰山高大宏伟。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讲明大;阴阳割昏晓讲明高。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7、。、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讲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讲明泰山的南北明暗不同,讲明泰山巍峨高大。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句:诗人心胸很坦荡。激荡。诗人的襟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点面结合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讲一讲,尾联怎样表现泰山的宏伟的,有表现出诗人如何的心胸气魄?补充: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夸大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杜甫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讲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
8、一种如何的思维方式?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本人的前途照旧充满自信心。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哲理:只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4、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胸显然皆作者本人之心胸。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如何的诗人形象?(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5、我们了解到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的感情总是很深沉郁结,但是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却感遭到了别样的杜甫。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写这首诗的背景。背景介绍: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遨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场了他的遨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
9、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本人的前途照旧充满自信心。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遨游,来到齐赵。看到泰山,杜甫心胸恍然大悟,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6、(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7、齐背诵(望岳)。登飞来峰一、过渡引入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作
10、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齐读诗歌。二、解题,了解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讲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如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刚提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飞来峰)。四、展示学习成果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考虑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和蕴含的情感。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飞来峰上千寻塔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
11、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夸大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巧妙景象?诗中哪个词能够看出来?闻讲:听讲。鸡鸣见日升:传讲。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不畏:不怕。缘:由于。遮:遮挡,遮住。4、在当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出处古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网络用语:夫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稀罕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
12、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剧烈反对。(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美妙前程,等待变革。)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唆离间,让皇帝遭到蒙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天子与太阳同辉,日象征着帝王,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6、把保守势力讲成是浮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如何的精神?为实现本人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讲讲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的
13、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8、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要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要在各个方面到达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本人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古代诗歌五首板书第2篇一、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1、借景抒怀诗人为实现本人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自信心的豪情和不畏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
14、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2、蕴含哲理:只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3、夸大、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虚实结合二、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三、结束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迈的气势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本人,由于只要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板书设计:远望青未了广阔近望神秀高大凝望豪迈愿望勇攀高峰,俯视万物。4.游山西村教学目的:1、体味诗歌的。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
15、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档次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南宋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竭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遭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自信心,坚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
16、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遭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耻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3、(游山西村)赏析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浑,酒
17、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讲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特别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扬。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fo能够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安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恍然大悟。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能
18、够想见。人们在讨论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假如锲而不舍,继续前行,突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恍然大悟,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此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第三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
19、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等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俭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本人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覆盖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
20、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人沉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5.己亥杂诗教学目的知识目的: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能力目的: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情感目的: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难点: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教学经过一、导入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衰败;这一年,腐朽衰败的清政府,对外卑恭屈节,对内大肆打压,官吏,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
21、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二、呈现目的三、解题(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四、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排斥,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
22、蕴藉中弥漫着激情,于客观描绘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五、朗读全诗1.老师范读,学生轻吟。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六、理解诗句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句:本人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七、理解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本人与朝廷的感情牵连。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
23、即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弦外之音是本人固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八、小结全文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固执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入,耐人寻味。九、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完成练习册。古代诗歌五首板书第3篇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拍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沟通相结合。课前准备:布置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诗歌 板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