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部门发布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措施意见.docx
《教育部等部门发布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措施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等部门发布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措施意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部等部门发布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措施意见-在职研究生之家网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研202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央军委办公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下面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双一流建设施行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为着力解决“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应能力缺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经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就“十四五时期深化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2、。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1.指导思想以-现代中华特点社会-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阐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的,愈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3、科,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义当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2.基本原则坚定正确方向,践行以大众为主的发展思想,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社会-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华特点社会-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贯彻“四为方针,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加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义当代化建设服务。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谨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责任,以全面提升培养能力为重点,愈加注重三全育人形式创新,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造一流人才方阵。坚持特色一流,扎
4、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发展,彰显优势特色,积极探索中华特点社会-义大学建设之路。瞄准世界一流,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引导建设高校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争创一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服务国家急需,强化建设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以及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支撑创新策源地的基础作用。保持战略定力,充分认识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遵循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研创新内在规律
5、,把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不急功近利,突出重点、聚焦难点、守正创新、久久为功。二、强化立德树人,造就一流自立自强人才方阵3.坚持用-现代中华特点社会-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突出思想引领和政治导向,深化落实-现代中华特点社会-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加强师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完善全员全经过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不断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着力培育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华特点大学文化,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
6、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兴趣+能力+责任为培养途径,全面推进思想-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率先建成高质量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学术规范教育,以教风建设促进和带动优良学风建设。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支持和鼓励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国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示范构建育人形式,全面提升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能力。5.完善强化老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机制。加大力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
7、本领。构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老师发展体系,引导老师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培育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热爱教学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带头人。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多维度考察老师在思政建设、教学投入等方面的实绩,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完善体制机制,支撑和保障老师潜心育人、做大先生、研究真问题,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6.加快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引进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施行“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大力度培养理工农医类人才。持续施行强基计划,深化施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推进基础学科本硕博贯穿培养,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8、能力,为实现“0到1突破的原始创新储备人才。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成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培养。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加强穿插学科人才培养。强化科教融合,完善人才培育引进与团队、平台、项目耦合机制,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三、服务新发展格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7.率先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机制,按年度发布重点领域学科专业清单,鼓励建设高校着力发展国家急需学科,以及关系国计民生、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学科。支持建设高校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优化学科布局,整合传统学科资源,强化人才培养
9、和科技创新的学科基础。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积极回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布局穿插学科专业,培育学科增长点。8.夯实基础学科建设。施行“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稳定支持一批立足前沿、自由探索的基础学科,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论研究,扶持一批“绝学、冷门学科,改善学科发展生态。根据基础学科特点和创新发展规律,实行建设学科长周期评价,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创造宽松包涵环境。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以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学术训练和科研实践,强化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
10、势,为高水平科研创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9.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加强应用学科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推动建设高校更新学科知识,丰富学科内涵。重点布局建设先进制造、能源交通、当代农业、公共卫生与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当代服务业等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大的应用学科。10.推进中华特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快构建中华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稳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地位,强化-现代中华特点社会-义思想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围绕基础科学前沿面临的重大哲学问题以及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1、,加强科学哲学研究,进一步拓展科学创新的思想空间,推动科学文化建设。深化施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义、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联动发展,建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强化中华特点新型高校智库育人功能。11.推动学科穿插融合。以问题为中心,建立穿插学科发展引导机制,搭建穿插学科的国家级平台。以跨学科高水平团队为依托,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加强资源供应和政策支持,建设穿插学科发展第一方阵。创新穿插融合机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部 部门 发布 推进 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 学科建设 措施 意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