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论文-德育.docx
《德育教育论文-德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教育论文-德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德育教育论文-德育首页班主任工作网德育德育教育论文德育教育论文发布:班主任|分类:德育德育教育论文一知就是认识,行就是实践。德育的知行统一,指教育者通过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到达在内心世界对德育有一定程度的自觉认知和接受,并在实践中能到达不断身体力行之目的。实现知行统一是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努力使学生做到道德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根本目的。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作为德育工作者经常碰到学生的德育实践与德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不能为却偏偏为之,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学生的知行不一一、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1.愚陋无知。学生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是一个自己发展不完善的人,知识、经历、能力都
2、还在逐步构成经过和完善中,哪些行为能做,哪些行为不能做他们并不是都清楚,还有很多与本人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规范、社会规范他们并不知道,对本人的行为缺乏客观、公正的是非判定,往往是以本人的纯主观愿望来决定行为的取舍,容易出现一念之差失之千里的悲剧。2.知之不真。在德育实践中,经常出现学生明明知道不该做的事情却做了,该做的事却没有做好,当深化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时,才发现他们只是简单地知道该不该做,却不清楚为什么要做或为什么不做,不理解这样做或不做的深入内涵,知的是皮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知是伪知,不是真知。3.行为无范。学生行为失范,不外乎两种情形:一是学生不清楚社会规范,
3、不知道什么该不该做,这容易出现行为失范;二是清楚社会规范却没有能按社会的要求做好。学生了解并深入理解了德育内容、存在的必要性及意义后,对于不该做的事能够约束本人不做,但对本人该做的事却不一定能够做得好,由于知道了该做,并不等于知道了该怎么做,并不等于知道该怎么做好。4.缺少督导。学生知行不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的知与行缺乏有效的督导。常言道,缺乏监督的权利必将导致腐败,其实可以以讲缺少监督的行为必将导致放纵。学生的德育实践需要本身的知情意行的统一,需要本身付出极大的主观努力;对人来讲,总有惰性,总想趋利避害,长时间按德育要求和社会规范进行德育实践是艰辛的事情,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一旦失去
4、有效的督导,学生很容易在周边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逐步偏离内心中确立的行为规范,对本人行为的约束会渐渐减少,对本人的行为渐渐放松,直至完全放纵本人。二、怎样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1.求真务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的实践,需要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德育认知。学生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德育认知呢?学生需要的是在求真务实的德育实践中追求真、善、美的至高道德境界。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的,也是教育工作者想让学生到达的理想境界之一。老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求真务实是自己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对本人的要求。让学生明确
5、做一个知行统一的人是人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正在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让公民做到言行一致,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我国每年因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2.明确规范。知行统一对学生层面来讲,能够从做人、做学问两个内容来规范的。体如今做人上,学生就是根据思想品德构造,知情信意行等基本要素,首先从认知开场,将接受的外在教育内化为主体的认知体系,再经过情、信、意等中间环节,最终外化为主体的行动。知行统一表如今学生做学问上,就是做到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质量水平的试
6、金石,也是现代学校人才观的主要内涵和标准。从学生德育教育角度来讲,对社会规范不了解、不清楚、不理解的现状,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知道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规范。让学生清楚社会规范的内容有哪些,详细要求是什么,更需要理解社会规范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牢固地树立起维护社会规范的观念。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确地知道本人该做什么,不该怎么做,该做的怎么才能做好,要避免一知半解,半知半解。通过学习,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能够正确评判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3.树立典范。典范示范能够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思想原理详细化、人格化,以生动详细的典型形象影响学生心理,使教育有很强的
7、吸引力、讲服力和感染力。典范是无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同样能够让人振聋发聩,无声的语言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气力,常讲,典范的气力是无穷的。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可塑性大,模拟性强,有了生动详细的形象作为典范,便容易详细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遭到感染,容易随着学、跟着走,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选择典范的时候典范要真实可信,典范的示范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典范最好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距离不要太远,最好是身边的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这样能加强学生学习典范的自觉性;要促使典范成为学生自律的气力,典范不能只是作为一种凌驾于常人之上的、外在的气力来规范人、约束人,典范也是生活在
8、现实生活条件下的活生生的人,是学生努力后能够学的人,不能是学生无法学的神。不能把典范与学生人为地隔离开来,因而,在学习典范时,应着眼于把典范从一种他律的气力转化为学生自律的气力,从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加强典范的作用。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典范的效果和对待典范的态度,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好预案,对不适宜的典范要及时重新树立。4.加强督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是纯粹的思想教育,还有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导之以行,重要的是在学生明白道理、分辨是非的基础上引导实践。对于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一定要从青少年实际出发,针对其身心特点,以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育教育 论文 德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