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高校如何开展内控制度评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高校如何开展内控制度评审.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高校如何开展内控制度评审高校如何开展内控制度评审内控制度评审的程序与方法天津师范大学审计处 戴世泰内控制度评审作为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和方法,在审计理论界早已达成共识,然而,审计实践的现状与这种共识却形成了较大反差,尽快改变这种状况,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则成为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仅就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如何开展内控制度的评审工作其具体的操作程序与方法作一尝试性阐述。立项科学地立项即是为开展内控制度评审工作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这要涉及到审计人员对内控制度评审和抽样审计、审计风险评估等现代审计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单
2、位内部各级经济组织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根据内控制度评审的目的不同,可将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项内控制度评审,其目的是监督检查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内控制度的可靠程度,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控制措施,改善经营管理。这类评审可以按如下方法立项:1、横向立项。即以某个经济组织(部门或单位)为客体,以全部内控制度为内容立项。例如“关于对*处(或*公司等)专项内部控制制度评审”。2、纵向立项。即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组织为客体,以业务循环或会计报表项目中某一部分为内容的立项。如“关于对校办企业固定资产(或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长期投资等)控制管理系统的专项评审”,可以根据
3、本单位实际需要和可能,灵活多样地确定评审的范围和内容。另一类是非专项内控制度评审,其目的是通过内控制度评审,进一步确定实质性测试阶段审计的性质、范围和重点,从而达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和成本,而不影响审计效果的目的。在立项时有如下两种选择:1、制度基础审计中的内控制度评审;2、风险基础审计中的内控制度评审。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更注重在内控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从而更能较为科学地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而不象前者更多的是靠专业判断。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内控制度评审只是常规财务审计程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类评审在立项时应注意考察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业务的复杂程度及其数据处理系统的复杂
4、程度等,选取规模适度的部门或单位进行评审。规模过小、业务过于简单的部门或单位不宜进行,财经法纪审计不宜进行。内控制度评审的目的决定了在评审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有所不同:专项内控制度评审主要关注的是通过什么方法更能充分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怎样获取证据证实内部控制的存在和有效运行或内部控制的缺陷及其造成的损害,在这过程中,更强调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以支持其最终出具的评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而非专项内控制度评审更注重评审过程中的审计证据的适当性,获取的审计证据足以评价控制风险的水平即可,一旦出现或可能出现不经济、不效率的情况,立即停止评审工作,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因此, 从调查、测试的广度和深度
5、看,专项评审往往要大于非专项评审。一旦立项,即已明确评审的指导思想。立项阶段要完成的审计业务文书一般有“审计立项审批单”、“审计工作方案”、“审计通知书”。调查调查阶段的主要目标即是了解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及其执行情况。一般可采取如下审计步骤与方法: 调阅 搜集被审计单位正在执行的各种成文的内控制度,主要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阅读并理解这些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控制环节。列表登记,并要求被审计单位确认所提供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另外,查阅前期审计该单位时的审计档案,熟悉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座谈 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以及财务、采购、生产、销售等高级管理人员座谈,主要了解其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6、和现实做法,除成文制度之外,有何成熟的未成文控制措施与方法;该单位的组织结构、权责分布、主要业务类型及其发生和反映的全过程。座谈时应注意相应的工作方法,以全面反映情况为目标。例如,审计人员应注意座谈人员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充分交流;准备的询问提纲是否全面、具体等。 问卷 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二是这些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这些问卷既可以由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直接填写,也可以由审计人员根据座谈记录和个别询问填写。 同步符合性测试与穿行测试同步符合性测试,即在了解内控制度的同时对相关控制有效性的确认;穿行测试,即选择一笔或
7、几笔有代表性的业务,检查其是否能够按照相关控制程序的要求正常通过若干控制点。这两种方法都不是审计人员在调查阶段必须执行的,但在此阶段执行这两种测试都可以方便地同时获取相关控制政策、程序健全和有效两方面的证据。因此,它们也是符合性测试的一部分。调查阶段要完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包括: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文件制度登记表、座谈记录、问卷、其他测试记录。测试测试,即符合性测试的主要目标是确定通过调查已经证实存在并已执行的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一般可采取如下审计步骤与方法: 抽查 审计人员通过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已有所了解,可以据此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业务循环的划分,然后按业务循环(或按会计报表项目)逐一抽查测试
8、。这种抽查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判断抽样法,主要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进行职业判断,来确定抽查范围和重点以及样本量的大小。这种判断离不开审计人员的经验,但必须建立在周密的调查和对实际情况的研究分析基础上,同时结合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审计时间多少来进行。二是统计抽样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运用概率论原理,依随机原则抽取样本,虽然某些环节仍需职业判断,但主观因素的影响已大大减少。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或结合使用两种方法。抽样审计的操作步骤与方法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在抽查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要关注的是业务活动的运行是否与相关内部控制的要求相符,抽查终了计算相符率(或差错率)。而在非专项内控制度评审中,抽
9、查时如果发现业务实质或金额的严重错误,审计人员也可以作出记录,为实质性测试提供证据(即双重目的测试)。 询问与观察 对于不能留下“审计轨迹”的内部控制的运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询问执行该控制的相关人员或进行实地观察获取证据。例如,观察出纳员支付现金时是否有财务主管人员审核凭证,以及审核时是否认真仔细,同时作出相应的记录。对于这些控制的质量是只凭抽查有无审核人员的签章所不能确定的。 重新执行审计人员为了验证某项控制的有效性,可以选择若干笔业务进行测试,检查是否均正常通过该控制点。例如,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重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来检查财务人员是否已认真将银行存款日记帐与银行对帐单相核对。在调查阶段
10、结束时,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初步评价,初步评价认为内控制度可信赖程度越高,执行的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应当越大,从而所能提供的有关控制政策或程序有效性的证据也越充分。因此,审计人员在运用抽查、询问、观察以及重新执行和穿行测试等方法时,可以通过加大测试范围,来降低证据不足的风险。但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非专项内控制度评审的测试范围往往要小于专项内控制度评审。此外,某项内部控制执行的频率越高,发生差错的概率越大,符合性测试的范围也应越大;内部控制的重要程度越高,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反而越小,因为对于一项极其重要的控制而言,一旦测试结果表明失效,则被认为是重要事件,无需追加测试。在测试阶段要
11、完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包括抽查测试程序、测试记录及询问、观察记录等。评价评价阶段,审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对调查测试结果和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点和弱点加以归纳汇总,由各分项工作底稿过入汇总工作底稿,研究这些控制点是否处于关键位置,从而从整体上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做出较为科学的评价,进而针对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写出评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值得注意的是,所提的建议应当详细、具体且是最经济的措施,有些缺陷是可以通过强化现有控制点的运行质量得到补偿的,而不必大量增设控制点。但对于非专项内控制度评审,审计人员往往还要估计出控制风险的水平,用高、中、低(高、较高、中、较低、低)或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出来,结合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估算出检查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从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评价阶段要完成的审计业务文书包括汇总工作底稿、评审报告、管理建议书等。当前,高校内控制度评审工作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组织广大审计人员学习与此相适应的现代审计技术,是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随着此项工作的开展,学校内控制度的整体面貌会在内审人员的眼前逐渐展开,从而为下一步制作本单位甚至本行业内控制度模型奠定基础。BACK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