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投资规范与FDI效应.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投资规范与FDI效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投资规范与FDI效应.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投資規範與FDI效應兼談雙邊投資協定與原產地原則台經院國際處副研究員 洪財隆2006/12/15一、前言全球的的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從1980年代開始即大大幅增加,成長速度不僅快過全球生產(亦即經濟成長率)與國際貿易,近年來其年平均成長率更屢屢超過三十,允為全球化最重要的驅力與主要特徵。而晚近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領銜的區域主義之興起,也跟各國(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相互競逐FDI高度相關。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即明文確認以加速區域內FDI流動作為重要目標;而東協自由
2、貿易區(AFTA)或其它進一步的經濟整合措施也都往此方向設計。其中FTA代表制度整合,而FDI則為市場整合,其間關係為何確實值得加以探索,尤其是FTA的投資規範,以及FTA所可能引發的FDI效應。在進入正文之前,首先釐清何謂FTA並簡述其近況。除了市場驅動(market-driven)的經濟整合之外,在制度性整合(institutional-driven)方面,以雙邊或區域為基礎的區域貿易協定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 , 也有以PTA(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來泛稱所有具有差別待遇性質的貿易協定。主要包括優惠安排(Pr
3、eferential Arrangement)、成立要件較為寬鬆,只有開發中國家方能適用的優惠安排(preferential arrangement),乃援引GATT授權條款(enabling clause, 1979)而來,引起廣泛討論的東協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即屬之。此類協定名稱也往往冠以架構協定(Framework Agreement),乃為日後雙方的FTA定調,但嚴格來講還不是FTA。也有不少人襲稱誤用。自由貿易協定(
4、Free Trade Agreement, FTA),以及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等三大類,從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即日益蔓延。截至2006/6/15,正式通報到WTO秘書處的RTA已達197宗,其中FTA高達164宗(商品貿易協定126,服務貿易協定38),關稅同盟則有11起之多,其餘22起則援引授權條款而來。資料來源:WTO秘書處資料: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ion_e.htm accessed on 2006/11/13.目前為RTA所涵蓋的貿易量估計已達全球貿易的半數,而其重要性也在2006年七月杜哈談判
5、回合重挫之後更顯得突出,WTO 149個成員只剩下蒙古尚未簽有任何此類協定。 但也已分別跟中國、日本與韓國等國尋求洽簽FTA或其他優惠貿易協定,見Bonapace and Mikic (2005)。二、FTA的投資相關規範(含BIT)(一)多邊投資協定(MAI)仍付之闕如隨著外人直接投資(FDI)的快速增長,國際間針對跨國投資予以規範(或促進)的需求也自然增加。然而,即使經過從二戰以來的多方努力,一個連貫、實質且具有拘束力(coherent, substantive and binding)的國際多邊投資協定至今仍尚未產生。 胎死腹中的ITO(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
6、ization)其實已準備把投資列入,但繼之而起的GATT則沒有。見於”Trade and Investment”(TRIMS), http:/web.worldbank.org/WBSITE/EXTERNAL/TOPICS/TRADE/0,contentMDK:20540644menuPK:207652pagePK:148956piPK:216618theSitePK:239071,00.html (accessed on 2006/8/29)。嚴格地講,1947年所簽署的GATT,雖對跨國投資訂有不得違反國民待遇及禁止採取數量管制的原則,卻未明確規範適用範圍與對象,詳見FTA/RTA相關議
7、題基礎研究(2005)。原因除了開發中國家針對投資自由化的國際協定向來排斥之外(投資或吸引外資往往涉及國家產業發展策略; 特別是銀行業與國內運輸產業,往往被視為敏感部門,開放幅度較小且速度較慢。或對傳統跨國公司的疑慮,比如十七世紀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因此對國際投資協定保護投資者權益的措施多所保留),已開發國家之間尚存歧見也是重要因素,最近的例子要屬OECD 在1995年所草擬、 以作為WTO多邊投資協定的跳板。但在1998年因內部無法就投資自由化幅度達成共識而作罷的MAI(Mult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詳見Kavaljit Singh (2003) Mu
8、lt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in the WTO: Issues and Illusions, Policy Papers No. 1, Asia-Pacific Research Network, Manila, see http:/www.servicesforall.org/html/GATS/Summary_Multilateral.html (accessed on 2006/8/29) 另外,歐盟與日本所力促的新加坡議題, 1996年WTO新加坡部長會議。包括了投資、政府採購、競爭政策,以及貿易便捷化等四項,目前也只有貿易便捷化被納入杜哈談判回合
9、。而在烏拉圭回合成為多邊協定的與貿易相關的投資措施(Trade-Related Investment Measures, TRIMs),並非針對投資訂定新規範,而只是確認GATT在1947年對跨國投資的宣示,亦即不得違反國民待遇(GATT III)及禁止採取數量管制(GATT XI)兩大原則。TRIMs的特點在於只規範關係到製造業的投資,並訂有一定執行過渡期間。至於TRIMs所禁止的出口實績要求(export performance requiremwents),雖然違反GATT的精神,但嚴格說來WTO並未有明文規定。http:/web.worldbank.org/WBSITE/EXTERNA
10、L/TOPICS/TRADE/0,contentMDK:20540644menuPK:207652pagePK:148956piPK:216618theSitePK:239071,00.html(二)雙邊投資協定(BIT)與FTA根據Schiff and Winters(2005)的分析, Schiff and Winters(2005),頁104. anoi,Vier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BIT) 屬於比較簡約的投資協定,為“shallow”(淺薄) or “negative”(消極)的經濟整合層次,強調去除既有障礙與降低投資相關的不確定性,
11、而非積極促進跨國投資。然而,由於跨國投資日漸重要,除了雙邊投資協定(BIT)之外,許多區域或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也都設有投資專章(以及其它屢屢涉及投資便捷,甚至作為實現投資前提的服務貿易、 尤其是涉及商業呈現(commercial presence/設置據點如子公司或分公司)的Mode 3與自然人移動的 Mode 4。又,自然人移動主要討論專業人士與臨時勞工移動,就FTA的洽簽而言,前者普遍被接受,後者的爭議則較大。IPR 對智財權(IPR)的保護規定往往比WTO的與貿易相關智財權措施(TRIPs)更周到,意即TRIPs Plus。一般認為,由於保護智財權可確保廠商研發與投資利潤,因此可增加本
12、國投資並吸引外商投資。然而,美國也常利用FTA談判,要求開發中國家實施嚴格的IPR,也因而限制了這些國家透過本身製造以取得更便宜商品的機會,藥品即為頗具爭議的顯例。詳見”Patent or Patient? How Washington Uses Trade Deals to Protect Drugs”, Financial Times, 2006/8/22.與競爭政策等議題),並吸納原本的BIT範圍,尤其是由美國與歐盟所發動、選取某些開發中國家作為洽簽對象的南北FTA(參見表一:投資相關議題成為FTA的重要章節),而這些議題在南南FTA的重要性與自由化程度則較低。這些所謂新世代的國際投資規
13、範(UNCTAD, 2006),主要可區分為採取負面表列(negative list/以許可為原則,禁止為例外)的NAFTA模式,另外一種則採行較為保守的正面表列(positive list/以禁止為原則,許可為例外)歐盟模式,並對市場開放、建立公司與營運範圍等項目,採取漸進式的自由化進程,許多歐盟整體對外的協定即屬此類。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對外貿易協定每多強調競爭法(或反托辣斯法/anti-trust regulations)的協調,這部分與併購型態(M&A)的FDI密切相關。此外,包括澳洲、智利、日本、新加坡、墨西哥,以及美國在內等國家,在他們所簽署的FTA裡,針對投資保護與自由化的措施往往
14、遵循,甚至超越NAFTA的範圍, 事實上美國在NAFTA之後的FTA往往擴大投資的定義,連短期的portfolio flows, private debt 等也涵蓋在內,詳見世界銀行(2005)。包括涵蓋更多部門(comprehensive),而規定也更為細緻嚴謹。FTA規範FDI的具體項目簡述如下(參照表二:重要FTA投資規範之比較):國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是首要重點:將國內外的投資者一視同仁。根據Edward Graham(1996)的講法, Graham, Edward M. (1996) Global Corporations and National Gov
15、ernments. Washingt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較強(strong version)的國民待遇指外人還沒設置據點(pre-establishment)即視同本國人,可藉以消弭當地政府政策的不確定因素, 詳見World Bank (2005)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5: Trade, Regionalism,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World Bank. anoi,Vier較弱的國民待遇則指先要設置據點才得以享有同等權益。非歧視或最惠國待遇:FDI接受國
16、不因投資人的國籍有別而作差別待遇。此外,如果當地政府違反先前承諾,NAFTA模式的投資協定也設有仲裁法庭或讓外來投資人得以興訟。如前所述,WTO架構下的TRIMs只處理製造業,而且執行期限與監督機制等規定都相當模糊,NAFTA模式的目標與執行則較為精確,尤其是對外人投資的本地投入最低要求(或自製率)、附加價值要求、技術移轉,甚至經營介入等項目上都嚴格禁止,是為TRIMs Plus。意即更重視外人投資效率的增進,而非著重於國家產業發展或保護政策。 2004 APEC Economic Outlook, APEC Economic Committee出版;其他更完整的說明,請參考Investmen
17、t provisions in PTA/FTA,http:/www.unctad.org/en/docs/iteiit200510_en.pdf三、FTA的FDI效應(含原產地原則)長久以來,跨國貿易與投資(FDI)往往被視作兩個獨立議題,功能上甚至互為替代。然而,隨著邊境保護(關稅或非關稅)程度的降低,投資流動可以刺激新的貿易方式之出現,然後反過頭來鞏固原有的投資模式,因此兩者越來越被認為帶有互補性。一般而言,貿易自由化(trade liberalization)主在描述逐步和完全取消貨物與服務貿易障礙,以達到自由貿易或者較為自由的貿易。如果實現市場准入(market access)必須通過
18、在目的市場進行投資,那麼貿易自由化可能也包括投資限制問題(貿易政策術語辭典,p.330)。尤其是國際生產分割(fragmentation/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的經貿型態日益突出,再度加深了貿易與投資的互補關係,因為跨國公司在當地投資設廠,往往衍生大量的雙向中間產品或零組件進出口。 以上主要涉及國際生產分割(fragmentation/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現象,主要由於運輸成本的顯著下降,比如因網際網路與衛星通訊等技術進步而導致運籌(通路)時間之節省,外加設計與生產流程可以被更精密切割而更加迂迴,凡此都有
19、助於更廣泛的國際產業分工,以及關稅的逐漸降低,包括WTO八個談判回合、各國自己的貿易自由化,以及雙邊的FTA等。Cheng 和Kierzkowski (2001)將國際生產分割定義如下:”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or the dispersion of vertically related processes in two or more countries or regions that are required to produce a final output.”見於 Cheng, L and H
20、. Kierzkowski (2001) eds, Global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East Asia, p.1.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也有稱之為垂直專業化、價值鏈切割、國際生產分享、委外生產,以及生產去整合同時貿易整合等等。先河文獻請參照Jones, R.W. and H. Kierzkowski (1990)“The Role of Services in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R.W. Jones and A.O. K
21、rueger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xford: Blackwell, pp.31-48;而國際生產分割與經濟整合的研究則請見Arndt S. (2003) “Production Sharing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http:/lowe.claremontmckenna.edu/pdf/WP02-03.pdf一般而言,對外投資(FDI)的動機不外乎三種,包括尋求當地市場(market seeking)、尋求更低生產成本(efficiency seeking),以及重要性逐漸
22、降低的尋求天然資源(resources seeking)。以下將分析FTA的FDI效果,焦點乃置於前兩種動機。如前所述,FTA(本質上為區域經濟整合)的差別待遇主要表現在優惠關稅、投資相關規範(投資本身、服務貿易、IPR、自然人移動與競爭政策)、 如果RTA/FTA內的antidumping 使用較為節制,則對inward FDI的影響為何,也值得繼續探究。 以及原產地原則等三大領域,而且都可能會對區域內投資流量(含FDI)與型態造成影響,是為FTA的投資效應。換句話說,FTA的FDI效果可說日益重要,尤其簽署內容往往超越傳統商品貿易的深度整合型FTA,投資吸引的動機甚至大過貿易擴大動機。細述
23、如下:投資創造效果(investment creation effect): FTA之後所產生的投資創造,概念上較接近於FDI的尋求更低生產成本動機。由於FTA之後實施新的貿易規則所額外增加的投資機會。主要源於市場擴大(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的撤除),特別是某些需要鉅額固定資本投入,以致必須處於規模報酬遞增階段生產才划算的產業,具有一定規模的市場相當重要,詳見Schiff and Winters (2003)以及區域內足以影響投資的各項限制減少,例如先前所提到的服務業市場對外鬆綁,甚至對外籍投資人的保護也增加等措施。歐盟從1992年單一市場起步走之後,已經吸引不少來自美國、日本與其他國家的投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收藏 精品 资料 自由贸易 协定 FTA 投资 规范 FDI 效应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