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中学)考试要点(共14页).doc
《2013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中学)考试要点(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中学)考试要点(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个体与主体)、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物质与心理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作用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具体表现在: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2.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可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
2、);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创建(18世纪末-19世纪)、发展(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成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2、教育心理学创建阶段:1)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2)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绵研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4)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从19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
3、理学, 后来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学科从此产生。3、教育心理学发展阶段:四项大型教育心理学研究:芝加哥大学教育心理学家贾德领导的儿童阅读心理学研究;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主持的智力与智力测量研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主持的天才儿童研究; 美国全国教育研究会负责的天性与教育问题。1)20世纪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2)50年代,信息论思想及相关成果影响到教育心理学;3)在东方,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研究者
4、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并提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4)在我国,1908年出现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5)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4、教育心理学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的改革运动;70年代,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学习。5、教育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第
5、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1、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2、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 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形象作支柱,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有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集
6、中精力学习。身体剧变,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自觉;但自控能力不强。 2)青年初期(高中14、1517、18岁):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基本成熟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人生观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深刻的发展。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对未来充满理想,好的意志品质也有发展,但又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
7、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教学前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称之为 “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也称为 “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2、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印刻” 现象)。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永远无法弥补。例如: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时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是学习书面语的关键期;2岁半-3岁
8、半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个体内部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图式: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同化:主体把新刺激组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顺应: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的情境时,对自身图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情境的过程。认知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
9、式运算阶段(1115岁)。四个阶段的特征:1)感觉动作阶段的突出成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中,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P17各自举例)。3)具体运算中,儿童思维有明显的逻辑性,突出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此外,儿童还获得分类和序列能力。4)形式运算阶段个体的特点:个体的认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和检验假设;具有命题思维能力;具有演绎推理能力。自我中心化倾向: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泛灵论倾向:将任何事物都看作是生命或类生命的活动。守恒:儿童认
10、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1)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是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2)他的认知发展观: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3)最近发展区阐述了教学促进儿童发展可能性,即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有水平。2、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
11、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自觉性、精确性、概括性、顺序性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的持久性增强;观察的精确度提高;感受性增强;观察细节的感受性逐渐增强;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二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意义记忆能力不断提高 ;3)抽象记忆发展快(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到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3、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中学生行为表现发生的变化:喜欢争论、理想主义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 教学促进认知发展(维果斯基)。教学
12、支架:指儿童在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三、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1、人格的发展: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必须经历8个互相联系的阶段:1)婴儿期信任感对不信任感;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青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人感繁殖感对停滞感;8)老年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自我同一性:是指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并形成一致的感觉,一种
13、“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学校教育(教师的品行素质、班级环境、课外训练活动)同辈群体、健康的人格的建构人格统合包括三个方面的统合:自我内部的统合(树立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生活态度)、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2、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从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学业、家业、能力、性格等),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卑等),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等);从内容上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社会的我(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
14、中的角色、地位、权力、人际距离等);从自我观念上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2)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儿童2、3岁左右;加速发展:小学;突变时期:青少年时期。皮亚杰认为,青少年产生了一种新的自我中心,出现了两种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 “个人的虚构”3)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简答):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中学生的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与认知能力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它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分为以下几种:1)场依存型(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
15、工的依据)和场独立型(内部的线索作为参照,不受外来因素干扰);2)冲动型和沉思型;3)整体型和序列型(从一个假设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展开的)2、认知能力差异1)智力及其测量认知能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也常被视为智力。智力测量的工具是量表,最早由比奈与西蒙编制,经多次修改后被称为斯坦福-比奈量表(S-B量表)。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2)智力的差异智力是个体的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量和质的差异)与群体差异(性别、年龄、种族差异)。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68%的个体的IQ在85
16、115之间,IQ超130的为智力超群,IQ低于70的为智力障碍。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二)中学生的性格差异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性格可分解为:态度特征;理智特征(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感知、记忆、思维);情绪特征;意志特征。3、性格类型分为:(1)机能类型说(英国的培因将其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向性说(瑞士的荣格提出内向型和外向型);(3)独立顺从说(奥地利的阿德勒
17、提出)。4、性格差异对学生学习有何影响: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影响学习的速度与质量 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1、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P38(各个条件举例)2、狭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专门的学校、老师、有目的)(二)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将学习层次分为八类: 1)信号学习(最简单的学习,经典条件反应);2)刺激反应学习(强化起着关键的作用);3)连锁学习
18、;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7)规则学习(即原理学习,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8)问题解决学习(最高层次的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学习(说出“公正”的含义);2)智慧技能学习(写作方法的学习);3)认知策略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以控制调节和管理的学习,是学会学习的核心);4)动作技能学习;5)态度学习 。 3、我国将学生的学习分为: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社会规范的学习。二、 联结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的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结。强化在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9、(一)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二)俄国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泛化(会引起学习的不精确、不准确)、辨别; (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1)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规律:强化(正、负)、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抑制行为);2)认为个体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五)联结学习论在教育中的应用(论述)1)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的方式有: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行为塑造(也叫连续接近法,指通过强化每一个小的进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 2)
20、消除不良行为的策略有: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餍足法(过度满足法):采用其他方法无法终止学生违规行为的特殊情况下,让学生过量的重复其原有行为,使其因得不到强化、失去意义而自动消退。代价法(负惩罚或取消惩罚):学生违规行为多次发生,现为促使他放弃,教师采用违反了要付出代价的惩罚性措施,来使其错误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强化法(正强化):对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不讲闲话”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实际是通过强化与学生原有错误行为不相容的行为,来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三、认知学习理论(一)格式塔的顿悟学习: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是一个德国的心理学派理论,代表人物苛勒、韦特海默、
21、考夫卡。(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用来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的三个过程。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1、学习的分类1)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从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方面: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1)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
22、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实现意义学习主要条件:(简答)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1)接受学习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2)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简短的、概括性的材料,并与新旧知识关联。(促进学习的迁移)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两类:陈述性和比较性的组织者。P55(举例说明)(四)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2)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3)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的特点: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部动机;强
23、调信息的组织、提取。(五)建构主义学习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1、知识观:1)并非预先确定,更非绝对正确;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3)知识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深化2、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3、学生观:教学应把学生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知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4、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1)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本身);2)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湖南省 教师 资格证 教育 心理学 中学 考试 要点 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