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共6页).doc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洪艳艳摘 要: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文人更多地关注自身。古诗十九首 以其纯熟 的艺术传达出人们普遍的真挚的情感,赢得了世人的赞赏,被称为“五言冠冕”。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表现手法。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是一组五言诗,计十九首。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应产生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年-190年之间。古诗十九首以其纯熟的艺术传达最真挚的情感,别林斯基曾经指出:“活得最长久的艺术作品都是能把那个时代中最真实、最实在,最足以显出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1
2、我想,它之所以能久传不衰,原因正在于此吧。一、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生命意识体现为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人类生命的本体,对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诸问题的高度关切、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痛苦的超越。清代学者沈德潜说:“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友,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中间或寓意,或显言,反复低徊,抑扬不尽,使读者悲感无端,油然善入。”2可见,古诗十九首中蕴含了强烈的生命意识。1、相思之情,震摄人心。古诗十九首中一半以上的诗篇都是游子,思妇真挚的情感的抒发,深刻剖析了游子思妇因时空阻隔而产生的痛苦相思,其情感的诚挚、热切与悲凉,足以让人震撼。古诗中的游子不管其仕
3、途顺利与否,都同样深感于动乱之时天各一涯的沓无音讯,深感于遥遥无期的相逢苦等,深感于长期独处的凄清寂寞,深感于远离家乡的思家之愁等等。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是一首漂泊异乡的游子思念家乡和妻子的诗,该诗主人公由思念而采芙蓉,由采芙蓉赠人而望故乡远道,由望故乡远道不见而倍增思念。“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充分表现了爱情不得意的痛苦和无奈,虽然两人“同心”而爱情不移,无奈空间令二人不得相见相依,于是在忧伤之中生命老去了,美丽而令人哀伤。游子在外漂泊虽然孤苦无依,但他们可以驾车出游,把酒言欢,而思妇只能独守空房,甚至连向
4、外人诉说的机会都没有,因而她们的处境更悲惨。“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中“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久远,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开篇追叙别时情景,一个“生”字尽显离别之痛,继而说路远难会面“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分别的空间遥不可及,时间不可跨越,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等中,产生了担忧、疑惧:“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害怕自己的殷切等待换回的是丈夫的无情背叛。清代吴淇在评价“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时说:“妙在已晚上着一忽字。彼衣带之缓曰日已,逐日抚髀,苦处在渐,岁月之晚曰忽已,兜然惊心,苦处在顿。”3把别离写得更加可怕和难以忍受
5、。冉冉孤生竹中的女主人公对未婚夫满怀思念,但未婚夫与她相隔甚远,迟迟不来迎娶成亲,她饱受相思的煎熬,向对方发出“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如怨如诉的呼唤。明月何皎皎中“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展示女子因思念丈夫,深夜起衣徘徊,对月相思,无以慰藉,最后只能以泪解忧,孟冬寒气至中的妻子把丈夫三年前托人捎来的书信贴心深存:“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更”,不但见其忠心,更见其痛苦。更为可贵的是古诗十九首体现的思妇的生命意识在于对传统礼教压制人欲的抗争,对个体生命的渴求。青青河畔草中思妇天生丽质,“昔为倡家女”的出身,不安分的举动和打扮,使她在草木茂
6、盛,生机勃勃的春景下发出“空床难独守”的呼唤。全诗最末的“守”字,是全篇的诗眼。“难守”,是把贞洁道德放在与真情的冲突中展示生命的力量。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马茂元先生说:“现实生活的刺激,使得诗人突破了因袭已久的传统的社会意识,而把隐藏在内心深处平日认为不可告人的东西毫不顾忌地裸陈出来。”4这种“不可告人的东西”,就是从儒教的严密束缚底下解脱出来的一度泯灭了的人类的真情和自我的生命意识,就是对我情感的重视,对自我生命的歌唱。2、生命易逝,人生无常。这些游子漂泊异乡,远离亲人,仕途并不十分得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使他们内心极为复杂和痛苦,尤为深刻地
7、体会到个体生命的匆促、短暂与渺小。古诗十九首中几乎每篇都充斥着对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体会。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叹生命如白驹过隙;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和“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叹生命无奈地消逝,“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感时光飞逝,漂泊异地,居留无定,前途末卜,就自然产生人生如寄,命运无常的羁旅感受和过客心态。游子境遇的无定,无常、客居、寄托、飘零是其人生状态的真实写照。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也使诗人们更加敏感而忧伤:生命是那样脆弱,又是那样渺小,无从把握,不可捉摸。今日良宴会中“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用所愿,含义俱未申。人生寄一
8、世,奄忽若飙尘”在这个热闹的宴会上,诗人本应该饮酒行乐。但是人生短促,盛筵难再,诗人始终难以摆脱这种生命短暂的困扰,因为他看重的仍然是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这种感伤从思妇口中说出则表现为对青春易逝,容颜衰老的畏惧意识,对死亡正在无情逼近,人生竟然如此短促的惶恐感。如行行重行行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冉冉孤生竹中“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惠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些体现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品,正是汉末社会时代思潮所致。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的“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十九首 古诗 十九 生命 意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