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精心编制--绝对经典(共24页).doc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精心编制--绝对经典(共2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精心编制--绝对经典(共24页).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从群体差异、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对学生的指导地位)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1
2、、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大小;2、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反
3、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记住八个字)。这些作用在实际运用中的四个方面:、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解决困难/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
4、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儿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成份较多)(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注重结合教育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
5、、社会文化的研究。我国教育心理学从西方引进,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70年代后,教育心理学繁荣复苏。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不间断,量变-每个年龄段都有典型特点,质变);定向性与顺序性(有方向性与先后顺序,不可逆,也不可逾越);不平衡性(一方面,个体的不同系统发展的速度、起讫时间、到达成熟时期有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差异性(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
6、,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到达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是千差万别的。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 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
7、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学习准备 关键期)(一)学习准备、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
8、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一个动力结构。)、总之,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二)关键期、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出生后很短时间内“印刻”自己的母亲)、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9、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启发意义: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内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初生婴儿只有笼统的反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思维才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
10、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守恒指客体外形上发生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与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思维具灵活性。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如中学生学习抽象概念与规则,仍需具体经验的支持);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只
11、有教学内容与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关于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最近发展区意义(启发):、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 、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
12、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P20-21),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与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否则会使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发展任务: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培养勤奋感(小学)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中学)记: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尤其体
13、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的意义: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高中青少年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民主型、放纵型);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同辈群体(一方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又对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和榜样。)(二)自我意识的发展、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4、、自我意识三种成分:自我认识(知)、自我体验(情)、自我监控(意)、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自己的动作与动作对象区分开,自己的动作和自己区分开(第一个飞跃,老师说的)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迅速发展,但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与人格特征。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与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与价值的目标。是第二个飞跃期。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5、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认知差异表现: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
16、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反应时间与准确性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特征)(二)智力差异(属于认知能力方面)、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最早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多次修订(比率智商)。IQMA/CA*100%,所以智商100为中等水平。韦克斯勒量表(1936年,离差智商):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儿童智力量表,成人智力量表、智力的差异表现在两方面:(见书P27)A、个体差异:个体间差异智商呈
17、常态分布(钟形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IQ超过140为天才,不到1%;个体内差异:即智商分数构成成分的差异。B、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表现为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所以我们应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改革教学,因材施教。、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班问题)、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
18、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程序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因而,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差异表现性格特征差异(四个方面)对现实的态度特征(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劳动、工作、学习)理智特征(感知、记忆、思维、想像过程中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情绪特征(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主导心境)意志特征(对自己的行为的调节与控制,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
19、独立型和顺从型)、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不影响学习是否发生,但影响学习方式性格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与质量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说明: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二)、人类
20、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狭义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
21、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重点,记住,理解)智力技能(处理信息,指向外部环境,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认知策略(调节控制自己,内部监控)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平稳、流畅、精确、适时)态度(对人、物、事件的选择倾向)、我国:知识的学习: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认知经验;技能的学习:通过学习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是动作经验;行为规范的学习: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是交往经验第
22、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P34-43)一、理论要点:、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起重要作用;、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二、代表学说四个: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小饿猫拉门闩)、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结果反馈满意时,
2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会加强,否则,减弱。练习律:通过不断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得到增强。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即想学时让他学,就会高兴。教育意义:让学生得到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结果(针对上述三点) 学习过程中加强练习,学习结束后不时的进行练习 任何学习应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常搞“突然袭击”(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P37)(狗流唾液)基本规律:(理解)、获得与消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出现,间隔太久难于建立联系;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以上两点为获得的两个条件。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教育 心理学 考试 大纲 精心 编制 绝对 经典 2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