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共8页).doc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长江保护与发展2011年报告提 要一、近两年来,长江保护与发展继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近两年来,长江流域面对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和国内保增长调结构的宏观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流域下游地区迎来产业升级、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发展契机;中上游地区借助国家投入不断加大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纵深推进的难得机遇,进入快速增长的起飞期。与此同时,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也仍在不断加大,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等自然灾害频发,重大开发和整治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日益显现,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政府、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1、长江流域成为国
2、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经济社会继续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近两年来,国家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上了日益重要的位置,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发布了17个区域规划,其中属于长江流域的有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重庆“两江新区”总体规划等,同时,还有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这一系列规划实施和试验区建设,将形成长江上中下游整体联动开发的格局,助推整个流域经济腾飞。其中,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的
3、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其发展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位于流域西部地区的重庆“两江新区”,被中央赋予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五大功能。近两年来,长江沿江地区社会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经济规模明显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一是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由2006年的54031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7525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高于全国平均增
4、长水平约1个百分点;2008年人均GDP为3573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7倍。二是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6.5:52.5:41.0转变为2008年的6.2:52.1:41.7。三是外向型经济继续维持高水平,沿江地区2008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054.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3%,经济外向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达到0.82,高于全国平均0.58的水平;沿江地区FDI由2006年的364.4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510.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8.3%。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攀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和扩大内需新增投资向中上游欠发达地区倾斜明显,
5、沿江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25847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36947亿元。五是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12.5%和15.0%,下游与中、上游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缩小趋势。2、流域生态与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一是环境立法和执法得到进一步加强。2010年,全国人大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预防和治理流域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长江流域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
6、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着力改变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指针。2010年,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依法确立了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2009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也是我国第一部规范抗旱工作的法规,条例依法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抗旱保供职责。此外,区域性、流域性的法规和规章也得到重视。2008年,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确要严格执行太湖地区新的水污染排放标准,对排放不达标企业实施最严
7、厉的治理措施。2010年,江苏省人大通过关于修改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对企事业单位水污染物排放的要求更加严格,并提高了对违规排污企业的惩治力度。2010年,浙江省发布并实施了浙江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将对流域内各有关设区市交接断面的水质改善情况与水污染防治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上海市自2009年2月1日起,对本市制浆造纸、杂环类农药、电镀、合成革与人造革等12个工业行业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制度。云南省修订颁布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草案),将这一市级地方性法规上升为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西省为了准确判断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变与诊断湖泊的健康状况,从2007年开始
8、启动了鄱阳湖区及设区市以上界河等重点水域水质水量动态监测工作,以进一步强化水功能达标管理。二是流域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升。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建成以及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建设,以堤防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等措施与防洪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已经形成,流域防洪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在长江上游已建或在建的调节库容大于5亿m3的水库有近20个,国家水利部门加强了对大型水利工程的综合调度,有效应对超限洪水,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三是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
9、)出台,这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和卫生部五部门联合发布的我国第一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规划以解决水质不达标及重污染水源地的环境问题为重点,明确了在一级保护区实现隔离防护等八项建设任务。流域各级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饮用水源地的水环境综合治理,2008年江苏省正式施行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依法对水源地及周边地区实行功能达标管理,2010年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探索建立分区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水源地水环境保护。 四是流域综合规划取得新进展。2007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新一轮长江流域
10、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新规划贯穿“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这一新时期治江思路,按照“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原则,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生态与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初步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到2030年,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将从目前的18%提高到30%,所有水功能区达到规划功能目标,基本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基本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的现代化,长江的生态功能健全,服务功能正常发挥,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流域灾害频发、资源紧缺与环境恶化问题依然严重近两年来,流域干旱、洪涝、地震和泥石流
11、等各类重大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严重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2009年9月到2010年4月,流域内的四川、重庆、云南以及西南地区贵州、广西五省(市/自治区)普遍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主要江河来水持续偏枯,工程蓄水明显不足,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给农业生产、群众生活、林业等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经济损失达350亿元,受灾人口超过5800万人。2010年5月以来,流域内四川、重庆、江西等省份相继遭受暴雨袭击,形成旱涝急转的不利局面,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因灾死亡449人,失踪335人,直接经济损失1225亿元。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40秒,青海省玉树藏族自
12、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大地震,这是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仅次于汶川512八级地震的震灾,强震导致24.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698人,失踪270人。2010年8月7日23时至8日凌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害导致舟曲县城大片城区长时间被淹,造成1501人遇难,264人失踪。近两年,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水环境污染仍呈加重趋势。2009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333.2亿t,分别较2007年和2003年增加4.0%和21.9,排污主要集中在太湖水系、洞庭湖水系、长江湖口以下干流、宜昌至湖口、鄱阳湖水系、宜宾至宜昌和汉
13、江地区,2009年,这几个地区排污总量占长江废污水排放量的80.1。尽管目前干流水质尚好,但城市江段污染较为严重,沿江分布着五大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地的基地,对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等5个城市江段近岸水域污染尤为突出。目前流域产值占全国40%以上的钢铁、石化等行业所需铁矿石和石油等资源,对进口依赖逐年增加。流域中下游地区工业和城市用地扩张非常迅速,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建设占用大量耕地,造成耕地资源日益紧张,随着国家对占用耕地政策收紧,土地资源约束日益突出。4、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持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长江流域相继实施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以及上游大规模的水电开发
14、等重大工程,对长江生态与环境的累积影响日益显现,这些影响因缺乏长序列的跟踪监测资料和深入研究以及影响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鄱阳湖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泊,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特有水文联系,造成鄱阳湖对长江水文情势变化反映极为敏感,尤其是21世纪以来,伴随长江流域进入相对偏枯期,鄱阳湖在枯水期持续出现历史最低水位,导致湖面迅速缩小,枯水期鄱阳湖几近枯竭,河滩、草洲长时间出露水面,对鱼类生长和渔业造成严重损失,影响居民取水、航运、农业生产等。为控制这些不利影响, 2008年,江西省提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设想
15、,计划在鄱阳湖入江水道的屏峰山长岭山之间建设水利枢纽工程,实行调枯不控洪的动态调控方案,丰水期开闸调泄洪水,枯水期关闸蓄水,使湖泊维持在调控水位运行。设想提出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支持者与反对者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生态与候鸟栖息地、大型珍稀水生动物、湖泊水质与富营养化等影响方面。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开发的关键性骨干工程,1992年动工,2009年竣工,2010年10月26日,首次试验性蓄水达到175m设计标准。三峡工程的兴建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三峡工程建设运行也不可避免地改变库区干流及下游水文情势,并对库区与
16、中下游沿岸生态与环境以及中游江湖关系产生显著影响。这些问题在工程建设前后一直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三峡工程逐步建成和开始运行,其影响不断开始显现,公众对三峡工程的关注也持续升级,并经常把长江流域近年来发生的气候、生态、环境问题都归结于三峡工程,引起广泛争议,甚至造成舆论的混乱和对工程不利影响认识的误区。二、长江流域是中国湖泊集中分布区,不同区域湖泊呈现不同特征与利用问题长江横贯我国东西,地跨多个地貌阶地和气候带,塑就了各种各样的湖泊群,包括源头和上游区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中下游湖泊群,现有1.0 km2以上的自然湖泊1685个,总面积62686.4km2,分别约占全国1km2
17、以上湖泊数量和面积的62.6%和77.0,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均位于长江中下游湖群内。1、源头与上游湖泊受气候变化影响引起水量平衡波动复杂温度升高,引起降水与蒸发格局变化,导致长江源头与上游区山地冰川萎缩,进而影响湖泊水量平衡。近几十年以来,长江源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一致,呈现明显的升温趋势,从而导致大多数冰川呈退缩状态,仅小部分冰川处于稳定或前进状态,进而引起湖泊水位的大幅波动。19691986年17年间,各拉丹冬的姜古迪如南支冰川和北支冰川后退速率分别为9.1m/a和7.4m/a;各拉丹冬的岗加曲巴冰川从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间,冰舌末端至少后退了500m
18、,年平均后退速率为25m左右。与此同时,高原内部的唐古拉山、昆仑山中西段、祁连山中西段的一些冰川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则趋于稳定或小幅前进。气候模拟结果显示,由于温室气体增加,长江源区在未来50年内,年均气温可能最高升高到2.5 ,至2030年和2060年,长江源区的冰川面积将较1970年分别减少6.9和11.6。冰川融水增多,长江源区的多数湖泊面积短期内可能增加,而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冰川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冰川融水可能逐步减少,将导致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萎缩甚至消亡。2、中游湖泊围垦和淤积萎缩,洪涝灾害威胁加重近几十年来,受人多地少和对湖泊功能认识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长江中游湖泊被
19、大量不合理围垦,造成湖泊面积急剧减少。大通水文站以上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面积由1950s初的17198km2,减少到现不足6600km2,2/3以上的湖泊因围垦而消失。其中,洞庭湖因围垦,湖泊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4350km2急剧缩小至2625km2,鄱阳湖面积也由1949年的5200km2减少到目前的2933km2。大规模围垦不仅使湖泊面积锐减,同时也使湖泊蓄水容积大幅减少,1950s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围垦减少湖泊容积超过500108m3,相当于淮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1.1倍,五大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1.3倍。直接导致湖泊洪水调蓄功能下降,在相当程度上引发了江湖洪水位的不断升高,最高洪水位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 长江 保护 发展 报告 200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