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分章节梳理(共42页).doc
《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分章节梳理(共4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分章节梳理(共42页).doc(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分章节梳理第一章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概述广义的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狭义的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教师是履行
2、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
3、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3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在这一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主要体现为:(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
4、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2)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而加以调节。(3)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一)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二)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
5、的教学心理也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的效果。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一)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一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
6、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一。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观察法 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观察者应注意下列几点:(1)每次观察不太广泛。(2)所观察的行为须事先明确规定;(3)观察时应随时记录;(4)每次宜用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可做多次重复观察,即采用“时间取样”。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有意控制某些因素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实验法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的基本组织形式一般分为三种:(1)
7、单组实验形式;(2)等组实验形式;(3)循环组实验形式。 三、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凋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问卷法系霍尔所创。采用问卷法可作如下改进:(1)问卷试题不宜过多,可以适当加大,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拟题;(2)问卷题目内容应生动有趣,使被试愿意回答,回答须简单;(3)被试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尽量避免明白主试的意图;(4)一套问卷题。中间应加入一定量的测试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的题目;(5)问卷材料的选择须严格和客观,应通过预测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四、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
8、的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被试,也可以是由个人组成的团体(如家庭、班级、工厂等)。目前教育心理研究中有时采用临床法,也是以少数人或个别人为研究对象,基本上也是一种个案研究的方法。 五、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是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这在历史上是早就有的一种研究方法。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9、。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教育心理研究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教
10、学模式。布鲁纳的成果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二、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建国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l908年,房宗岳翻译了日本学者小泉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近代在我国最早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建国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特点:1某些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学科心理尤其是汉语教学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建国后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建国后,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1、:第一阶段(1949年l958年)学习改造阶段、第二阶段(19591966年)初步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66l976年)跌入低谷阶段 、第四阶段(1976年)走向繁荣阶段 第二章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
12、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二)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考
13、试大编辑整理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两个维度: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
14、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 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对教学的要求: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
15、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逻辑学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标志是“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具体而言:1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2能通过
16、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3自我中心的思维向去自我中心或客观性思维的方向发展。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1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问的逻辑关系。 2假设一演绎推理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能在考察问题细节的基础上,假设这种或那种理论或解释是正确的,再从假设中演绎出从逻辑上讲这样或那样的经验现象实际上应该或不应该出现,然后检验他的理论,看这些预见的现象是否确实出现。 3抽象逻辑思维: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
17、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 4可逆与补偿: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5思维的灵活性: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随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2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3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4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具体地说,有如下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
18、快发展。(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1最近发展区定义: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2最近发展区提出的意义: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
19、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3对教学的启发:维果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改善已出现的结构,而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他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根据维果斯基的认知观,在教学实践上已出现三项改革活动:交互式教学、合作型教学和建设学习者班级社区。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定义: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其中前
20、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作用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鲍姆宁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
21、三种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1自我意识的含义: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成分 :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生理自我 :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社会自我,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评价不涉及个人内心世界和人格
22、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2)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2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独立意向日趋强烈;(2)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成熟;(5)有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得到高度发展。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教育 心理学 知识点 章节 梳理 4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