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doc
《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7 年第 8 期 盈余管理程度的估 计模型与经验证据 : 一个综述 * 吴联生 王亚平 内容提要 : 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 , 它已 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 、 经济领 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 要研究在经济上具有意义的盈余管理 , 其前提是估计盈余管理的程度 。 本文对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方法及其相应的经验证据进 行评述 , 文献评述结果表明 , 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能够估计出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 但它无法估计经济上具有意义的盈余管理程度 ; 盈余分布法是目前估计盈余管理程度的 核心方法 , 它能够估计出整体上的盈余管理程度 , 但它假设真实盈余分布是光
2、滑的 。 盈余 管理程度估计的未来研究 , 需要剔除盈余指标选择以及标准化方法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 解 决在同时存在多个阈值情况下不同阈值之间相互关联的 影响问题 , 并放宽模型的假设或 者给假设提供直接的证据 。 关键词 : 盈余管理 非预期应计利润 盈余分布 投资者保护 会计准则 一、概述 盈余管理 ( earnings management) 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 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 ( Healy and Wahlen, 1999) , 它 是一个既与投资者保护紧密相关 , 又直接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问题。 S
3、hleifer and Vishny ( 1997) 以及 LaPorta, Lopez de Silanes, Shleifer and Vishny ( 2000) 证明了投资者保护是一个影响公司政策选 择的关键性制度因素 , 而 Leuz, Nanda and Wysocki ( 2003) 则发现投资者保护是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的重要决定因素 , 公司对投资者保护的重视程度越低 , 控制权收益越大 , 那么 , 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就越高。可见 , 盈余管理是投资者保护在现实经济中的具体体现之一。另外 , 对于会计准则制定机 构来 说 , 会计准则制定不仅是要解决技术性问题 , 更重要的
4、是要确定会计准则到底应该给公司管理 层提供多大的判断空间 , 因为不允许管理层判断存在的财务报告 , 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是最优的 ; 而包含无限管理层判断的财 务报告也是不 可行的 , 因 为它可能导致 太高的盈 余管理 ( Healy and Wahlen, 1999) , 从而使投资者利益遭受重大损害。可见 , 盈余管理直接影响投资者保护与会计准则 的制定 , 也正因如此 , 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已有盈余管理文献主要关注盈余管理 的动机和手段 , 并且已经得出了具有相当证明能力的证 据。总体上的研究结论表明 , 公司管理层为了影响股票市场对公司的理解、提
5、高经营者的报酬、降 低违背贷款合约的可能性以及避免监管部门的干预 , 往往会运用具体的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 Healy and Wahlen, 1999) 。显然 , 研究公司是否发生盈余管理以及在哪些具体应计项目上进行盈 余管理 , 它能够说明公司在哪些情况下以怎样的方式损害投资者利益 , 从而有助于明确会计准则应 该在哪些具体规定上给公司管理层提供多大的判断空间。但是 , 仅仅研究盈余管 理的动机和手段 , 无法揭示投资者利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损害 , 无法回答会计准则是否有必要进行相应的修订 , 因 * 吴联生、王亚平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 电子信箱 : wuls gsm.
6、pku. edu. cn, 邮政编码 : 100871。本文系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项目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研究 ( 项目批准号 : 05BJY016) 的研究成果。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伍利娜教授、岳衡教授、罗炜 教授和张然教授的宝贵建议 ,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 143 吴联生 、 王亚平 : 盈余管理程度 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 : 一个综述 为统计意义上显著存在的盈余管理 , 并不等同于经济意义上需要予以考虑的盈余管理。要研究在 经济上具有意义的盈余管理 , 其前提是需要估计盈余管理的程度 , 即有多少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 ( 盈余管理频率 ) 以及将盈余提高了多少 ( 盈余管
7、理幅度 ) 。 本文第二部分评述基于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的盈余管理程度估计 , 第三部分介绍运用盈余分 布法来估计盈余管理程度的三个模型 , 第四部分介绍运用盈余分布法来估计盈余管理程度所得到 的经验证据 , 第五部分评述盈余分布法的贡献并讨论盈余管理程度研究的未来发展 , 最后为简要结 论。 二、基于非预期应 计利润模型的盈余管理程度估计 盈余管理程度方面的研究结论 , 最初并不是出现在专门的研究盈余管理程度 的文献中 , 而是在 研究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时作为研究结论之一而得到的。 Teoh, Wong and Rao ( 1998) 发现 IPO 公 司在 IPO 当年的非预期应计利润的中位
8、数为资产总额的 4% ! 5% , 大约有 62% IPO 公司的非预期 应计利润比配对样本高 , 如果正常比例为 50% , 那么 , 有 12% 的 IPO 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 Erickson and Wang ( 1999) 则发现 收购股 票公司 在股 票收 购季 度的非 预期 应计 利润 为资产 总额 的 2% 。 Sweeney ( 1994) 发现违反贷款合约的 22 家公司中 , 只有 5 家公司通过会计变更而延迟违反合约 1 个 季度或者 1 个季度以上。 Collins, Shackelford and Walhen ( 1995) 发现 , 近一半的样本银行为对付监
9、管而运用 5 种及 5 种以上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Adiel ( 1996) 将 1980 年至 1990 年间 1294 家保险 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 发现有 1. 5% 的样本保险公司运用再保险金额进行盈余管理以通过监管部门 的检查。另外 , Cahan ( 1992) , Jones ( 1991) 以及 Key ( 1997) 也报告了为避免监管而进行盈余管理的 公司比例。 从估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方法论上看 , 以上研究以估计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为基础 , 然后再 从整体上确定有多少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幅度有多大的问题。其中 , 估计单个公司 的盈余管理 , 主要采用非预期
10、应计利润 ( unexpected accruals) 模型 , 即将总应计利润区分为预期的应 计利润和非预期的应计利润 , 其中 , 预期的应计利润是企业正常的应计利润 , 而非预 期应计利润则 是企业出于某种动机而进行的盈余管理。当然 , 不同文献估计非预期应计利润所采用的方法也不 尽相同 , 其中最为主要的方法为调整的 Jones( 1991) 模型 ( Dechow, Sloan and Sweeney, 1995) , 它估计 得到的可操控性总应计利润 ( discretionary total accruals) 即为非预期应计利润 。该方法对可操控性 总应计利润的估计过程如下 :
11、 ( 1) 计算总应计利润总额 ( Total accruals, TAC ) : TACj, t = Ej, t - CFOj, t ( 1) 其中 : TACjt 为第 j 个公司第 t 期总应计利润 ; Ej, t 为第 j 个公司第 t 期净利润 ; CFOj , t 为第 j 个公司第 t 期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 2) 计算非操控性总应计利润 ( Non- discret ionary total accruals, NDTAC) : 分行业分年度地对方程 ( 2) 进行回归 , 并将方程 ( 2) 的回归系数代入方程 ( 3) 得到非操控性总应 计利润 NDTAC。 T
12、Aj , t- 1 TAj, t- 1 TAj, t- 1 TAj, t- 1 在各种非预期应计利润的估计方法中 , Jones(1991) 模型和调整的 Jones( 1991) 模型 ( Dechow et et al. , 1995) 的估计效果 最好 ( Dechow et al. , 1995) 。与调整的 Jones 模型不同的是 , Jones( 1991) 模型不考虑 应收账款变化 对非操控性应计 利润的影响。由于 业 绩与公司 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相关性 , Kothari, Leone and Wasley ( 2005) 发现将每个公司的可操控性总应计利润与 同行业业绩相 近
13、公 司的可操控性总应计利润之差作为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 , 可以提高盈余管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144 TA Cj, t 1 SALESj, t PPEj, t = 0 + 1 + 2 + jt ( 2) 2007 年第 8 期 NDTA Cj, t = 0 1 TA + 1 SALES j, t - AR j, t + 2 PPEj , t ( 3) j, t- 1 TA j , t- 1 TA j, t- 1 其中 : TA j, t- 1 为第 j 个公司第 t - 1 期期末总资产 ; SALES j, t 为第 j 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第 t 期相对 于第 t - 1 期的增加额 ; P
14、PEj , t 为第 j 个公司第 t 期期末固定资产总额 ; NDTACj, t 为第 j 个公司第 t 期 非操控性总应计利润 ; ARj, t 为第 j 个公司应收款项第 t 期期末余额相对于第 t - 1 期期末余额的增 加额。 ( 3) 计算可操控性总应计利润 ( DTAC ) : TA j, t- 1 相 对于长期 应计项目 来说 , 流动应计 项目更 易被用 于盈余 管理 , 因此 , T eoh, Wong and Rao ( 1998) 从可操控性总应计利润中分离出可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 ( discretionary current accruals) , 这 样 , 可操控
15、性流动应计利润也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替代指标。可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的估计过程 如下 : ( 1) 计算流动应计利润总额 ( Current accruals, CA ) : CA = ( 流动资产 - 现金 ) - ( 流动负债 -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 ( 5) ( 2) 计算非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 ( Non discretionary current accruals, NDCA ) : 分行业分年度地对方程 ( 6) 进行回归 , 并将方程 ( 6) 的回 归系数代入方程 ( 7) 得到非操控性流动 应计利润 NDCA 。 j, t- 1 j, t- 1 TA j, t- 1 TAj
16、, t- 1 ( 3) 计算可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 ( DCA ) : TA j, t- 1 根据 ( 4) 式和 ( 8) 式 , 可以得到每家公司的可操控性总应计利润和可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 , 通过 对这两个指标的分析 , 即可以得到有多少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的幅度有多大的估计 结果。 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最突出的 价值在于它能够估计出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 因而它能够 广泛地被用于研究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但是 , 它不太适合于从整体上估计盈余管理程度 , 其原因在于如下三方面 : ( 1) 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要求用大量没有进行盈余管理公司的数据来估计 某一具体公司的正常应
17、计利润 , 因此它往往只能运用于估计某一特殊事项下的公司盈余管理 , 这决 定了相应的研究结论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比如 , T ech, Wong and Rao ( 1998) 发现 IPO 公司在 IPO 当 年的非预期应计利润的中位数为资产总额的 4% ! 5% , 大约有 12% 的 IPO 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 显然 , 这个结论只适用于 IPO 公司 , 而不能适用于非 IPO 公司 , 而 IPO 公司在所有公司中所占的比 例则很小。 ( 2) 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的可靠性值得怀疑。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分行业分年度将公 司的应计项目与销售、固定资产折旧之间建立起联系 , 从而估计出非操
18、控性应计利润 , 并进而推断 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在此过程中 , 存在如下几个重要问题 : 影响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因素 , 除 了销售和固定资产折旧以外 , 是否还有其他因素 ? 如 果有但没有予以考虑 , 它必定会影响估计结 果 ; # 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构成项目很多 , 它们与销售和固定资产折旧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 , 而将众多不同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平均的方法进行估计 , 估计结果显然也 145 TACj , t DTACj, t = - N DTACj , t ( 4) CA SALES = ! + ! + ( 6) TA SALESj , t - ARj, t N
19、DCA j, t = 0 + !1 ( 7) CA j, t DCAj, t = - NDCAj, t ( 8) 吴联生 、 王亚平 : 盈余管理程度 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 : 一个综述 会存在偏差 ; 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虽然采用分年度分行业的方法进行估计 , 但是 , 同年度同行业 的不同公司 , 它们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与销售和固定资产折旧之间的关系也并不相同 , 而将同年度 同行业的不同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地进行估计 , 估计结果必然也存在偏差。 ( 3) 非预期应计利润 模型只能估计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 , 而无法估计不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 , 比如公司通过安 排真实交易并以现金的方
20、式进行交易 , 它影响了盈余但并不影响应计项目 , 这样 , 非预期应计利润 模型低估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三、盈余管理程度 估计的盈余分布法 : 基本模型 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在盈余管理程度估计中所具有的局限性 , 促使学者寻找新的思路来估计 盈余管理程度。盈余分布法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并已经成为盈余管理程度估计的核心方法 , 它是 一种思路全新的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方法。简单地说 , 盈余分布法不是从估计单个公司的盈余管 理入手 , 而是从分析所有公司盈余的整体分布着手 , 来检验盈 余分布函数在阈值处的不连续以估计 盈余管理的程度。 将盈余分布法运用 于盈余管理程度 的估计 , 最早是 由
21、Burgstahler and Dichev ( 简 称为 BD , 1997) 提出并予以运用的。 BD ( 1997) 认为 , 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 , 盈余分布函数在统计意义 上是光滑的 ; 而在阈值处存在盈余管理时 , 在盈余分布函数直方图中 , 阈值的左边相邻间隔内的公 司会不寻常地少 , 右边相邻间隔内的公司会不寻常地多 , 从而造成在阈值处密度分布函数不光滑或 不连续。因此 , 判断阈值处是否存在 盈余管理行为便转化为判断阈值处盈余分布函数是否连续或 光滑。假设公司有动机在阈值 !处进行盈余管理 , BD ( 1997) 将盈余分布函数以 !为起点划分为若 干个区间 ( 阈
22、值右边的区间向外依次计为区间 I 1 , I 2 , %, I n , 类似地 , 将阈值左边的区间向外依次计 2 那么 , 盈余分布函数在阈值 !处是光滑的 , 即在阈值 !处不存在盈余管理。判断盈余分布函数在 阈值 !处不光滑的统计量 服从 t 分布 # 4 N 如果统计量 显著异于零 , 则表明公司在阈值 !处存在盈余管理。 至于 有多少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 , 就不能再用阈值左右相连区间内的观测值平均数与该区间 内的观测值之差来估计 , 因为已经证明公司在阈值处进行了盈余管理 , 而相连区间内的观测值数量 也受到了盈余管理的影响。 BD ( 1997) 假设不存在盈余管理的盈余分布函数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盈余 管理 程度 估计 模型 经验 证据 一个 综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