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诊治策略及其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项目名称红斑狼疮(共12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红斑狼疮诊治策略及其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项目名称红斑狼疮(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斑狼疮诊治策略及其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项目名称红斑狼疮(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红斑狼疮诊治策略及其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一、项目名称:红斑狼疮诊治策略及其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二、推荐单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红斑狼疮诊治策略及其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认定全部材料真实有效,各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按照有关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拟推荐情况进行了公示,目前无异议。红斑狼疮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给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消耗大量卫生资源。由于其临床异质性大,缺乏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诊断标志物,患者常被误诊或漏诊,也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清,目前临床治疗
2、十分棘手。这一复杂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一直为世界医学难题。该项目围绕红斑狼疮这一复杂性疾病诊治难题,多团队历经19年的共同攻关,创新性地建立了高特异性及高敏感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DNA甲基化诊断技术,突破了现有的诊断瓶颈,解决了临床关键问题。并从表观遗传的角度揭示了该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与分子,通过体内干预显示其突出疗效。项目组还阐明了了皮肤型红斑狼疮临床和免疫学特征,其相关研究成果被作为重要依据写入中国首部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此外,通过皮肤型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大型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红斑狼疮非特异性皮损和特异性皮损分别为内脏系统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总之,该项目原创
3、性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提高了红斑狼疮的临床诊疗水平。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特推荐该项目申报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项目简介:红斑狼疮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异质性大,缺乏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诊断标志物,患者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其诊断和治疗一直为世界医学难题。该项目围绕红斑狼疮这一复杂性疾病诊治难题,历经19年持续攻关,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 创新性地建立了高特异性及高敏感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DNA甲基化诊断技术。该项目从人外周血基因组45万个CG位点及其关联基因中筛选、鉴定出SLE的DNA甲基化标记物,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证实
4、IFI44L基因低甲基化对SLE诊断同时具有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分别达95%和90%以上),明显优于国际上现有实验室指标,首次将SLE诊断提高到基因水平。基于该标记物所建立的诊断新技术,突破了目前SLE因缺乏既特异性高又敏感性强的诊断标志物造成漏诊与误诊的瓶颈,实现了SLE精准诊断。该成果发表在国际风湿病学领域排名第1的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IF:12.384),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2. 揭示了红斑狼疮表观遗传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与分子。红斑狼疮发病机制至今不明,限制了其治疗和疾病管理水平的提高。该项目阐明了环境因素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诱导和加重红斑狼
5、疮发病及器官受累,并系统地揭示了红斑狼疮发生、发展中表观遗传异常的重要作用及关键分子,通过体内干预显示其突出疗效,为红斑狼疮患者的正确管理与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策略和重要依据。 3. 阐明了皮肤型红斑狼疮临床和免疫学特征。该项目首次提出环形红斑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是更为良性的SCLE亚型的观点;发现SSB/La抗体是SCLE预后好的标志性抗体。在国际上首次命名一种新型皮肤型红斑狼疮“Blaschko线状狼疮”。其相关研究成果作为重要依据写入该项目组牵头制定的中国首部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为皮肤型红斑狼疮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4.创建了集皮肤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于一体的大型
6、生物样本资源库,修订了欧洲皮肤型红斑狼疮协会核心调查问卷,并基于该问卷首次开展了同时覆盖我国皮肤型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红斑狼疮非特异性皮损和特异性皮损分别为内脏系统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为红斑狼疮器官受累早期预警及指导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该项目发表论文207篇,其中SCI收录109篇,SCI他引1707次,相关成果被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IF:47.12)、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39.416)等杂志引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主编中英文专著3部。所创建的红斑狼疮诊断关键新技术在国内23家
7、大型三甲医院、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及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医学院推广应用。国际网络媒体“Rheumatology Advisor”、健康报及科技日报等国际国内重要媒体纷纷报道了该项目建立的SLE DNA甲基化诊断新技术。该项目揭示的红斑狼疮发病关键环节与分子已被编入“十二五”全国统编规划教材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提出的红斑狼疮诊治新策略在全国各级医院广泛应用。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及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培训班7次,覆盖我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参加人数超过3000名。相关成果分别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客观评价:该成果发表论文207篇,其中SCI收录109篇,总影响因子472.612
8、,SCI他引1707次,其中被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IF= 47.12)、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39.416)等高水平国际期刊引用。在美国、欧洲等国际红斑狼疮会议及自身免疫病相关会议做主题发言21次。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附件11)。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附件1-5),主编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中英文专著3部(附件38),先后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附件33)。1)、代表性论文2“Demethylation of CD40LG on the Inactive X in T C
9、ells from Women with Lupus.”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39.416)(代表性引文1,附件23)引用,认为该研究发现作为有力的论证,证明X染色体灭活与SLE发病的关系。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 (IF=37.684)对这一发现“CD40L低甲基化与SLE女性易感性的关系”做了专题报道(附件24)。此外,国际权威狼疮专家George C. Tsokos撰写的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一书中也引用了该论点(附件25)。2)、代表性论文3(入选ESI高被引论文)“MicroRNA-126 regu
10、lates DNA methylation in CD4+ T cells and contributes to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by targeting DNA methyltransferase 1”被国际权威的Arthritis Rheum(评价1,附件26)引用,指出Zhao等人的研究进一步扩展了microRNA和表观遗传学改变在SLE中的作用)。Nat Rev Rheumatol(评价2,附件27)指出这些发现阐明了SLE患者CD4+T细胞中miRNA与异常DNA低甲基化之间的一个关键功能联系,有助于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再者,Trends in
11、 Molecular Medicine(评价3附件28)指出microRNA与其它表观遗传修饰有很强联系、多个参与细胞功能表观遗传调控(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基因受miRNAs调控。近来zhao的研究证实miR-126通过与DNMT1基因3UTR结合调控SLE患者CD4+T细胞DNA甲基化。过表达miR-126导致CD4+T细胞中CD11A和CD70基因低甲基化,诱导T细胞和B细胞高自身反应性。3)、代表性论文4“Abnormal Histone Modification Patterns in Lupus CD4+ T Cells”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Reviews D
12、rug Discovery (IF=41.712)(评价1,附件29、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39.416)(评价2,附件30)和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IF=12.384)(评价3,附件31)引用,并认为该项目发现的关键分子可能作为SLE治疗的有效靶点。4)、国际网络媒体“Rheumatology Advisor”、健康报及科技日报等国际国内重要媒体纷纷报道了该项目创新性建立的SLE DNA甲基化诊断新技术。(附件32)5)、该项目第一完成人陆前进教授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入选医学领域中国高被引用论文学者榜单。
13、2009年陆前进教授获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学术贡献奖,并且连续4年获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年度SCI论文一等奖。6)、项目组成员张建中教授以及陆前进教授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被授予国际皮肤科联盟“杰出贡献奖”。该奖项授予在国际皮肤科领域有重要学术贡献、并且为国家、地区和国际皮肤科学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特殊贡献的个人(附件33)。7)、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在世界皮肤病学大会、美国风湿病学年会、国际自身免疫病大会、亚洲皮肤病学大会、东亚皮肤病学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57篇次,其中大会发言21次。2006年项目组第一完成人陆前进教授在美国风湿病年会上作为当年全球有重要发现的三位学者之一,
14、被邀请做大会特别报告“Women and Lupus: The inactive X Awakens”。2011年受邀参加第22届世界皮肤科大会、2013年受邀参加第九届亚洲皮肤科大会、2015年受邀参加第23届世界皮肤科大会,分别在大会作了题为“Aberrant Chromatin Modifications: The Epigenetic Mechanisms of Lupus”、“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aberrant DNA methylation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和The role and mechanis
15、m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RFX1 in regulating aberrant Th17 differentiat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的专题报告(附件33)。8)、项目组成员陆前进教授陆前进教授受邀担任第十届国际自身免疫病大会(2016年,德国)主持并作专题学术报告,还作为全球6位、中国唯一的受邀专家出席了同期举行的“全球红斑狼疮顶级专家咨询会”,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赞赏(附件33)。9)、第三完成人戴勇教授获2013年度科技中国人年度人物(科学中国人奖)(附件33)。五、推广应用情况1. 推广应用情况1)、该
16、项目研发的新型红斑狼疮诊断标志物(CD11a、CD70 、IFI44L基因甲基化水平)及其检测技术先后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北京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及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医学院(附件35)等大型国际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对3000余例SLE患者进行了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检测。部分应用单位情况如表1。2)、阐明了皮肤型红斑狼疮临床和免疫学特征,在其基础上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皮肤型红斑狼疮诊治指南,在国内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推广。部分应用单位情况如表1。3)、先后7次成功举办与该
17、项目密切相关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2007长沙国际红斑狼疮研讨会、2011中国长沙中美免疫与及疾病专题研讨会、2012表观遗传与自身免疫病国际研讨会、2013表观遗传与自身免疫病国际研讨会、2014年表观遗传与自身免疫病国际研讨会、2015年表观遗传与自身免疫病国际研讨会、2016年表观遗传与自身免疫病国际研讨会),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累计3000余人。(附件36)4)、举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表观遗传学高级学习班”7次,覆盖我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总参加人数3000多名。此外,针对全国各地的红斑狼疮患者,该项目举办了10届“红斑狼疮防治与保健”专题健康讲座与病友会,近100
18、0名SLE患者及家属参加。(附件37)5)、RFX1和Gadd45a表达异常导致T细胞DNA低甲基化进而导致红斑狼疮的科学发现被编入“十二五”全国统编规划教材皮肤性病学第八版(附件34)。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应用单位名称应用技术应用的起止时间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应用情况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系统性红斑狼疮DNA甲基化诊断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2013年1月至今李文宇成功检测了75例SLE患者外血基因甲基化水平。诊断准确率达到98%。使我科SLE的诊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3年7月至今郭再培为我科临床医生正确诊断、治疗皮肤型红斑狼疮及患者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斑狼疮 诊治 策略 及其 关键技术 创新 应用 项目 名称 1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