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答案(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答案(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语文参考答案1、C(C项,这是现象,A、B、D三项都是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的明确主张,这都是原因所在。)2、D(D项,这是解释什么叫“孝”,没有涉及到它的伦理、文化根基。A项,由“孝” 到有仁德:到人的为人,已涉及到与伦理的这种联系;B项,是“亲亲”与“文化品格”联系的判断,明显正确。C项,关键在于能准确解读“都是这样一代一代”中的“这样”,“这样”呼应本段开头的“孝”,应指“孝的礼制”; 3、A(A项是原文意思的变换说法,语意没有变化,故正确。B项,第五代之后、四十二代以前的墓也都没有确切位置,已不可考,此项的时间跨度错了;C项,因果关系错乱:
2、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所以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青;因为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春,所以才可喻示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另外,“使”也改变了原意。D项,“兵连祸结”时、“礼崩乐坏”时人们祭祀孔子的目的,只是不完全列举,不代表一般或全部。) 4C(试题分析:万里始虽俯仰容默,为似道用,然性峭直,临事不能无言,似道常恶其轻发,故每入不能久在位。)5C(“侍读”是官职名。)6B(试题分析:选项对应的原文是“后陆德舆尝辨其非露背辜于帝前”意思是“陆德舆曾经在皇帝面前申辩他是无辜冤枉”,选项中“才得以重新受到重用”,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7(1)江万里躬身扶起皇帝说:“自古以来没有这种君主跪
3、拜臣子的礼节,陛下您不能下拜,贾似道也不要再说离开的话。” (2)江万里藏在乡野草丛中,被巡游的骑兵抓到,他大骂元兵,想自杀,不久逃脱回来。(重点词语翻译:掖扶起,复再,去离开,执抓,诟骂,被动句。)8、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
4、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9、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3点有分析即可满分) 10、(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 以赂秦之地封
5、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11(1)答E得3分,答B得2分,答D得1分。(【试题分析】D项,“买他的糖吃”一句理解表面化,“我”出手相助是源于对快手刘的同情。A项,第段的描写意在表现快手刘戏法的神奇莫测,充满了“童趣”,而非“理趣”;另,“说明快手刘的狡猾”表述不准确,用“精明”更妥当。C项,他“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变戏法的民间艺人,深得老百 姓喜爱”一句分析不正确,快手刘是一个变戏法卖糖的小生意人,且只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并没有“深得老百姓喜爱”。)(2)“我”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借“我 ”的情感变化揭示了主题。“我”是故事的
6、见证人,通过我”的眼睛来展现快手刘的变化及其形象特点。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所写人物、事件更真实自然。(每点2分)(3)正面描写。作者着力展现快手刘变戏法的场景,描写细腻生动,特别是对快手刘一系列敏捷动作的描写和细节刻画,表现了“快手”的神奇。(3分)侧面描写。作者通过描写观众和“我”对快手刘技艺的惊叹与敬佩来突出其“快手”这一特点。人们“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我”眼里的神奇感,以及“快手刘”的绰号都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特点。(3分)(4)第一次是快手刘在表演成功后说的,神气十足,表现出壮年快手刘的骄傲与自信;第二次是快手刘在“我”的帮助下勉强完成戏法后所说,底气不足,
7、甚至近乎哀求,表现出老年快手刘的尴尬和哀伤。(4分)效果:这两句话都表现出快手刘经商本分、为人朴实的特点;(1分)两次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快手刘的变化之大;(1分)也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同情以及对岁月无情的感慨。(2分)12、(1)BC 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DE不给分。(A“高华年自小就走上了语言学研究这条路”表述错误,原文第段第一句说“现在可以确定的是,高华年年轻时并没有想过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D“着重语言描写(兼有动作刻画)”表述错误,没有“着重”,更没有“兼有”。E“体现了高华年对家庭的淡漠”无中生有。)(2)坚持所选,矢志不渝。走上语言学研究这条路,是他
8、一辈子的选择,从未改变过。年轻有为,学术水平高。1944年,刚毕业的高华年能得到教育部嘉奖;高华年曾是岭南语言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山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奠基人。一生潜心研究语言学,尤其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很多高华年亲手写的声韵、语言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的材料,“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写不出来”。认真勤奋的求知态度,谦逊的作风,钟情学问。在联大的岁月里,高华年和所在班级的同学经常到罗常培先生家做客。每天除了与报纸和书为伴之外,高华年对其他的一切无甚关心。(每点2分,考生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3)天赋异禀,独一无二,作风严谨。倔强的嶙峋骨,有那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热血时刻。强烈的爱国心
9、。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溃败已无法挽回时,高华年最后选择了留下。低调谦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4)高华年得到了罗常培、李方桂两位中国语言学界泰斗的指导。两位大师震惊于他那过人的听力,开始“因材施教”,帮助他向语言学方面发展。严谨的作风是高华年功成名就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华年有一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胸怀天下,立志为国。高华年师从罗常培和李方桂,加上西南联大所在地昆明四周的少数民族众多,为高华年成为大师创造了外在条件;而他拥有的那双无比灵敏的、能够分辨出人类最细微语音差异的耳朵,则为他成为语言学大师提供了天然的内因。高华年在进人大学之前,走的也是“新派小学+教会
10、中学”之路。而这种模式也决定了他在国学和英文方面,都有着相当不俗的造诣。(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给满分)13、C【解析】试题分析: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名副其实:名声和实际相符合。白璧无瑕:洁白的玉面上无一点儿斑点,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望其项背:意谓赶得上对方达到的成就或境界,多用于否定句中。望尘莫及:望见前面人马的行尘而不能追及。)14、A【解析】试题分析:B“超过”与“以上”重复,成分赘余;C语序不当,应将“不仅”放到“谷俊山”后面;D缺主语,删去“使”。15、 A16、【答案】(6分)
11、(1)也在现实世界里减少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 (2)见面之后却没有多少话。 (3)但是年味变薄了,亲情冲淡了。17、【答案】图标由水滴、手掌和圆形组成(2分)。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水能保护地球生态(1分);手掌托着水滴,象征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1分);手掌又象一条河流,象征着滴水成河(1分)。18(60分)【试题分析】写作试题属于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提供的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故事。讲述了一位高校焦老师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在课后发红包的“新招”而引发的社会影响。本题取材社会上真实的事件,主人公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实训中心主任焦世奇。材料中的核心事件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
12、技术学院的大焦老师想出在课后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这个事件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他们或多或少,也遇见过这样的老师或类似的事情,学生能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图式来阅读材料。以叙事体来呈现的材料,在内容的表述上明确、平易且符合考生的认知能力,既在文字理解上没难度、易进入,又有个人化的想象与移情;在材料的叙述中不知不觉“埋下”若干立意的关键词,如植入其中的“督促” “新招”“新意” “认可”“争议”“反对”“功利”“变质”等关键词,有利于激发考生的解读热情和创造性思维,也足以启发考生对立意和角度选择的方向;而“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媒体报道后,引发
13、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等句,更貌似在引导学生选择“家长”、“教师”或“学生”的角度来加入争论。从事件的叙述来分析,材料至少提供两个主要角度:一是大焦老师的“新招”怎么看;一是学生课后收红包的行为怎么看。围绕这两个角度,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次要角度以及沾边角度,这样既体现了立意的多样性,又可落实评分的层级性。同时,材料又提供了诸多思考的向度:出“新招”的焦教师、乐收“微信红包”的学生、认同的学校其他老师、反对此举的家长等等。这些“向度”,为学生写作提供巨大的写作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写作的选择与思考的方向。其实,无论选择“学生”“教师”或“家长”中的哪一个角度,都要首先对材料中给出的教
14、师“微信发红包”以“督促学生学习”一事,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赞成派的主要理由可能在:第一,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 可能往日旧招对督促学生学习已经不太不管用,有了“新招”,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这是新方法,所以值得提倡;第二,课后发红包的“新招”一出,效果立显,大焦老师的课学生没有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很好。这是好现象,值得肯定。第三,“微信发红包”这种新事物与传统的教书育人有机整合,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与教育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用好移动技术,对学生进行时时处处加以积极的引导与教育,是值得人们研究探索;第四,而反对派的主要理由可能是:第一,这种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
15、招”,是在用“钱”引导学生上课,很有可能让学生变得功利化,为红包而上课学习,使学校教育变味;第二,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魅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如果只是出“新招”,以此来讨好学生、引导学生、督促学生,势必没有更持久的影响力,一旦没有“红包”,学生可能就此丧失学习的动力语激情;第三,学生在校为“红包”而学,走上工作岗位,就有可能为“钱”而干而活,一旦缺乏工作责任与社会责任感,危害极大;第四,其次,写作者还要对大焦老师的行为持反对还是支持,表明自己的态度。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必然要追问焦老师所作所为的原因,由表及里,深入考究其是否成立,比如:“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
16、技术学院的大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这一做法是否合理合情?为什么?这样做为何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与该校老师的认可?会不会有反作用?有了这样理性的追问与深入的分析,就容易明确自己的态度,进而顺理成章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同样,如果写作的角度是学生或是家长,那么,对于家长的“反对”的理由,对于学生“无一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很好”的表现,也要加以“由表及里”地追问与分析,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总之,学生可以选择上述角度的任何一个来确定立意,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并在立足于材料的基础上恰当地联系当代社会生活,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成
17、理,那么,都将能在立意上与题意契合。比如,以“新招”为第一关键词,从焦教师的角度切入,可以分析职业技术学院如何激发督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焦老师的“新招”有成效、受欢迎、获认可,足见他的作法在该校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分析“微信发红包”也可发挥教育“正能量”、“教书育人也应有新招”、“让新招激活教育正能量”等话题。比如,以“认可”为第一关键词,从学生的角度切入,可以分析“物质鼓励也是学习的动力”,或是“求学岂可为红包”等话题。比如,以“反对”为第一关键词,从家长的角度切入,可以分析“莫让红包变了教育味”、“让教育散发纯正的魅力”等话题。需要注意的是,要将上面任何一个问题讲清楚、讲到位,讲得有分寸、合情理,都需要在充分正面论述的同时,自觉考虑到他方的理据和逻辑,或吸纳或辩驳,从而使自己的论述更辩证更完备。这也是该试题在材料作文命制基础上的一个小小发展和推进,目的是强化命题对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论述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方面的引领作用。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