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鹿山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共54页).doc
《黄鹿山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共5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鹿山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共54页).doc(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黄鹿山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评审汇报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零零五年五月黄鹿山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目录黄鹿山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一章 黄鹿山旅游度假区开发基础一、景区位置黄鹿山旅游度假区地处河南省孟津县域,西距郑州128公里,东距洛阳32公里,是河南省“郑、汴、洛”旅游线上的水陆交叉节点,位于小浪底旅游度假区大坝片区黄鹿山景点范围内,西侧距大坝直线距离约3000米。它东邻黄河小浪底水库大坝,西望红崖山,南接黄鹿乡,北临黄河小浪底水库水域,规划用地面积0.7平方公里。二、景区现状(一)地质地貌黄鹿山旅游度假区属黄土丘陵,区内自太古代至新生带的地
2、层都有出露。本区受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产生褶皱、断裂,断裂以东西向为主。景区西部最靠近库岸地带有若干滑坡体。地震影响来自西部的汾渭地震带。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71年对小浪底地区地震评定,烈度为七度。景区内黄土丘陵切割强烈,冲沟多且发育,深度100150米。丘陵上部呈浑圆状、梁状、峁状分布,多为第四纪中更新统与上更新统黄土覆盖。下部为二迭系岩石出露,由紫红色沙质泥岩,紫红色、灰白色、黄白色厚层石英砂岩、砾岩、砂页岩等组成。地貌多以梁的形态出现,山梁和沟谷走向一致。沟谷多呈V型。沟底部分地段有泉水出露。(二)气候黄鹿山旅游度假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集中。据资料统计,
3、黄鹿山旅游度假区年平均气温为13,1月平均气温为0,最低为-17。7月平均为27,最高为43.7,温差较大。年降水一般为650毫米左右,大部分集中在6-8月间,夏季降水占全年的一半以上。干旱时间较长,尤其以初夏和秋季旱情为重。年蒸发量在15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约70%,最大风速20米每秒,每年无霜期235天,年平均日照数227.01小时,年平均日照率51%。(三)野生动植物资源黄鹿山旅游度假区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景区内植物类型有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草丛和农田。其中,落叶阔叶林是旅游度假区地带性植被,呈斑状分布在河谷侧及平缓的山坡上。树种有泡桐、毛白杨、刺槐、柿树、核桃
4、、枣树、杏树等;常绿针叶林主要是侧柏林,以及部分雪松;落叶阔叶灌丛主要有黄栌灌丛、荆条酸枣灌丛、黄刺梅灌丛、连翘灌丛和山桃花灌丛等,伴生植物有蒿类、荩类、白草、委陵菜等;草丛则主要有白草草丛、蒿草草丛、荩草草丛等。黄鹿山旅游度假区鸟类、兽类均有分布,包括环颈雉、石鸡、斑鸠、蒙古兔、狐狸、黄胸鼠等。(四)旅游资源1自然资源黄鹿山景区与小浪底水库大坝遥相呼应,由六条山脊和五条比较大的山谷组成。山脊是很好的观景平台,山谷两侧山坡为梯田,种植农作物,谷底平坦,是良好的旅游活动用地区域。2历史遗存景区内仍保留着当地人民为了小浪底建设而搬迁出去的农民的窑洞群,窑洞群沿山谷分布。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游客可领
5、略在这里生息繁衍的先民逐水而居、依山挖洞的原始生活方式。黄鹿湾的峡谷口,保留着一座龙王庙的废墟,似乎在向后来的人们述说先民是如何守着黄河,却忍受着干旱带给人民的苦难,只能把对丰收的祈望寄托在龙王能降下甘霖,解救众生上。在景区的中间位置,保留了一座庙宇,搬迁出去的农民仍然在这里供奉香火。3文化传说黄鹿湾保留的三口水井,记录的是一段奇迹、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黄河边小浪底村遭受了三年连旱,这个村子有户人家新出生了个小宝宝。由于干旱,家里已经没有丁点的水了,母亲也挤不出一滴奶水来喂养孩子,孩子哭得声嘶力竭。男人们都到龙王庙求雨了,妻子只好背起了水袋篓,到山底的黄河去取水。这时候,三只黄鹿来到
6、了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干裂的嘴唇,黄鹿围着小孩打转。最后,三只黄鹿找到了山沟一棵树旁,用它们的蹄子开始挖坑取水,想救活那孩子。干旱的土地布满石砾,磨伤了它们的蹄子,渗出的鲜血浸红了黄土地。很快,黄鹿就各自挖了一个小坑,但都是干干的。坑在加深,黄鹿挖坑的声音发出咚咚咚的回声,惊醒了在另一条山沟里熟睡的小龙。小龙是龙王派来给黄河周围降雨的,小龙初次到了远离大海的黄土高原,一时迷了路,找到一条山沟就睡了起来,一睡就是三天,而人间此时已经过了三年。这三年里,天空里找不到一丝云彩,任凭老百姓怎样的祈求,就是滴雨未落。当咚咚的响声把它惊醒后,小龙发现天空的阳光发出耀眼的光芒,照在冒烟的土地上,农民的耕地已经
7、有了手掌宽的裂缝。小龙意识到自己的失职给老百姓带来了苦难,刚要腾云起飞时,看见了婴儿旁边正在奋力挖坑的黄鹿,和血染泥沙,小龙不禁流下了三滴眼泪,恰巧落在三个坑里。顷刻间,坑里涌出了三股清泉。黄鹿把泉水吸出,喷洒在婴儿的脸上,摇篮里的小孩发出咯咯的笑声。当取水的母亲赶回家时,听到孩子的笑声,才发现,三只黄鹿正守侯在婴儿的身边。从此,这一家便和黄鹿一直守侯着三股清泉,抚养着孩子长大。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黄鹿的功德,便把这里改为黄鹿湾,三股清泉被命名为鹿献泉,即使在特别干旱的年份,这里都有清泉沥沥的涌出。小龙当年睡觉的地方则被称做龙栖沟。三、景区开发的SWOT分析(一)优势1景观组合优势景区与小浪底大坝
8、共同构成山体水体大坝的完整景观系统。景区山体与库区水面一衣带水,山势雄浑,凸显北方山水景观特色。大坝水体观景平台(黄鹿山)水道峡谷则构成了完美的景观功能体系。小浪底水库位于穿越中条山、王屋山的晋豫黄河峡谷中,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小浪底大坝截流后,晋豫黄河峡谷与库区的柏崖山、红崖山、黄鹿山等20多个风景点及雄伟的水库大坝交相辉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岛星布、“高峡出平湖”的自然景观,使得小浪底水库同时成为由山水自然风光和水利枢纽工程组成的大型旅游区。小浪底水库内大量的半岛、孤岛、险峰,使自然景观呈现出近有曲折蜿蜒的河湾、远有烟色浩淼的湖面的壮丽景象。从码头登舟,击水搏
9、浪,出入于高峡平湖之中,细细观赏沿岸山水风光,尽情领略母亲河的风采。小浪底水库以景观上的美、幽、奇、胜、典满足了人们高尚的享受和回归自然的追求,在风格上既有田园风情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时尚的豪华气魄。黄鹿山旅游度假区与小浪底大坝遥相呼应,从景区到大坝的直线距离约为3000米,区内地势由水边向山顶逐级抬升,形成多级观赏平台,为造景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其视觉位置显要,景观轮廓线清晰,借景条件极佳。在这里,可以观赏到黄河浩淼的水体以及大坝的雄姿,是小浪底大坝的最佳观赏区域。小浪底水库的建成,改善了黄鹿山地区小气候的生态环境,山体临近水面的大部分区域,自然植被的覆盖率逐步增加,自然植被沿山体走势向上
10、生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黄鹿山将漫山披翠,百鸟争鸣,成为河南省最适合休闲度假的风景区。2历史文化优势景区所处区域人杰地灵、笼罩在中原文化瑰丽光环之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早在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开始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大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黄鹿山景区所在的洛阳市孟津县恰处于黄河中游,不仅为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等中原本土文化的主发源地之一,同时较为封闭的环境,也成为中原传统民俗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小浪底风景区内的安里遗址和麻峪遗址经发掘鉴定,属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范畴;位于景区附近会盟镇的龙马负图寺是“人文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1、;位于景区南岸的济源市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文物古迹数量之多,位居全省第二;尤其是现存的古建筑,时代久远,结构奇特,居中原之冠。而太行王屋二山地势险要,山川秀美,“愚公移山”的传说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景区周边人文荟萃,乡土风情浓郁,民间艺术异彩纷呈。民间艺术包括河南传统戏曲,如豫剧、曲剧、越调等;以及民间游艺、歌舞,如打击乐(大铜器、小铜器)、管乐(唢呐、管子)、十盘、狮舞(单狮舞、对狮舞、三狮或五狮舞)、龙舞(青龙、火龙)、踩高跷、旱船、竹马、推小车、拉犟驴、抬阁,等等。乡土饮食文化有“荆山八珍”和“荆山三宝”。民间工艺品主要有黄河奇石、书画拓片、刺绣、石雕、木雕、根雕、泥塑、面塑、印花布
12、、花灯、澄砚、布老虎、手丈、草编、剪纸、藤条等等,成为重要展示中原文化的重要窗口。3区位优势小浪底风景区距离郑州市128公里,距离洛阳市32公里,距离洛阳飞机场23公里,是河南省“郑汴洛”旅游线路上水陆交换的重要节点,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优势非常突出。在跨省际旅游协作的“一带三区”(沿黄旅游协作带、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旅游协作区、豫鲁皖金三角旅游协作区、豫南鄂北旅游协作区)中,小浪底风景区位于沿黄旅游协作带上,紧临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旅游协作区。根据河南省“九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小浪底风景区被列为全省在“九五”及2010年期间旅游业重点工程项目。据统计资料显示,在施
13、工限制游客大量涌入的情况下,近年来前往小浪底参观旅游的游客每年达34万人次。尤其是自1999年10月25日小浪底下闸蓄水后,每日游客突破了1500人次。种种迹象表明小浪底的旅游热潮已经到来。如果说黄鹿山度假区头枕的是小浪底水库大坝,支撑她的就是逆流而上的黄河小三峡景区。小三峡景区与长江三峡景区是我国两条最有特色的大江峡谷景区,来观看小浪底大坝和游览小三峡景区的游客,可以以黄鹿山度假区做为转节点,同时,也是游客游小三峡回来后落脚的接待点,存在无限商机。这条黄金水路旅游线,也是黄鹿山度假区能得以成为河南省首家开发为旅游度假区的最主要因素。黄鹿山景区旅游区位非常明显。河南省目前的旅游大多为文化游、访
14、古游等线路,真正意义的休闲度假旅游尚未形成。作为全国的旅游大省,受每年115天假期的影响,厌烦了城市嘈杂环境的人们,希望贴近自然,感受自然,与自然互动。黄鹿山旅游度假区在郑汴洛黄金线路上的区位优势,恰恰是休闲、度假的功能在这条旅游线路上的延伸。相信,黄鹿山旅游度假区通过合理的规划,完全有可能形成河南休闲度假旅游的龙头产品,从而形成郑汴洛黄金旅游景观走廊上的一个精品亮点。4后发优势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2个,黄鹿山景区同全国同质的景区景点相比,甚至与临近地区相比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不同于早期旅游业开发的狂热和盲目,发展较晚为黄鹿山景区开发增加了一份冷静和理性。黄鹿山景区旅游开发可以学习
15、和借鉴其他较为发达的同质地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以之为“教材”,在今后发展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探索发展所付出的“昂贵学费”;可以在现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厚发薄击,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高品位的规划开发旅游资源,直接占领旅游产品的制高点,做到“借助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同时,可以利用临近河南省“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 和小浪底景区开放等机遇,为旅游开发提供充裕的客源市场。5领导重视,开发氛围良好黄鹿山景区是河南省唯一的旅游度假区,也是由河南省委省政府和省旅游局亲自主抓的品牌旅游产品。领导的高度重视为黄鹿山景区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省旅游局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高起点、
16、高规格做好一系列前期工作。景区所在地干部群众对旅游开发给予了高度的热情,积极配合相关的工作。主要景区景点旅游开发氛围良好,区内外资金大量介入。(二)劣势 1生态环境处在恢复阶段、生物缺乏多样性黄鹿山景区位于黄河中游小浪底大坝景区内,原有的大多数台地为农田和居民村落,农民搬迁后,景区人为活动轻微,还保持着大量的天然次生林及其山地生态环境。但景区内森林树种的种类不够丰富,色彩较为单一,生物缺乏多样性。受长期人为耕种的影响,山脊林木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问题严重。2景观环境破碎、景观重塑难度大黄鹿山景区是黄河中游小浪底大坝景区最佳的观赏地段,保留了部分自然景观及部分人文景观。但早期的农业开发,造成景观破
17、碎,植被与景观的协调性差,人文景观遗存数量有限、品质不佳,景观的重塑难度大。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接待条件简陋由于景区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基础条件差,旅游接待设施非常简陋,目前尚且不能成为黄河中游小浪底大坝景区的一个主要景观区。景区规划范围基本上处于原生自然状态,景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较大。受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的限制,景区的内、外交通组织和内部景观旅游线路组织难度较大。因此,如何保护性地开发建设该景区是课题组在研究整个黄河中游小浪底大坝景区旅游开发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4周边投资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难以体现目前规划景区内地形平面较为破碎,山地垂直高差显著,旅游景区尚未全面形成
18、,成片景观房地产开发难度较大,受全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形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吸引资金进入的难度很大,需要结合国际上先进、成熟的景观地产经营理念进行整合营销。周边的旅游景点分散、接待能力有限,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由于周边的建筑物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有些建筑物风格和景区不协调,存在视觉污染,影响了景区整体品味。(三)机遇 1政策机遇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旅游政策法规,鼓励积极发展旅游业。1992年中央就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1995年进一步明确列为第三产业中“积极发展”类的第一位,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上明确了“加强第
19、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原则,作为第三产业龙头的旅游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优待。河南省也明确作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旅游业产业政策及其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为黄鹿山景区旅游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政策条件。2国内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机遇国内旅游业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旅游消费正日益走向成熟。国内旅游者需求也向多样化、个性化、参与化转变,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等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内旅游者的重要选择。以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等专项旅游项目逐渐成为旅
20、游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为了使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1999年,国家对我国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其向观光度假型转变。黄鹿山景区背依黄河,紧邻大坝,山清水秀、湖面开阔、景色旖旎,是开展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的理想区域,黄鹿山景区内旅游资源组合背景非常适合开发度假旅游产品,适于开展生态度假旅游。3国内旅游业发展重心向中西地区转移目前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并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国内旅游市场以超常规的速度增长,旅游产品呈现供不应求局面。在1999年“五一”、“十一”等旅游峰值期,国内旅游者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我国大多数的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点)都承受了拥挤的
21、压力,一些热点地区突破了允许的旅游环境容量,旅游景区(点)严重超载。客源除流向旅游热点城市、热点景区(点)外,也流向了冷温点的中西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开发机遇。黄鹿山景区位于河南省黄金旅游线路“郑卞洛”旅游线路线上水陆转换的重要节点,在跨省际旅游协作的“一带三区”(沿黄旅游协作带、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旅游协作区、豫鲁皖金三角旅游协作区、豫南鄂北旅游协作区)中,小浪底风景区位于沿黄旅游协作带上,紧临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旅游协作区,地理区位和旅游区位条件优越,随着小浪底景区开放,将为景区旅游开发带来重要的机遇。4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近年来,国际旅游业高速发展,国内旅游业迅
22、速崛起。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2000年全球旅游目的地排行榜中,中国接待入境游客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七位,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希望到中国来。我国拥有众多闻名世界的旅游景点,壮丽的大自然景观,原汁原味的中国民俗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对国际旅游者有极为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旅游的持续发展创造了大好机遇。特别是加入WTO后,外国游客和旅游企业进入我国内地旅游的门槛将逐步降低,我国和世界各国社会经济联系更为密切,交往更为频繁,将会给我国的国际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旅游意识增强,由于目前我国居民收入还不是很高,而且带薪休假的闲
23、暇时间也有限,国内旅游就成为旅游消费首选。1990年我国国内旅游达2.8亿人次,旅游收入只有170亿元,2000年分别上升到6.9亿人次和2391亿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国内旅游在2001年-2010年可望保持人数每年增长8%、收入每年增长15%的水平;到2010年,国内旅游将达2025亿人次,国内收入将达1万亿元1.05万亿元,国内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为黄鹿山景区旅游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四)挑战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形成了“全民办旅游”的局面。旅游产品供给向多元化、同构化趋势不断加强,旅游市场的分割竞争态势加剧。因此,黄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鹿山 旅游 度假 修建 详细规划 说明书 5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