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防护(共18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护理安全防护(共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安全防护(共18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第五章 护理安全防范 第一节 护理安全防范一、概 述 (一)概念 1、护理安全: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 2、护理事故:指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的过失,直接造成患者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或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按照2002年9月卫生部颁布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根据患者被损伤的程度,把医疗事故或者护理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死亡、重度残疾 二级:中度残疾、严重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三级:轻度残疾、一般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四级:严重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3、
2、护理差错:指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疏、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等原因,给患者造成精神及肉体的痛苦,或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和构成事故。 (二)护理安全防范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核心,保障了护理安全就是提高了护理质量。在医院等级评审中,如果当年发生了医疗事故,就取消评审资格。 2、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保障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就会赢得患者的信任,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反之就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现在,人们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提高了,医护人员稍有不慎,就会被投诉,引发医疗纠纷,甚至会引发暴力事件。 3、保护护理人员的自身
3、安全:发生医疗事故是非常严重的事件,会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除了心理上自责、后悔、遗憾,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严重的还要负法律责任。所以说保障了患者的护理安全,就是保障医务人员自身的安全。 二、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人员因素 1、护理人员数量配备不足 :护理人员是护理措施的实施者,当前社会对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的需求有较大提高,应及时根据护理专业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如果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处于疲劳状态,就可能会影响护士对制度的执行力而给患者造成伤害。 2、护理人员素质:护理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等。当这些素质不能满足护理职业的要求时
4、,就有可能造成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身心造成不良后果。 (二)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或不熟练、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忽视细节性观察、违反操作常规、业务知识欠缺、临床经验不足、缺乏应急性处理的经验等对患者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不仅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压力,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增大,影响护理安全。 (三)管理因素 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理论知识、操作、法律)、管理监督不得力(排班不合理,护士超负荷工作,工作责任界定不清晰,缺乏协作精神)。 (四)环境因素 1、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置存在不安全的
5、因素。如床档、走廊扶手、地面过滑、物品数量不足等。 2、环境污染所致的隐性不安全因素。如院内交叉感染、蚊虫叮咬。 3、医用危险品使用不当。如氧气、烤灯、乙醇、高频电刀、高压氧舱、放射性治疗不当。 4、病区治安管理不严。如失窃。 (五)患者因素 患者的心理素质、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承受力。如擅自改变输液滴数、不按医嘱服药、不遵医嘱控制饮食、不定期复查、不配合护理操作等。 三、护理安全的防范原则 (一)加强护理职业安全的教育 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二)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减少法制观念不强造成的护理差错和事故,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 定期、系统的
6、专业培训。 (四)提高系统安全性和有效性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 (五)建立连续监测的安全网络 1、医院应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目标管理责任制,护理部设立安全领导小组,科室成立安全监控小组。 2、监督检查护理物品的质量、性能等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是否对患者、操作人员及社会构成潜在危险,检查物品有无商标、厂址、合格证书等防止购入假冒伪劣商品。 3、对有可能影响全局或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应重点监控。如手术室、急诊科、ICU、供应室,且风险大、涉及面广、影响大的工作区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强监督。 第二节 护理职业防护 一、概 述 (一)概念 1、护理职业防护:指在护理
7、工作中针对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2、护理职业暴露:指护理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以及受到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职业暴露。 3、护理职业风险:是指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4、普及性预防:即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无论是患者还是医务人员的血液和深层体液,也无论其是阳性还是阴性,都应当作为具有潜在的传染性加以防护。 5、标准预防:即假定所有人的血液等体内物质都具有潜在的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切断职业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途径。 (二)护
8、理职业防护的意义 1、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 护理职业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避免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护士的伤害,而且还可以控制由环境和行为引发的不安全因素。 2、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 护士通过对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强化,可以提高护士职业防护的安全意识,使之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自觉履行职业规范要求,有效控制职业危险因素,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增加护理工作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3、营造轻松和谐工作氛围 良好安全的职业环境,不仅可以对劳动者产生愉悦的身心效应,而且可以增加护士职业的满意度,促进人际之间的健康交流,使之获得对职业选择的积极认同。同时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可
9、以缓解护士工作的压力,改善护理人员的精神卫生状况,焕发职业工作的激情,提高护士的职业适应能力。 二、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一)生物性因素是影响护理职业安全最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1、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2、病毒:肝炎病毒、冠状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二)化学性因素 1、化学消毒剂 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等,长期接触可造成肝脏损害和肺纤维化。 2、化疗药物 如环磷酰胺、氮芥、阿霉素、丝裂霉素、氟尿嘧啶及紫杉醇等,防护不当,长期小剂量接触可引起白细胞下降及自然流产率增高,还有致畸、致癌危险。 (三)物理性因素 1、锐器伤 是最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之一,感染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护理 安全 防护 18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