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社会化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意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2.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3.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4.图式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识。5.自我图式是指
2、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6.启动效应P182先前的图式影响后来不相关信息的解释的现象就是图式的启动效应。7.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8.正性偏差P184是指认知者表达的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又叫宽大效应。9.假设相似P185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10.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11.态度个体对特定的社会客体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12.犯错误效应P295犯错误导致了人们对有能力的人的更加喜欢,这叫做“
3、犯错误效应”。13.曝光效应P293熟悉性导致喜欢的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曝光现象”。14.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以帮助他人为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15.侵犯行为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16.旁观者效应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17.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的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18.社会责任规范P357是指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我们并
4、需要我们帮助的人。19.互惠规范是指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互惠的,应该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20.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态度的有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有计划行为理论是对合理行动理论的扩展。它指出个体除了考虑对特定行为的态度以及主观标准外,还考虑有意识的行为控制-他们完成某种行为的能力。2.什么是从众?简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从众是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收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放弃
5、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大小:当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发生从众的可能性也会增加。(2)群体的一致性: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即使持不同意见的人没有任何权威,都会使从众的比率大大下降。(3)对群体的承诺:承诺增加从众。(4)对个性化的渴望:渴望个性化会减少从众。(5)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与一种意见没有表达出来的情况相比,人们在意见表达后,在相关选择上的自我卷入水平会有实质的增加,并由此直接导致从众性的降低。(6)少数派的影响: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可以减少多数派的从众。3.简述人们在群体中比单独时有较少利他行为的原因
6、。(1)责任扩散所谓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的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2)旁观者效应可能是由于旁观者的存在,成为利他行为缺乏的原因,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3)评价焦虑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按照别人期待、以能够被大家喜爱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避免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不成熟或者很傻气,以减少社会贬低的发生。4.什么是归因(attribution)?根据Kelly(1967)的共变
7、理论(covariation theory),社会认知者归因时会使用哪些信息来确定其归因的合理性?(1)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2)区别信息:是指行为者只对当前的刺激对象产生反应还是对许多不同对象产生相同的反应。一致性信息:是指行为者的行为与大多数人的行为是否一致。一贯性信息:是指行为者对当前刺激对象是否一贯地产生相同的反应。5.举例说明什么是自利性归因偏差。自利性归因偏差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积极行为结果(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而把自己的消极行为结果(失败)归因于环境因素。例如,如果你在一次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你往往会认为“最近
8、我学习很用功”,“这才是我的真实水平”,而不是“这次考试内容比较容易”,“其他同学发挥失常”;如果成绩不理想,你又往往会认为“这次考试太难了”,“考试题目出的有些偏”,“有些同学作弊了”,而不是“我这部分知识掌握得确实不牢固”,“我最近学习不太上心”。6.介绍一下 Zajonc的驱力理论对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现象的解释。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活动是相当熟练的,或者是简单的机械动作,则他人在场使之动机增强,活动更加出色。相反,如果他所从事的活动是正常学习的、不熟练的,或者需要费脑筋的,他人在场使之动机增强,反而会产生干扰作用。7.人际吸引因为接近性而增强,那么如何解释接近
9、性效应呢?第一,空间上接近的人们在生活上彼此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互相帮助和照顾,也更容易产生好感。第二,空间上的接近有助于人们形成积极性偏见。第三,空间上接近的人们因频繁的接触而导致熟悉,熟悉是喜欢的重要条件。8.根据Jones and Davis( 1965)的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社会认知者在哪些情况下,倾向于对他人行为作出相应推论?(1)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当行为者的选择自由没有收到限制时,观察者就更可能进行对应推论。(2)行为的社会赞许程度一般人所不愿意干的事,而某人却偏离社会规范干了此事,人们就会很有信心地推断说该行为反映了这个人的独特
10、个性。9.简述挫折侵犯理论及伯克威茨对该理论的修正。简述: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实际上是使个体处于一种侵犯行为的唤起状态,侵犯行为最终是否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侵犯线索。10.大众媒介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以及媒体中大量的暴力节目的出现,电影电视节目中侵犯行为对观众、听众,特别是对青少年所产生的影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都表明大众传媒中的暴力镜头会导致观众的
11、侵犯行为增加,但媒体暴力既不是产生侵犯行为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应该对观察者各方面的状况,如经历、心理状态等加以具体的研究与分析。11.举例说明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例如,某人连续18次看了海角七号这一影片,如果我们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就会有三种解释:电影很有趣。他喜欢这部电影。这几天他闲着没事。三种解释都可能是正确的,问题是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凯利指出,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使用了三种基本信息,即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和一贯性信息。12.举例说明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例如,不能随地吐痰的规定,可能个人开始并不习惯,但是为了逃避罚款的压力,只好服从。天长日久,人们就形成了习惯,形成不随地吐痰的态
12、度;再进一步,不随地吐痰的态度已比服从时进了一步,由被迫转为自觉接受,只是新态度还不能和自己的态度体系完全融合;到了最后的内化阶段,个体的态度已经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在需要具体的、外在的榜样来学习,形成了比较稳固的不随地吐痰的态度,不易再改变了。13.什么是认知失调理论?举例说明如何减少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一种不愉快的内部状态,当个体觉察到两种或多种态度之间,一集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状态。例如,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持有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持有“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危害”和“自己每天都要吸烟”这两种相矛盾认知的人,可以把前者改为“有许多吸烟的人
13、身体仍很健康”。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识保持一致。上述的例子,那个吸烟的人只要将烟戒掉,就能够使态度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增加新的认知来解决认知失调的状况。在吸烟的例子中,也可能增加“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新认知来避免认知来避免认知失调。14.简述能力与人际吸引的关系。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与使他人喜欢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当时,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喜欢。但是,能力与喜欢并不永远成正比的。15.举例说明人际吸引的互补性。例如,支配型的男性和服从型的女性能相处得很好,爱唠叨的女子也许会嫁给一个少言寡语的男子而生活得很安宁。在某些人格范围内,相反的品质会使人们更加喜欢。1
14、6.简述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斯腾伯格认为,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激情、决定/忠守,它们组成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1)亲密。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即能引起温暖体验。(2)激情。也称“情欲成分”,指的是爱情中的驱力。(3)决定/忠守。包括两层意义:第一,在短期方面,指一个人作出了爱另外一个人的决定。第二,在长期方面,指那些为了维持爱情关系而作出的承诺或担保。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根据有关社会心理学原理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如何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每个人来说,自从出生以来就一直处在一个沟通的环境中,但在所有的沟通中,有的沟通其结果是良好
15、的,称其为有效沟通,有效沟通对于人生发展的成败关系密切。沟通是一切人际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前提,是形成、发展人际关系的根本途径。如果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存在着广泛而持久的沟通联系,就标志着他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如果两个人感情上对立,行为上疏远,平时缺乏沟通,则表明他们之间心理不相容,彼此间的关系紧张。人际关系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因素组成。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对人的认知开始,彼此根本不认识、毫无所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调节也是与认知分不开的。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因素,人际关系
16、在心理上总是以彼此满意或不满意、喜爱或厌恶等情感状态为特征的。假如没有情感因素参与调节,其关系是不可想象的。情感因素是指与人的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对满足需要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对阻碍需要满足的事物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行为是人际关系的沟通手段,在人际关系中,无论是认知因素还是情感因素,都是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指言语、举止、作风、表情、手势等一切表现出的外部动作,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沟通手段。通过与他人有效沟通,首先对自己能有个正确的评价。因为在交流当中,能通过别人的看法来证实自我评价的可靠性。通过交流,特别是倾听别人的意见来调整自己的行为。2.试评述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R.T
17、.LaPiere)1934年进行的有关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第一,使用少量信息形成判断;第二,所运用的信息本身是错误的,这方面的错误一方面来源于上一阶段搜集、选择信息的不足和错误,另一方面仍是由先前经验造成的。在信息整合之前,先前经验已影响其形成了某种印象;人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便将那些不符合该印象的信息去掉,将那些模糊的信息解释为对印象的支持。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运用理性推理模式。在多数时间里,社会信息是不可靠、不完整、甚至是有偏差的。即便这些信息既可靠、完整、又无偏差,社会知觉者本人也不能作到不出错误。不过,人的推理经常会发生变化,当现实反馈与推理不符合时,人们就要修改自己的判断
18、。例如你认为某人很好交际、很外向,但你在另一些场合中却发现她沉默少语,或者一位更熟悉她的人告诉你她的确有些内向,你就要改变你的判断。人们在加工社会信息时十分注重效率,他们总想快刀斩乱麻,尽快完成信息加工,这就避免不了会发生许多错误。3. 综合你所学的有关原理与知识,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一般来说,态度和行为有一致性,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我们才能据个人的行为表现来推断人的态度、心理需求。 (2)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性。究其原因:1)态度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认识和情感成分冲突时将导致不一致;2)受当时情境影响;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4)对同一
19、对象的态度冲突导致态度和行为不一致。要举例.!4. 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家庭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并阐明如何通过家庭促进个人良好个性的发展?家庭在个体最初社会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家庭的教养方式、态度和家庭氛围由于具有明显的奠基性、针对性或感染性、长期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对儿童社会化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这类型出身的孩子表现为自立、自信,能主动解决自己的困难,情绪稳定,易理解他人。作为家庭中占优势态度和情绪的家庭气氛,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气氛宁静和谐的家庭,其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会使孩子感到安全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情绪安宁、待人和善。这是儿童顺利实现其社会化的最好条件。5.阐述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特别举例说明隐含人格理论对人知觉的影响。因素:(1)认知偏见,在认知过程中,个体的某些偏见时时影响认知的准确性,使认知发生偏差。(2)情境因素,人们的社会认知受情境因素影响。影响社会认知的情境效应有两类,一类为对比效应,是指一种偏离情境的认知偏差。另一类为同化效应,是指与情境的水平相同的一种认知偏差。(3)认知者因素,认知者会受到其原来经验、价值观念、情绪的影响而发生偏差。(4)认知者对象的因素,认知者会受到认知对象的魅力和身份角色等的影响发生认知偏差。例,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