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全文阅读)-第5节-态度(共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2章-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全文阅读)-第5节-态度(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全文阅读)-第5节-态度(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2章 社会心理学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于责任扩散的缘故,即把责任分给在场的其他人,个人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责任减轻了。相反,许多研究表明,独自一人时利他的可能性增大。 情境的社会性意义 个体遇事,要对此事的性质进行解释即判断是否属于紧急情况,是否需要介入,然后才采取行动。在事件不甚清楚的条件下,个体往往参考在场他人反应来判断事件性质,这就是情境的社会性意义。 (3)时间压力 当个体时间紧迫时往往难于利他。 (4)利他的对象的特点 对利他者来说,利他对象是外部因素。具有以下特点的人容易被帮助和救援: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与
2、有吸引力的人。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1)心境 个体心情愉悦时对他人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看法,容易导致利他行为的出现。 (2)内疚 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以减轻内疚造成的心理压力;但内疚如果得到表白,心理压力减少,导致利他的减少。 (3)人格 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对他人的同情与理解和利他亦呈正相关。 3利他技能 懂得如何助人和利他是重要的,为促进利他行为的发展,要使人们掌握更多救助技能与手段。 (三)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1生物学观点 有的研究发现动物界也是利他行为,它是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的本能。至于人类是否存在先天的利他因素,并通过遗传将利他因素传给
3、后代,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2社会交换论的观点 人类道德中普遍准则是交互性规范。社会对个体行为有这样的期待:人应该帮助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交互性规范支配社会交换。同时还存在社会责任规范,社会期待人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社会交换论认为利他也是一种社会交换。利他者的付出是帮助他人,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小。第五节 态 度 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由态度出发,向内可研究其心理状态,向外则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因此,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领域和历史中,也许没有一个其他的概念比态度更接近中心位置。有的学者曾把社会心理学视为研究态度的科学。一、态度的概念第一单元态度形成态度是个体对某一
4、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89 内在性 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对象性 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没有无目标的态度。 稳定性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易随便改变。 (一)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判断与评价。 2情感成分 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或情感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 个体对态度对象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 以上三种成分的英语词首分别为C(认知)、A(情感)、B(行为倾向),因而对态度的三成分说有人称其为态度的A、B、C模式。 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
5、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往往决定行为倾向。 (二)态度与价值 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评价是中心环节。评价即确定价值,就是确定态度对象对个体的社会意义。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当个体认为它有价值时,就会持有肯定态度;认为没有价值时,就会采取否定态度;介乎二者之间采取中性态度;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 我们不应忽视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但社会心理学家更强调个体赋予它的价值。二、态度的功能 (一)工具性功能 个体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态度是社会交换的产物。 (二)自我防御功能 个体倾
6、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这种防御有利于自我形象及自我价值的确立,并能减少焦虑,转移情绪冲动。 (三)价值表现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强调个体被动保护自我形象与价值,而态度的价值表现功能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 (四)认知功能 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个体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像找到一个应付新情境的向导。三、态度的维度 (一)方向 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是否定指向。在态度测量中大多涉及这个维度。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等。(二)强度 即态度方向的程度。大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三)深度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四)向中度
7、某种态度在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五)外显度 个体在某一态度上的外显度是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四、态度的形成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一)服从 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 (二)认同 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虽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在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8、(三)内化 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过程,其中情感成分是中介因素,认同基于情感上的喜欢。而内化过程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个体态度的形成,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成为稳定性的心理倾向,不易改变。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某种信息或意见而引起变化。态度转变过程就是说服的过程。 一、态度转变模型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如下图所示:可信意图差距畏惧信念人格警告分心这一模型绘出了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一)传递者1信息的传递者 其威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 全文 阅读 态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