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基础-劳动经济(共6页).doc
《人力资源基础-劳动经济(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基础-劳动经济(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劳动经济学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1、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是通过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2、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资资料,而且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料。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4、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5、生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6、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二、效用最大化
2、7、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动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8、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9、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10、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三、劳动力市场 11、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12、通过居民户与企业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服务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13、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 14、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
3、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 15、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 16、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17、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8、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19、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20、规范研究方法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
4、1、规范研究方法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障碍,使互惠交换不能实现。主要障碍有: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22、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参率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23、由于劳参率指标准确地反映劳动参与的变动,故它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24、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ES(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25、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ES=0,表示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
5、量固定不变。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表示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4)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5)单位供给弹性,即ES1。是一条向知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线。图2中,横轴为劳动力需求量,纵轴为工资率,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当工资率为W0时,劳动力需求量为L0,在需求曲线D上为A点。工资率由W0提高到W1时,需求量由L0下降到L1,在需求曲线D上由A向左上移动到B点。工资率由W0下降到W2时,劳动力需求量由L0增加到L2,在需求曲线上由A向右下移
6、动到C点。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线。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34、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边际产量递增阶段;2)边际产量递减阶段;3)总产量绝对减少。 平均产量AP=总产量Q / 劳动要素投入L 边际产量MP=Q / L在区域,平均产量AP一直在增加,并且边际产量MP大于平均产量AP。所以,劳动投入至少要增加到a点才能使平均产是最大。在区域,投稿的变动区间为ab点,这一区域平均产量下降,边际产是递减。但投入增加仍可使总产量增加,只不过增加比率是下降的。到b点时,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
7、最大。在区域,投入量大于b点,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在绝对减少。35、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的增加量应在区域,即ab点。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36、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37、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38、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39、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规模: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2)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年龄组
8、范围内的人口比重大,劳动办供给将比较充分;反之,供给将趋向减少。在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3)人口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办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40、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41、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A马歇尔在其所著经济学原理提出的。 42、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格。 43、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力资源 基础 劳动 经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