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形成机理(共35页).doc
《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形成机理(共3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形成机理(共35页).doc(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双学位毕业论文专 业: 金融学(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 号: 学生姓名: 朱重阳 指导教师: 王学信 教授 二一一年六月专心-专注-专业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生双学位毕业论文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形成机理 以长三角及环渤海区域为例The Disparities and Mechanisms formation of Regional Rural Finance: A cas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
2、 Bohai region专业班级:测控0802学生姓名:朱重阳指导教师:王学信 教授学 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1年6月摘 要本文研究了长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区域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两区域在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农村金融的组织效率及农村金融的空间组织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征。究其原因,表现在农村金融发展政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差异化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发现,长三角地区应加强对本区域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环渤海区域应该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良性循环。关键字:区域农村金融,长三角,环渤海ABSTRACTIt studies the Regional rura
3、l finance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Bohai region. Study finds that two region shows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rural finance.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is rural fi
4、nanci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discovery, i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rural finance polic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Bohai region should speed up the reform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to achieve a sound cycle of rural economy and
5、rural finance.Key Words:Regional rural financ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Bohai region目 录引言-11、区域优势介绍-41.1长三角地区的区域范围及优势-41.2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范围及优势-52、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分析-82.1定量分析-82.1.1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差异-82.1.2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差异-102.1.3农村金融的组织空间分布差异-132.2定性分析-142.2.1农村金融的法律服务体系差异-142.2.2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差异-153、长三角与环渤海区
6、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成因分析-183.1农村金融发展政策-183.2区域产业结构-193.3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04、促进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224.1对长三角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224.1.1健全农村金融法律制度-224.1.2提高和规范国家财政对农业生产的投资-224.2对环渤海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234.2.1金融组织改革-234.2.2实施农地金融制度-244.3对两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共同建议-244.3.1深入金融信用理念宣传-244.3.2建立区域农村金融联动机制-25结论-26参考文献-27引 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
7、幅度提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积存已久的诟病,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均展现出个性化特征,使之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步入发展飞跃的快车道,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以深圳、珠海、厦门为特区而构成的的珠三角区域,借助于成为改革开放实验田的这一契机,实现这一时期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任;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上海、江浙为代表的长三角区域,民营经济为改革开放的春风所带动,又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使环渤海区域已成为继珠三角区域和长三角区域之后中
8、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个亮点,同时也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之势,城市借助其先发优势,迅速迈出了其经济增长步伐,而农村却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短板地位,使之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呈越演越烈之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农村经济的乌龟式发展,作为农村经济的血液农村金融也始终是金融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其发展遇到了瓶颈;特别是近几年来,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贫富问题日趋严重,这无疑对社会安定和谐埋下了隐患。相关研究综述鉴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
9、衡性、多层次性这一现状,客观上需要不同层次的金融制度与之相适应。但现行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总量和国家视角出发, 将我国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 而鲜有将研究视角锁定在区域这一中观层面。值得关注的是, 焦兵( 2007) 、李喜梅( 2007) 利用农村信社存贷款数据对区域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温涛、熊德平( 2008) 对我国各地区农村资金配置效率进行了比较; 黎翠梅( 2009)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中介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周世友( 2009) 分析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同时也有不少学者,从中国现
10、存的三大区域着手展开了研究,如白景涛(2009)在推进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前景;任辉(2010)在长三角经济圈形成和发展趋势探讨中,探讨了长三角这一区域的形成以及未来的走势。研究意义但到目前为止, 从三大经济圈农村金融着手进行比较研究却鲜见报端,而基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走势的影响,不同区域之间农村金融的发展的不平衡性等这一系列现实,使之我们对农村金融的关注又拉到现实的高度,关注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区域农村金融现状及形成机理,不仅对农村金融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使农村金融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服务,以缩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共
11、同发展;同时可以使不同区域之间进行相互借鉴,形成优势互补,以促进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良性循环发展。所以本文针对以往研究的薄弱之处,选取我国三大经济区域中的两个长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区域为例,并选取其农村金融作为研究的焦点,对其农村金融现状差异及其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得到合理结论,并形成对这两区域农村金融未来发展的合理化建议,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相实际的应用价值。研究内容在组织本文的结构过程中,第一部分对两区域的优势现状进行系统性描述,由于地理人文资源的优势是金融发展乃至经济腾飞的原始动力,这一优势的存在,深刻影响着农村金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所以对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优势分析,应为课
12、题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部分将对这两个区域的农村金融现状的差异进行分析:在定量研究方面,借助相关金融指标,通过比较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以及农村金融的组织空间分布情况直观得出其差异现状;在定性分析方面,比较这两区域农村金融的法律服务体系的异同以及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的异同,以期对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有一清晰认知。第三部分通过对两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政策、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以完成对其农村金融现状差异的原因分析;最后的第四部分基于以上研究的结论,对长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区域的农村金融未来发展,分别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部分:区域优势介绍1.1长三角
13、地区的区域范围及优势长三角区域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这一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万平方公里。这里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发达的城市群布局,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经济带。1.1.1雄厚的经济基础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构成的长三角经济区,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
14、济板块;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长三角区域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宽松的经济政策,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前沿,最先步入工业发展的快车道,完成了由鱼米之乡向工农协调发展的新跨越 。借助于上交所等金融组织形成的金融的先导优势及规模示范性应,长江三角区积聚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其规模越来越大,并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使之这一区域的经济增长高速一直处于于全国同期增幅3至5个百分点的状态,并已连续保持了多年。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这一区域形成了重工业与轻工业相结合的产业布局,特别在汽车、钢铁、电子、纺织等行业已形成规模聚集效应。随着外资、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等城镇
15、群发展机制的推进,使之上海的国际性城市职能日益凸显,南京和杭州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中心城市职能日益加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南通、泰州、扬州、湖州、绍兴等以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舟山等以旅游职能为主的城市特色鲜明。1.1.2发达的城市群布局 长三角区域的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该城市群具有面向海洋
16、,依托长江、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山水优美度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城市劳动力数量同样令其他城市群难以望其项背。此外,在城市水资源供给、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优势也使该城市群成为投资热点。该城市群商品经济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群之一。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通过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该城市群以全球制造业基地为特征的全球区域正在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地位由此得到极大的强化。上海国际性城市的带动,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积极融入全球城市分工体系,全球化巨型城市网络雏形已经显现。常住人口增长与移民人口增长优势不明显,GDP增长率逐渐放缓,但在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
17、设施、环境治理、港口交通等方面排名位列第一,该城市群正逐渐转向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 1.2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范围及优势广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是指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京津冀为主所构成的经济圈,同时延伸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这一区域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华北、华东的结合部;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区域借助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便捷的交通运输,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等优势,使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已日趋显现,并将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 1.2.1优越的地理环境环渤海区域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部的黄金
18、海岸;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目前,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 环渤海区域东临日本、朝鲜、韩国,北临蒙古、俄罗斯,既是中国北方内陆及三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天然结合部,又是通向亚太地区和走向世界的出海口,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有利位置,有着成为东北亚经济核心的潜在优势。随着世界经济布局的重新整合,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已转向亚太地区,而亚太地区中,东北亚地区正在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条件、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而为国际经济界所瞩目。1.2.2便利的交通优势由于环渤
19、海区域地理、政治位置的敏感性,使之在整个经济圈内,基础设施完善,科学技术发达,是中国沿海对外开放的战略区域,在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相比较而言,环渤海这一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中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信网络的枢纽地带,在分布上具有典型的纵向和横向的经济集聚优势效应。在整个交通系统配置中,环渤海区域构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大交通网络体系。更为重要的是,环渤海区域拥有五大运输通道,即以沿海港口为枢纽的海上外贸运输通道,以连接华东、华南地区为重心的南北运输通道,以沟通东北地区联系的关内外运输通道,以跨越西北、西亚和欧洲的亚欧大陆桥运输通道,以山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农村金融 发展 差异 形成 机理 3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