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复习提纲(共23页).docx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复习提纲(共2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复习提纲(共23页).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导论 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 1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的目标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P1组织的三个要素:一定数量的人、一定的目标、一定的人际关系 P32组织行为的概念:组织行为指组织条件下的人类活动 P5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动物行为主要受本能与经验支配,人的行为既受本能与经验支配,本质上更受理性支配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区别:个人行为指个人条件下人的行为,组织行为指组织条件下人的行为狭义行为与广义行为的区别:狭义上行为主要指外部活动,广义上行为既指外部活动,也包括内部心理影响人类行为的两个方面及其具体内容:个人的、内在的因素(包
2、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 环境的、外部的因素(组织环境、社会环境) P73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组织条件下人类行为规律及相应的调控方法的应用性管理科学 P6两个研究对象:人类行为规律及相应的调控方法 P6研究范围:组织内部 P7研究目的:为管理实践服务?两个具体目的:心理因素 组织环境 P7三个学科特点:交叉性(多学科相互交叉)、两重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实证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实用性(应用科学)P7-94组织行为学的三条发展线索及各自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从心理学到组织行为学 发展线索P10(1)实验心理学(德冯特,1879年)P10(2)
3、工业心理学(美斯科特、蒙斯特伯格,20世纪10-20年代)P11(3)管理心理学(美吉尔布雷斯在20世纪20年代、莱维特在1958年)P11(4)组织行为学(美莱维特,20世纪60年代)P122从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 发展线索P13(1)科学管理学派(泰罗、效率专家与科学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P13-14(2)人际关系学派(梅奥、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20世纪30年代)P14(3)理性分析学派(数学工具在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P15(4)组织文化学派(石油危机、企业文化四重奏与企业文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P163从行为主义到组织
4、行为学(1)行为主义(沃森,1913年,1929年)(2)行为科学(芝加哥大学,1949年)(3)组织行为学(莱维特,20世纪60年代)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重点) 二、心理学基础 P335人类心理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心里个性 人类心理活动的三个过程:知觉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类心理个性的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三、知觉、社会知觉与管理6知觉的概念:人的心理过程体现心理活动的共性,包括知觉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其中知觉就是指由于对象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关于对象的综合的整体的认识。P34四个特性及其含义:P35-36(1)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
5、,人在知觉过程中,并不是平均地反映对象的每一特征,而是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一对象或对象的某一方面作为知觉对象,产生清晰而鲜明的印象,而将其余对象或对象的其余方面作为对象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印象甚至完全忽略。(2)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并不是分别地反映对象的各个部分和每一属性,而是根据对象的性质和以往的经验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反映。(3)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会根据主体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将它们表示出来,揭示或赋予其意义。(4)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亦称知觉的惯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熟悉的对象时,虽然对象的某些特征会由于环境的变
6、化而有所改变,但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对它的知觉并不随之改变。影响知觉的三方面因素:(1) 知觉客体方面:对象本身的特征 、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P36(2)知觉主体方面:知识与经验 、需要与动机 、个性 、态度与感情、生理特征及状况P37 (3)知觉情境方面:压力 、干扰 、环境本身的特性、时空条件P397社会知觉的概念:指以人及其社会特征为对象的知觉 P39社会知觉的五项内容 P39-40(1)对自我的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的知觉。(2)对他人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指主体对他人需要、动机、价值观、兴趣、能力、性格、品质、修养等等的知觉。(3)对角色的知觉。角色知
7、觉指对自己、他人应扮演的社会角色,应承担的社会义务的知觉(4)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人际关系知觉指对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知觉。(5)对人的行为及其因果关系知觉。对人的知觉还包括对人的行为及其引起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的知觉。社会偏见的概念: 在社会知觉中也会发生错觉,一般称之为社会偏见P40社会偏见的五种类型:P41-42(1)首因效应。指陌生的人与我们第一次见面留给我们的印象极深,会长时间地、深重地左右日后我们对此人的认识。(2)近因效应。指我们熟悉的人近日与以往相比的不同之处往往会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3)光环效应。指某人某一方面的特点特别突出或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会影响到甚至会泛
8、化为我们对这个人的整体的认识。(4)刻板效应。指人们受社会舆论及自身社会经验的影响,会把人分成一定的类型,并产生相应的社会成见。(5)投射效应。指主体去在知觉对象时会自己的态度、感情、倾向、想法等投射到对象上去,并揣测对象会是怎样的。8知觉、社会知觉的规律与管理活动的关系P42-43四、个性与管理9个性的含义个性的两个方面10个性倾向性的三个方面:兴趣、态度、价值观的概念。P45-52兴趣的概念:指人因关心、爱好某种对象而对其积极认知和参与的心理倾向。根据兴趣的中心,可分为生活兴趣和工作兴趣态度的概念:指人对某种对象所持的评价和相应的行为的倾向。可表现为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度、职业意识与敬业精
9、神等价值观的概念:指人对对象在满足主体需要方面的有用性、有效性、重要性、意义等大小的总评价及其排列体系11个性心理特征的三个方面:气质、性格、能力。P53-68气质的概念:指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个人心理活动的动态特征气质的类型:(1)传统气质学说 阴阳说(根据阴阳的关系分为太阴、少阴、阴阳平和、少阳、太阳)五行说(根据五行的关系分为金形、木形、水形、火形、土形)狂狷说(根据行为特征分为狂、中行、狷)体液说(根据体质特征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血型说(根据血型分为A、B、O、AB)星座说(根据出生时间分为白羊座、天秤座等 )相术说(根据颅、面、手等的
10、骨骼特征进行划分 )(2)现代气质学说1种学说: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1909-1910)2种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3种关系:兴奋与抑制间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4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性格的概念: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相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性格的类型:(1)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心理倾向性分类:内向型、外向型(3)心理独立性分类:独立型、依附型(4)心理成熟性分类:幼稚型、成熟型能力的概念:指人顺利完成某项任务所必须的综合心理特征 能力的类型:(1)类型差异:指能力结构方面的差别(2)水平差异:指能力强弱方面的差别(3)成熟差异:指
11、能力发育方面的差别(4)开发差异:指能力发展、发挥方面的差别12员工个性与工作特点的匹配性、个性与管理的关系。P57-58 P62-63 P66-68(提示:第一,要建立个性的观念。教材中主要讲了个性的各种成分及其与管理工作的关系,但对个性本身讲得相对简单,因此复习中应参考课堂讲授及作业讲评的相关内容。第二,要懂得人的个性与工作特点之间的匹配关系。)第三章 工作压力与个体行为 P9713压力的概念:压力是指人在应对自己认为无法适应或无法有效处理的情况时在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异常反应。P97压力的三个来源:1负担本身的因素:过重、过轻或突变等2个人的因素:价值观、个性、能力、计划、理想
12、、目标等3情境因素:时间、反馈与暗示、比较与竞争、文化背景等 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P1061压力适度与否的影响(1)压力适度往往提高绩效(2)压力过轻或过重往往降低绩效2压力持续时间的影响(1)压力适时往往提高绩效(2)压力持续过短或过长往往降低绩效3压力类型的影响(1)管理者首先要注意工作压力(2)管理者也要注意生活压力,因为无论压力来自何方,结果都是一样的个人与组织如何面对压力:P109-112个人如何面对压力1明确目标,学会放弃2明确工作职责与压力3学会授权与合作4克服完美幻想5学会放松6学会调整组织如何面对压力1工作设计的合理化2人员的培训3更多的交流与鼓励4休假制度第四章 激励与个
13、体行为(重点)六、激励理论与实践14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美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P122需要的概念:指人对改变自身当前存在与发展条件的主观渴望与内在冲动。需要实质上是人因某种心理或生理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初始动因。需要的作用:需要的五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人的需要非常复杂,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次序大体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1)生存的需要。指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最基本的生理性需要,包括人对食物、水、空气、住房、性等方面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指人对身体、经济等方面安全可靠、不受威胁的需要,包括对自己及家人的人身安全、生活稳定、职业保障、免除疾病、避开危
14、险、老有所养等等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亦称爱与被爱的需要,指人对友谊、爱情、隶属关系等的需要,属于人的社会性需要。 (4)尊重的需要。指人对理解、尊重、赏识、荣誉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的方面和外部的方面:内部的方面包括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胜任工作、自信、自尊等等;外部的方面包括一定的地位、威望、合理的评价、他人的信赖与尊重等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人对自我完善、提升自身价值、不受外界干扰地充分发挥自我潜能、“成为其所想成为的人”的需要。需要的五个层次不是无序的,而是存在着复杂的、动态的等级式关系: (1)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的递升关系。低级需要是满足需要的基础,一旦较低级的需要得
15、到满足,就会递升到高一级需要,因而人的需要会呈现为金字塔形或梯形的结构。 (2)优势需要对非优势需要的抑制关系。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动态的,当前最迫切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而其他需要称为非优势需要,优势需要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因,并抑制非优势需要的作用。 (3)需要层次高低与满足程度高低的反比关系。较低层次的需要通常是具体的、物质的需要,容易得到充分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通常是抽象的、精神的需要,不容易得到充分的满足。至于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需要层次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P12715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Herzberg)P122激励因素与保
16、健因素在内容与作用上的区别P130双因素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P13116期望理论的提出者:美维克多弗洛姆(V.H.Vroom)P132期望理论的公式:工作动机=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目标价值。亦称效价,不是指目标的客观价值,而是指主体对目标重要性的主观评价,或说目标对主体的意义期望概率。亦称期望值,不是指目标的实现的客观可能性,而是指主体对目标实现可能性的主观估计,或说主体对自身能力与目标之间差距的比较因认为除激励物本身外,被激励者对激励物的认知(即期望),包括对激励物的价值、得到激励物的可能性的认知等,也会决定激励力量的大小而得名期望理论对管
17、理者的启示P13517公平理论的提出者: 美斯达西亚当斯(J.S.Adams)公平的概念与作用公平理论的公式及其含义亚当斯认为,人有将自己的所得与付出进行社会比较的天性,包括自己与他人比较、现在与过去比较等,如果比较之后认为大体相当,即产生公平感,可导致积极性,若比较之后认为不够相当,即产生不公平感,则伤害积极性。公平理论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公式: 报酬 报酬(本人或现在) =(他人或过去) 贡献 贡献公平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P13918目标理论的提出者: 美埃德温洛克(E.A.Locke)P140保证目标体系有效性的三项要求目标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19挫折理论的提出者: 美杜拉德(J.Dollar
18、d)、米勒(N.miller)P142挫折的概念: 指人的动机因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干扰,不能完全或完全不能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从而无法实现预定目标时的情绪状态与内心体验。影响挫折感强弱的因素P142挫折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P145(提示:要切实弄懂上述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懂得每一激励理论的精神实质及其对管理者的启示。)第五章 群体与群体凝聚力 (重点)七、群体与群体凝聚力20群体的概念与要素。概念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群体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人 (2)有行为上的互动关系(3)有心理上的归属感21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组织 行为学 人力资源 复习 提纲 2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