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9课说“木叶”第 1 课 时(时间:30分钟分值:30分)一、基础夯实(11分)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诵橘颂潇洒箫箫落木B.绵密缠绵酒盅沽惑人心C.噪音浮燥石碇万应锭D.翩翩褊狭灼热灼灼其华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的形象。(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A.启示钟爱奥秘B.启发钟爱奥妙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奥妙3.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
2、文字。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个字)(5分)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在隐与侠以外,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渊明的特色是在处处都最近人情,胸襟尽管高超而却不唱高调。他仍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答:二、巩固提升(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材料一: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
3、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
4、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闩、棍子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古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
5、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
6、“木”“落”“叶”在古代汉话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而不用“树叶”,“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材料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
7、,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8、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
9、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
10、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摘编自林庚说“木叶”)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
11、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B.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C.材料二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D.材料二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饰语,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体现了作者议论的严谨。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并不相同。B.虽然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却能把语言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组合起来,成就丰富
12、多彩的诗歌世界。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金的差别。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木叶”时观点不同,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可从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6.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B.“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C.“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无名氏庭中有
13、奇树)7.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答:8.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答:第 2 课 时(时间:30分钟分值:30分)一、基础夯实(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意象,涉及形与神的问题。(甲)形即物的形状,是具体的;神即表现具体物象所呈现的精神实质。如果拘于形迹而无神,则不是艺术品。(乙)形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志相融而成,有一个对客观外界、印象进行筛选与提炼并渗入作者主观情志的过程。一旦形成之后,不同于原先的物体。就好比照相不等于国画,所以有情景交融等说。(丙)诗词要讲意象与意境,意象略高于形象,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说“木叶” 木叶 同步 练习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