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教案--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水循环教案--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循环教案--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课标要求可以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1、 学会观察水循环示意图2、 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 结合地理现象,能归纳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设计意图:关于水循环的学习,可以先通过文字以及图片资料来学习水循环的基本概念,通过水循环动画展示,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结合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思想:水资源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水循环也在有形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通过
2、学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也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同时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和措施,达到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水循环选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水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第一章已经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明确太阳能是水运动的主要动力,第二章学习地表形态,说明水对地表形态具有塑造的作用,第三章学习地球上的大气,在大气运动过程中促进水汽的输送,前三章内容为水循环的过程与地理意义的学习做铺垫,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期海水性质、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教材设计循序
3、渐进,逻辑性强,学生的接受度高。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知识的掌握上,水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接触,心理上有亲切感,缺乏现象与地理规律的联系,学生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有一定的常识,不能从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解,且这部分内容属于全球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小组探究法教学目标:1、 区域认知:能够结合给定区域(区域图)的相关信息,分析当地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辨析不同区域的水循环类型。2、 综合思维:通过对
4、水循环时空变化过程的学习,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培养地理综合思维。3、 地理实践力: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4、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教学重难点:1、 本节课的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2、 本节课的难点是水循环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导入上课,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到了水的不同形态和不同的水体类型,不同形态的水和不同类型的水是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的。诗人李白写过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从地理的角度
5、来考虑这句诗,它是否合理呢?它又涉及到了哪些地理知识呢?黄河之水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通过水循环的学习,大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过渡那么是什么能量在驱动着它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呢?对,很好,是太阳能和地球的重力。它又是如何循环运动的呢?接下来,咱们来看一看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合作探究1:水循环的过程 大家观看动画,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 水循环主要有哪些环节?2、 水循环类型划分的依据?可分哪几种类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循环 教案 湘教版 2019 高中地理 必修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