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温故小专题4:诗歌鉴赏(分类试题)练习.docx
《考前温故小专题4:诗歌鉴赏(分类试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温故小专题4:诗歌鉴赏(分类试题)练习.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考前温故小专题4:诗歌鉴赏(分类试题)练习(一)诗歌鉴赏,鉴赏什么?1、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四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具体而言,侧重于考查考生是否读懂诗歌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表现了什么,是怎么表现的。2、考查这首诗歌在该诗人所有作品中乃至整个诗歌史上所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二)如何读懂诗歌?1、无论是诗歌还是其它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本身的内容来表现主旨。具体到诗歌而言,即通过写人、事、景、物、典、古,表现某种情感。2、注释都有用,注释都要用。3、根据选项理解诗歌。(三)分析题干:一定要分析题干问的到底是什么(四)规范答题:本题共6分,一般答案有三条,但是你不能保
2、证你的答案全吻合,所以一定要答够四条,每条答两行。要分点作答;每条要先概括,后分析。望 蓟 门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客:诗人自称。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投笔吏:东汉
3、班超早先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后常被用来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缨:绳。【赏析】“燕台一望客心惊”,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军容之整肃,令人震惊。往远处望,“万里寒光生积雪”,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又是多少天的积雪,更是连绵千万里的雪;雪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心神震慑,托出“惊”字。再向高处望,“三边曙色动危旌”,只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
4、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写汉将进攻的态势。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蓟城带山襟海,天生是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防守的形势是那么稳如磐石。一攻一守,紧张的形势与防守的严密让人震撼。尾联“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意思是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
5、学终军自愿请缨。连用了两个典故。诗句中“少小虽非投笔吏”中用的第一个典故是班超“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诗人虽则和班超身份以及人生经历不同,但是跟班超一样不甘平庸,想有所作为。诗句中“论功还欲请长缨”中用的第二个典故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愿意像终军一样为国效力,建立功勋。祖咏用了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向汉武帝请缨,诗人借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很明白,更有抗击敌人为国尽忠的豪气顿生之感。【参考译文】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
6、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考题一:情感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望蓟门而“心惊”,以一个“惊”字引领全诗。“惊”可见诗人心中的震撼,那汉将营中的喧天笳鼓,异常热烈的气氛让诗人不由激情满怀。B.颔联应作“万里积雪生寒光,三边曙色危旌动”理解,写景静中见动、远近交互,积雪、危旌暗含雪白旗红的映衬,突出了昂扬雄壮的气氛特点。C.蓟门有海山相拥,进可攻,退可守,足见军事重镇的地位。对此,诗人心中有“惊”,也有“不惊”,“惊
7、”与 “不惊”都从蓟门的地理形势中来。D.诗的尾联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都用到了班超投笔、终军请缨的典故,不同的是王勃以前人自况,本诗以古人自勉。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考题二:原因分析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笳鼓喧喧”渲染出一种欢快的气氛,同时这又是集结军队奔赴沙场的序曲。B. 本诗前三联均是远望之景,意象雄浑阔大,表现诗人豪迈开阔的胸襟。C. 颈联看似写景,实则写事,既体现了“战”,又写出了“守”,内涵丰富。D. 尾联运用班超、终军两人的典故,抒发作者渴望投笔从戎、立功
8、疆场的豪情。4. 客心因何而惊?请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考题三:诗歌风格考查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惊”字,写出诗人离开燕地、初到边塞的特有感受,领起下面对边关景象的描写。B二句描写军营吹笳击鼓、喧声震天的景象,渲染肃穆氛围,从侧面表现诗人内心的震撼。C颔联以静衬动,用积雪所映出的寒光衬托在曙色中高扬的军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D颈联先以沙场烽火连天极写边塞军情紧急,再以山海环伺蓟城来突出军营环境之险恶。E.诗歌紧扣“望”字来经营全篇,前三联描写望之景,最后一联抒发望之感;结构严整。6这首诗与大唐豪迈恢弘气度颇为契合,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7.批点唐诗正声言:“全
9、诗充满壮健之气。”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考题四:诗眼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指燕地。“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客”指远道而来的诗人自己。B“萧鼓”一句与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在讽刺将士在营帐中寻欢作乐。C“海畔”一句突出了蓟门关独有的地理优势,一个“拥”字形象地写出了蓟门关被大海、高山环绕的情状,极富感染力。D全诗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着力勾画边关的山川景象;紧扣一个“惊”字,抒望中所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考题五:写景方法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前 温故 专题 诗歌 鉴赏 分类 试题 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