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





《(11)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分析1教学目标1. 学习介绍科学发现过程和成果、展现科学研究艰辛与乐趣的知识性读物,感受不同领域学者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2. 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时抓住关键概念、术语和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3. 尝试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际经验思考问题,借鉴课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4. 把握知识性读物的特点,学习文章说明事物、阐释事理和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这类文章严谨、准确的语言风格;写作说明事理的文章。编写意图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
2、流”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将众多文类归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其中有些适合在综合性的语文活动中自主学习,有些则更适合师生进行课堂学习。教材选择“知识性读物”这类文本,聚焦于介绍性较强的科普文章和比较浅显的学术论文,交由师生通过文本学习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所选的四篇文章既能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自主探索过程中的思维和情志,也有利于他们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3、和适宜的表述方式。选文难度有浅有深,内容兼综古今、中外、文理,有利于构成比较宽广的学习场域,形成比较复杂的文本间性,方便展开任务式、情境化的学习。作为该任务群必修阶段的第二个单元,本单元以“探索与创新”为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动机、过程与方法,在获得科学认识的同时,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思考的价值,激发科学探索意识、创造激情和理性精神。在书面表达方面安排了“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的写作任务。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文章,或叙述科学研究的艰辛过程,展现创新意识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或叙述自己的教育历程以及走上科研道路的经过,都表现了科学家探求真知的执着
4、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他们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无穷乐趣。学习这两篇文章,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中的科学事实与科学道理,透过平实而严谨的文字感受作者的科学精神。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激发为人类幸福探索自然、探求新知的使命感。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论文,有比较浓厚的学术色彩。文章条分缕析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表现出这些特征的原因,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大价值,语言平实,表达准确,逻辑清晰。学习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中国建筑的特征;然后以此为基础理解作者对这些特征背后带有普
5、遍性的规则的论述,深化对中国建筑的认识,从而自觉地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说“木叶”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论文。文章分析细密,举证丰富,充满了浓厚的诗意,是一篇优美的文学论文。作者先从古典诗歌中很少用“树叶”而是多用“木叶”说起,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然后大量例举古代诗歌中的语言现象,分析“木叶”“树”“叶”“落木”等各种意象的特点,论述了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学习时,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独特的学术风格。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鉴赏文中的大量诗歌名句,学习作者运用的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力。本单元的写作活动是“清晰
6、地说明事理”,安排了两个任务:一是说明自然、社会现象中的规律或道理,二是说明常识背后存在的某些事理。这两个任务一个指向“探究所得”,一个指向“生活所悟”,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教材对文章写法的指导比较明确,比较值得注意的有三点:第一,写作是把握事理这一综合活动的一部分,不能仅仅考虑在技术层面上提高写作水平;第二,要读写结合,学习课文中的说明事理的部分,将解说与阐释结合起来,而不能以“说步骤”“说过程”等替代对事理的说明;第三,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注意说明事理的文章首先要“合理”。这三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多加关注。教学指导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介绍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发现,属于知识性读物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用性阅读和交流”这一任务群中对“知识性读物”提出了要求:“自主选择一部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教材的“单元导语”中也指出:“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由此可见,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主要有四部分:一是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科学精神”,感受科学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了解“发现”和“创造”背后的科学思维方式,激发对科学
8、研究的兴趣与热情;二是学习四篇知识性读物,把握此类文章的行文思路、阐释说明方法、语言特点等;三是学以致用,尝试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四是专项写作任务“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也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人文主题的探讨,应该贯穿于本单元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要单设课时来教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这就表明,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本单元中主要体现为科学精神的感受与培养,应该与具体的言语实践活
9、动密切结合,在润物无声中实现,而不应该凌空蹈虚,大唱高调。所谓“科学精神”,在本单元中既体现为科学家研究问题、探索世界时表现出的好奇心、想象力与责任感;也体现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实证的科学方法。具体而言,教学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可以联系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时代背景,创设情境,将文中描述的科研条件与现今加以比较,让学生感受当时科研条件的落后,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教学加来道雄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一系列的数字或与数字相关的短语,比如高中阶段(1618岁)、230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22英里长的铜线、整整一个圣诞假日(15天左右)、
10、50码长的线路、300磅重、6千瓦等。在琢磨这些与数字相关的短语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科学探求的不易,也能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而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与林庚说“木叶”两篇文章中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阐释说明的严谨准确或逻辑推理的缜密有序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学生细绎文本,体会文章的严谨缜密。这样,“科学精神”才会真正地内化到学生的心中。总而言之,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应该始终与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融合在一起。四篇知识性读物的教学,应创设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情境,以大任务为驱动,整合阅读与表达,将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贯穿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之中。例
11、如,可以结合教材单元学习任务四的第1项或者第2项要求,指导学生撰写科普文章,并组织一次班级的科普交流会;也可以以课程标准要求自主选择的一部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为对象,要求学生撰写演讲稿,并向班级同学介绍这部作品。这些就是大的任务驱动。要完成大的任务,即在班级同学面前清晰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就必须事先写好交流稿或演讲稿,这就是本单元的写作任务;而要圆满地完成这个写作任务,学生必须通过阅读从他人的经验汲取营养,发掘资源,这就是本单元的阅读任务,即学好本单元所选的四篇知识性读物。当然,阅读任务未必一定在教室里完成,教师也可以创设真实、活泼的情境,在实践中完成。比如教学梁思
12、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可以带领学生走访古建筑,或者查阅与建筑相关的图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将文本阅读所得与走访所见、跨媒介阅读所得结合起来,对照思考。这样教学的话,阅读与写作就统整在整个大任务之下了。大的任务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任务,而小的任务之间也以内在的逻辑相互关联,可以说整个单元学习就成了一个有序的任务链。同时,在这种大任务驱动型的教学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被动地坐在教室里接受知识,而需要结成小组、主动规划、制定方案、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形成成果。以上述的设计为例,要完成演讲活动或者科普交流会,除了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完成本单元的阅读任务,学生还必须自己结成小组,确定主讲
13、者、稿件撰写者、稿件修改者、资料搜集者等多种角色,协同合作,共同努力。当然,以任务群为导向设计的单元教学,虽然强调整合与实践,但是并不排斥传统的精读教学。只是此时的“精读”要避免就单篇而讲单篇,要避免无目的无重点的全方位式的讲解,而应引导学生联系“多篇”而精读,联系“任务”而细读。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加来道雄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就可以联系起来研读,这也是教材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课之下的重要原因。比如,屠呦呦和加来道雄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有哪些共同环节,给他们有重要启示的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再比如,屠呦呦和加来道雄两位科学家在科学“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有什么共
14、同点和不同点?同样的,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与林庚的说“木叶”两篇文章也可以放在一起教学,这两篇文章在阐述事理、思考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各有特点,教学时也可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学完四篇文章之后,教师也可以将四篇文章综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体会各类研究专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建筑学家、文学史家在探索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异同。这就是所谓的联系“多篇”而精读。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联系“任务”而细读,而不要漫无目的地讲解。以上述大任务为例,要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这一类文章的写法,这就是一个小任务。比如,通过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的阅读,学习围绕核心概念展开阐述、论证的写法;通过对青蒿素:人类征服疾
15、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阅读,了解怎样平易、生动地向公众介绍科学探索的历程及其中的重要节点:这二者恰恰是进行科普写作或科普宣传时的关键点。这样就可以由内核到周边、由内容到形式地将本单元的课文串成一体,纳入科普文章写作或科普交流会的大任务设计中。总而言之,以任务群为导向的单元学习,要处理好单元的整体性与篇章的独特性之间、实践活动与篇章精读之间、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平衡关系,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二)单元分析2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记述科学探究的历程,或阐说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阅读这些文章,能让我们感受科学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还能让我们了解“发现”与“创造
16、”背后的思维方式。例如,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梁思成从整体的视角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进行归纳总结。细读本单元课文,想想其中包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给你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本任务落实人文主题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会不同领域学者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与热情。落实的手段还是要从语文入手,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比如在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中“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的使用,鼓励学生朗读文章,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
17、那么,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有所发现时的激动心情自然而然地就传达出来了。又如,阅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妙趣横生的“异想天开”,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另外,本任务还要求学生思考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就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了灵感。她发现青蒿的提取物显示了一定的抗疟疗效,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也与文献记录相悖;于是她认真比对文献记载与实验操作之间的差异,发现现代实验提取方式与古代的提取方式不同,正是这“不同”的发现,使得研究出现了转机,最终取得突破。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科学研究中的求异法。而梁思成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18、以“文法”和“词汇”来阐说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以“可译性”来阐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法。求异法和类比法都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值得认真学习体会。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维方法的概念记忆并不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体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探究案例,分析其中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经验,获得启发。二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
19、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这两篇文章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阅读时可作比较。本任务是围绕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来设计的,主要围绕本单元两篇学术性较强的文章展开。找出主要概念、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是阅读此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惯例法式”(“文法”)、“构件和因素”(“词汇”)、“可译性”等。说“木叶”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木叶”“树叶”“落木”“木”“暗示性”“颜色性”等。前一篇文章先在一个层面上分列陈说,然后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理论思维探究深刻而带
20、有全局性的问题;后一篇文章则层层推进,不断总结,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概念”在这两篇文章中,既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又是组织文章的关键“构件”。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思考方法。中国建筑的特征主要是阐释,围绕核心话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来组织必要的材料;而说“木叶”主要是提出和探究问题,用适切和稳妥的理论去说明有着众多例证的文学现象。另外,这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也各有特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语言简明而又准确,但又不乏可读性,比如作者用“文法”“词汇”等读者耳熟能详的语言学概念来阐释建筑之中的概念、原理,显得更为亲切,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而说“木叶”注重考证,显得细致严谨,但是却没有
21、给读者繁复枯燥的感受,主要是因为文章中所使用的考证素材多是文质兼美、且为后代熟知的名句。作者在文中对这些名句的解读新颖别致,不仅给熟知这些诗句的读者以美感,也给读者以一种打破期待的新鲜感,因此整篇文章读来让人觉得饶有趣味。三学习知识性读物,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问题。例如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柳”“梅”“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也可自选形象,搜集资料,分析它们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1
22、.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2.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3.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4.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5.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本任务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利用课内所学到的知识探究一些具体问题。这项任务重在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以说“木叶”中的“暗示性”为例,作者在文中探究了“木”的暗示性,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探究其他语象(image,即由与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必修下册 11 第三 单元 教学 设计 高中语文 统编 必修 下册 课文 详解 教案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