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企业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doc
《基于AHP的企业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AHP的企业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 AH P 的企业内部 * 控制模糊综合评价韩传模 汪士果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300222) 摘要 在利用三维结构解析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基础上 , 建立基于风险导向 、 示意结构的递阶层次指标体 系 , 引 进 AHP 系统工程方法 , 通过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 求解具体控制措施 到风险因素 、 次级控制目 标直至战略 目 标的排序向量 , 整合单项控制措 施模糊评价结论 , 能够得出 企业针 对主要业 务流程 和关键 控制措 施 、 主要风 险 因素 、 整体或单项控制目标的内 部控制有效性 、 健全性和遵 循度评 分 , 基本规范开展 内控有效性评价提供灵活适用的技术工具 。 关
2、键词 内部控制 层次分析法 递阶层次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 从而为 企业和 注册会 计师执行 内部控 制 一 、 引言 作为治理会计舞弊的重要措施 , 各国纷 纷出台政策对内部控制这一企业内生性管理活动提出外部强制 性要求 , 以管理控制舞弊问题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因之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实务的焦点 : 一方面 , 自我 评估是内控学习型自适应开放系统自身的构成要件之一 , ! 监控 、 ! 监督检查 或 ! 内部监督 为诸如 COSO 内控框架及风险管理框架、英国 Turnbu ll 报告和法国金融监管局内控框架以及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 范、国资委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国内外著名内控框架规定的基本控制要
3、素之一 ; 其次 , 对于外部强制性装 置的有效性评估 , 对于防范串通舞弊尤为重要。同萨班斯法案 , 我国 2009 年即将执行的对上市公司内部 控制评估要求较英法等国家更为严格 , 不但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自评报告 , 而且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 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 。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内嵌于企业复杂组织机构和繁杂的日常业务流程 , 受瞬息万变的外部风险因素影响 以及内部经济资源约束 , 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复杂系统。我们在与实务工作 者座谈中发现 , 实务工作者往往受困于系统复杂性 , 难于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 , 影 响企业对内外部风险迅速反
4、应 , 进而影响企业运营效率并诱发舞弊。从现有的披露实务看 , 当前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信息含量普遍较低 , 总体披露质量不尽如人意 ( 杨雄胜、李翔、邱冠华 , 2007) ; 内部 控制信息披露的强制规定未得到有效执行 , 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缺少统一 的标准等 (杨有红、汪薇 , 2006) ; 我们认为当前的状况和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不足 , 理论和技术工具支 持不足也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内部控制基本准则 2009 年付诸实施 , 如何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成为理 论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 本文系国家自科基金项目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上市公司会计 舞
5、弊识别问题研究 (项目批准号 70872082 )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相对于财务报告审计等事后监管 , 本文认为对内部控制的强制性要求属于舞弊治理的管理控制。 55 二 、 企业内部控制评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 研究现状 虽然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公共政策的一个问题 , 但是 , 对内控的认识却是非常混乱 ; 关于 内部控制的研 究规模太小 , 且研究的问题与公共政策所关心的问题无关 ( M aijoor, 2000)。国内外早期文献对内控评估 的研究多是从外部审计角度展开 , 主要有三个方面 : 一是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 , 如何评估固有风险和控 制风险 , 即评估方法 问题 ; 二是审
6、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职业判断是否具有一致性。鉴于内部控制评估的复 杂性 , 主要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 进而 , 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否具有一致性 ? 能否用数学模型模 拟 ? 实质上是从内控评估的意识特征出发研究评估本身的科学性、可靠性问题 ; 三是有关内部控制过程的 模拟。国内的早期文献主要是第一方面的研究。 独立审计的内控评价以传统的审计人员检查单据、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为导向 , 主要应用问卷法、流 程图法、文字叙述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 ; 评估对象主要是诸如财务报告、资产与记录接触、使用与传 递、授权授信、岗位分离、数据处理与信息传递等与财务报告真实性相关的 ! 硬 控制 的评估。
7、控制自我评估 ( CA S) 的概念由 G ulf Canada 公司 1987 年首次提出 ,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 CO SO 报告出台后发展迅速。林朝华、唐予华 ( 2004), 杨淑娥、戴耀华、樊明武 ( 2006), 王栋 ( 2008) 等 均对该方法的理论演进与应用框架、实务方法等做了评介。在此方法下 , 内部控制评价由注册会计师转向 内部审计引导下的管理部门和员工共同研讨 , 更侧重于对公司治理、高层经营理念和风格、职业道德、诚 实品质、胜任能力、风险评估等 ! 软控制 进行评估。实践中已经发展了 多至 20 余种的 CA S 方法 , 从其 基本形式来看 , 主要有引导会
8、议法、问卷调查法和管理结果分析法三种类型 ( 林朝华、唐予华 , 2004) 。 CA S 也提倡结构性方法 , 但相关文献较少。 由上可见 , 无论是传统审计基础内控评估还是内控自我评估 , 就评估方法而言 , 适用 于单个控制程 序、单项风险因素或单个报表项目的控制方法研究较多 , 对内部控制整体综合评价的研究较少 ; 定性方法 研究较多 , (二 ) 定量方法和定性定量结合方法的研究较少 , 层次分析法与内部控制综合评价 评估方法的系统性、科学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层次分析法 ( A nalytica lH ierarchy P rocess, 简称 AH P) 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
9、授 A. L. Saaty 于 20 世纪 70 年代针对解决大型的复杂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能综合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 基本原理和步骤是 : 首先将多目标、多因素、多准则的无结构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或因素 , 按照各 因素的属性和隶属关系对因素分组 , 按照因素间支配关系从最高层向 最低层逐层起着支配作用建立递阶层次 结构 ; 针对上一层的某一个准则或要求 , 把下一层与之相关的各个不能精确度量的因素 , 通过两两比较 , 按 相对重要性等级赋值 , 每一层次都要通过两两比较导出元素的相对权重 ; 最后又通过层次间的递阶关系得到 方案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利用 AH
10、 P 权重向量的排序结果 , 可以建立由最低措施层向上至准则层 及最高目标层的层层映射 , 从而综合底层内部控制措施单项评价 , 实现总体综合评价。 AH P 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将无结构复杂系统结构化 , 层次内 两两比较和层次间权重解决了多 因素、主观判断的不可公度问题 , 实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 通过一致性检验一定程度上解决主观判断的可 靠性问题 , 提高主观决策过程的科学性 , 是分析多目标、多因素、多准则复杂大系统的有力工具。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符合上述复杂问题特征 , 可以应用 AHP 解决其综合评价的难题。在 AH P 中 , 递阶层次思想占据核心地位 , 通过对评价对象
11、的系统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递阶层次结构对于能否成功解决 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有少量传统审计研究应用 AH P 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 如 H elliar ( 1996) 提出 两个层级 (财务报告层级和 账户 及交易 层级 )、 42 个 项目、 9 级 量度的 清单以 评价 固有风 险 ; Stringer & C arey ( 1995) 提出一个 19 个环境要素和 15 个控制活动要素的清单 , 按 7 级量度研究随着环境的变化 , 各控制要素相对重要性变化的问题 ; 也有少量与本文主题相同的应用 AHP 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 文献 : E I Paso ( 2002) 以
12、CO SO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为基础 , 提出了 93 个 5 级量度的内部控制评估项目体 56 系 , 其中控制环境 43 个项目 , 风险评估 12 个项目 , 控制活动 10 个项目 , 信息与沟通 14 个项目 , 监视 14 个项目。骆良彬、王河流 ( 2008) 同样依据控制五要素建立指标体系 , 其中控制环境 16 个项目 , 风险评 估 6 个项目 , 控制活动 5 个项目 , 信息与沟通 6 个项目 , 监视 6 个项目 ; 华娟 ( 2008) 参照 ERM 框架将 内控要素扩展至八要素建立指标体系。上述研究均简单按照控制要素类别建立指标体系。 内部控制措施融于企业业务系统之
13、中 , 必须在业务系统中评价内部控制措施 ( Y u& N ete, 1973) 。简 单根据控制要素分类建立指标体系显然不利于操作 , 庭 , 没有充分发挥 AH P 模拟人脑思维的优势。再者 , 与评估实务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也大相径 简单按要素分类的评价指标未与控制目标和风险相 结合 , 难以得出企业内控系统对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合理保证程度的结论 , 无法揭示重要风险因素和需要 评价的重点业务单元、重要业务领域或流程环节 , 不能满足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评估和披露的要 求。 F rederick ( 1991) 曾更一般性地研究不同内部控制知识组织结构在人脑中反映的意识特点
14、, # 结果表 明 , 示意结构较分类结构 更加有效。 为有效开展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 , 提高其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 , 本文在解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 基础上 , 引入层次分析法 , 建立基于风险导向和示意结构的内部控制递阶层次模型 , 为整合单项控制措施的 模糊评价结论提供理论框架 , 三 、 递阶层次模型构建 直接为企业自评和注册 会计师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供方便快捷的新工具。 (一 )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解析 础 , 控制递阶层次模型的构建以对系统的深 刻分析为基 是能否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 内控系统本质上是组织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 丁友 刚、胡兴国 , 2007) 。虽然 CO
15、SO 委员会明确表示 , 其风 险管理框架包括内部控制框架 , 但八要素和 五要素似乎 并无实质差异。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仍旧 采用内部环 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 息沟通、内部监督的 五要 素框架 , 认为内控风险评估要素能够涵盖风 险管理目标 设定、事项 识别、风险评 估、风 险反应 四要素 的内 容。 因此 , 可以借鉴 COSO 企业风险管理三维分析框架解析企 业内部控制体系 ( 图 1)。 图 1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目标维 :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要合理保证四大目标的实现 : 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 实完整 ,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 包括资产安全 ) , 实现企业发展
16、战略。这四大目标并不是平行并列的 , 战 略目标达成以前三个目标实 现为基础。 控制要素维 : 控制要素即企业控制流程包含的内容。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 部监督五大要素之间也非并行关系 , 将在后文详述。 组织维 : 内部控制要贯穿企业内部的各个组织层次 , 包括 : 公司整体层、分支机构层、业务单位层和 附属公司层。 三个维度的基本关系表现为 : 各组织层级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 , 通过环境控制、信息沟通、内部监督 及其他各项控制活动为控制目标实现提供保证。 依据要素在风险控制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 五大要素可进一步归纳为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两类 , 关 系表现为控制主体根
17、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以控制风险。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 # 存知识 , 知识在人脑中的储存结构有两种方式 : 示意结构则按交易流程储存知识。 分类结构和示意结构。内控知识在人 脑中的储存也 不例外。分类结构就 是按照控制 目标储 57 险应对三个环节 ; 内部环境、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内部监督则均归属于控制措施。前者非常容易理解 , 后者的基本逻辑如下 : 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 控制措施是指为防范风险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 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这些控制措施 并非独立存在 , 而是紧
18、密嵌扣于企业的组织机构设计 和业务流程设计之中 , 贯穿于企业各级组织机构为主体 实施的各种战略战术决策和繁杂的日常运营业务流程 , 控制企业面临的瞬息万变的内外部风险。从内部环 境、信息沟通、内部监督三要素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 , 三者与不同控制活动要素一样 , 贯彻着不相容职务分 离等基本控制原则。不同之处在于 : 三要素侧重于企 业整体层面的战略风险控制 , 即所谓公司层控制 ; 控 制活动侧重于各附属单位、分支机构和业务单位的各 项具体业务风险控制 , 即所谓业务层控制。业务控制 受制于内部环境控制 , 并通过信息沟 通和自我监督 , 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的学习型系统。 进一步将控
19、制活动按企业基本业务循环分类 , 并 与其附着的组织机构相结合 , 可重构内部控制的三维 图 2 内部控制的三维体 系 (二 ) 递阶层次模型 基于上述逻辑 , 建立以下以业务流程为基础的示意结构指标体系 ( 图 3): 图 3 递阶层次模型结构指 标体系 目标层 : 包括总目标和次级目标。各项控制措施对战略目标实现的保障程度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整体 有效性的标志。 准则层 : 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企业内外部风险因素。不同风险因素对各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 措施层 : 措施层控制各风险因素对目标实现的不利影响 , 最终保障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不同风险因素 对不同业务类型的影响程度不同 , 反过来
20、, 针对不同风险因素 , 不同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不同 , 进而 对上 层目标保障程度也不相同。控制措施有效性进一步取决于其健全性和是否被有效遵守。 58 体系 ( 图 2) : 四 、 构造判断矩阵与相对权重计算 构造判断矩阵和相对权重计算是由定性过渡到定量的核心 , 决定综合评估的科学性。 评估者可以运用专家评议、引导会议等常规定性方法对各层级构成要素相对于上层特定准则或目标的 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 对比较结果应用 1- 9 级相对标度构建判断矩阵 , 以导出各要素对所属准则层特定 要素乃至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就以上递阶结构而言 , 评估者并不能够简单识辨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的各控制目
21、标、内外部风险因素、关键控制点和关键控制措施的 重要性次序 , 但两两比较则相对简单。通 过因素间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 利用矩阵原理求解排序向量 , 可以得出企业重点控制目标、重点风险因 素以及关键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环节。 有关基本知识不再详述 , 简要列示主要判断矩阵及解向量含义如下 : (一 ) 判断矩阵 1. 判断矩阵 A - B 相对于总目标而言 , 各次级目标重要性两两比较 , 得到判断矩阵 A - B = ( bij ) 3 3。 2. 判断矩阵 B1 - C、 B2 - C、 B3 - C 分别相对于效率效果、报告真实性、合规性 三个次级目标 , 不同风险因素对特定目标实现不利
22、影响程 度两两比较 , 分别得判断矩阵 B1 - C= ( cij ) 5 5、 B2 - C = ( cij ) 5 5、 B3 - C= ( cij ) 5 5。 3. 判断矩阵 C1 - D、 C2 - D、 C3 - D、 C4 - D、 C5 - D 分别针对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 , 各控制措施的重要性比较 , 或各风 险要素对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影响程度比较。分别得矩阵 C1 - D = ( dij ) 7 7、 C2 - D = ( dij ) 7 7、 C3 - D = ( dij ) 7 7、 C4 - D = ( dij ) 7 7、 C5 -
23、D = ( dij ) 7 7, 以上矩阵要素赋值通常应用 1- 9 级相对标度 , 具 体取值可由专家评议、引导会议等方法具体确定。 (二 ) 相对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1. 相对权重计算 根据 9 级相对标度方法和一般思维逻辑 , 判断矩阵具有互反性和一致性特征。根据矩阵原理 , 排序权 重向量的计算进而转化为求解 BW = maxW 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W = ( w1, w2, w3 %wn ) 问题 , 其基本原 理不再赘述。求解计算包括单一准则下相对权重计算和合成权重计算。单一准则下相对权重计算导出要素 对直属准则各要素的排序向量 ; 合成权重计算导出对直属准则以上各要素 ( 准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AHP 企业内部 控制 模糊 综合 评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