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讲稿之第十九章-抗心律失常药(共10页).doc
《药理学讲稿之第十九章-抗心律失常药(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讲稿之第十九章-抗心律失常药(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十九章 抗心律失常药律:心跳的节律和频率。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脏的冲动起源异常或冲动传导障碍引起的心跳的频率和节律的异常。临床上有快速型和慢速型两种心律失常。缓慢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快速型:房、室性早搏、心动过速、扑动、颤动等电生理基础复杂,药物繁多,比较难理解快速型抗心律失常药简称抗心律失常药。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一、正常心肌电生理心肌细胞有四个特性,即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这四个特性的电生理学基础就是心肌的动作电位。 (一)心肌细胞膜电位:1、静自膜电位(4相):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电位分布是呈负外
2、正的表现,即外面是正电荷,内面是负电荷,Na+、K+交换,Na+内流,K+外流,Ca2+内流达到阈电位时,启动快钠通道,引起动作电位。2、动作电位: (1)0相:除极过程,Na+快速内流;(2)1相:快速复极初期,K +短暂外流;(3)2相:平台期,缓慢复极期,Ca2+及少量Na+经慢通道内流与K+外流所致;(4)3相:快速复极末期,K+快速外流。0至3相的时程合称为动作电位时程(APD);90900012343、复习几个概念:(1)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剌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自律性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最大舒张期电位:由3相K+外流决定的,K+外流多,最大舒张期电位的绝对值大,
3、与阈电位距离大,自律性小;K+外流少,最大舒张期电位的绝对值小,与阈电位距离小,自律性高小;阈电位:心肌细胞发生去极化的电位,上移,与最大舒张期差距大,自律性低,但少见;4相自动去极化速度:Na+内流,K+外流,Ca2+内流所致,速度快,自律性高,速度慢,自律性低。(2)传导性:指的是将冲动由冲动起源处传导至整个心脏的性质与动作电位0相去极化的速度与幅度有关速度与幅度大,传导快由Na+内流的速度和幅度决定的。(3)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由于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由动作电位0相至3相内膜电位恢复到-60mv这段时期内心肌受到剌激不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叫有效不应期(ERP)反应快钠通道恢复开放的时间在一
4、个APD中,ERP越长心肌不起反应时间长越不易发生心律失常。(二)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 1、快反应细胞:心工作肌(心房肌和心室肌)和传导系统细胞(房内束、室间束、蒲肯也氏纤维)的膜电位大(负值较大),除极速率快,传导也快,呈快反应电活动,其除极由Na+内流所促成。 2、慢反应细胞: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的膜电位小,除极慢,传导也慢,呈慢反应电活动,除极由Ca2+内流促成;动作电位0相峰值小;最大舒张期电位小,约为-70mv;当4相自动除极达到阈电位-50mv时便可产生动作电位;1、2、3相无明显分界。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机制心律失常包括冲动形成障碍和传导障碍两个方面。(一)冲动形成异常1、自
5、律性增高冲动形成增多心率快最大舒张期电位绝对值减小3相K+外流减少;4相去极化速度加快2、后除极与触发活动:后除极:是在一个动作电位中继0相除极后所发生的除极, 特点:频率较快,振幅较小,呈振荡性波动,膜电位不稳定。触发活动:由于在后除极时膜电位不稳定,容易引起异常冲动发放,这称为触发活动。根据后除极发生的时相分 早后除极:在完全复极之前的2或3相中,主要由Ca+内流增多所引起; 迟后除极:在完全复极之后的4相中,是细胞内Ca+过多诱发Na+短暂内流所引起。异常冲动的发放增多心律失常(二)冲动传导障碍 1、单纯性传导障碍:传导减慢,传导阻滞,单向传导阻滞等阿托品、异丙。 2、折返激动:折返:冲
6、动经传导通路折回原处而反复运行的现象(1) 单向传导阻滞 A AC B C B正常:蒲氏纤维AB和AC支同时传导冲动达到心室肌BC,激发传导和收缩,而后冲动在BC段内各自消失在对方的不应期内;(1)单向传导阻滞:假如AC支发生单向传导阻滞(上传下阻滞而下传上不阻滞)冲动只能沿着AB下传至BC,再由下至上通过阻滞区折返传导,再由AB至BC,这样一个冲动就会多次激活,形成心律失常;(2)邻近细胞ERP不同也可形成折返:如果AC支不方兴未艾期延长,AB支冲动伟到心室肌则传不过去而形成折返,继续向AC支传导多次激活AC支心律失常。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电生理学机制和药类一、作用机制(一)降低异位自律性
7、 增大最大舒张期电位:促进3相K+外流 抑制4相去极化速度:Na+内流、Ca2+内流减少(二) 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早后除极Ca2+内流阻钙内流钙拮抗剂迟后除极Na+内流、Ca+内流阻钠内流和阻钙内流(三) 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性增强膜的反应性改善传导取消单向阻滞消除折返苯妥英钠减弱膜的反应性减慢传导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Na+内流减少奎尼丁(四) 改变ERP及APD而减少折返APD:0相至3相时间ERP:动作电位0相至3相内膜电位恢复到-60mv这段时期内心肌受到剌激不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叫有效不应期(ERP)两者反应快钠通道恢复开放的时间在一个APD中,ERP比值大,心肌不起反应时间长不易
8、发生心律失常。1、延长APD和ERP,但ERP延长更多,ERP/APD增加阻钠内流奎尼丁2、缩短APD和ERP,但APD缩短更多,ERP/APD增加利多卡因3、促进邻近细胞ERP由不均一趋向均一 二、分类根据其作用机制,抗心律失常药可分为四类I 阻钠内流药,根据其对钠通道阻滞的程度IA、适度阻滞钠通道阻Na+内流为主,也可阻K+外流和阻Ca2+内流,如奎尼丁。IB、轻度阻Na+内流,促进K+外流为主,如利多卡因。IC、明显阻滞Na+内流,如氟卡尼等。II、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等。III、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如胺碘酮等。IV、 阻钙内流药阻滞钙通道如维拉帕米。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9、一、钠通道阻滞剂(一)IA类药物适度阻钠内流 0相去极化速度减慢传导减慢 4相去极化速率减慢自律性下降 延长钠通道失活后恢复开放所需要时间ERP和APD延长 不同程度抑制K+、Ca2+通道奎尼丁(Quinidine) 1、来源:茜草科植物金鸡钠树皮所含的一种生碱,是抗疟药奎宁的右旋体,它对心脏的作用比奎宁强5-10倍在治疟的过程中发现其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2、药理作用和机理:(1)适度抑制Na+内流(与钠通道蛋白质相结合而阻滞之)A、降低自律性蒲氏纤维自律性降低,正常窦房结无影响;B、减慢传导心房、心室和蒲氏纤维的传导减慢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消除折返;C、延长不应期,延长ERP比ADP更明显
10、。在心脏局部病变时,常因某些浦氏纤维末梢部位ERP缩短,造成邻近细胞复极不均一而形成折返,此时奎尼丁使这些末梢部位ERP延长而趋向均一化,从而减少折返的形成。(2)此外还可通过植物神经而发挥间接作用。A、抗胆碱作用迷走效应降低B、受体阻断作用BP下降反射性交感兴奋。3、药动学特点:(1) 口吸取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为72-87%,治疗浓度为3-6ug/ml,超过6-8ug/ml为中毒浓度。(2)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90%。心肌浓度可达血浓度的10倍。表观分布容积为2-4L/kg,(3) 肝中代谢为羟化物仍有一定活性。(4) 原形自肾排泄10-20%,其余为代谢物从肾排泄。4、临床用途为广谱
11、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治疗房性(房颤、房扑)、室性(室性心动过速)及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5、不良反应安全范围小,治疗血药浓度接近中毒血药浓度,不良反应多,奎尼丁应用过程中约有1/3的病人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其使用很受限制。(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低血压等外周植物神经作用;(2)过敏反应:药热、皮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过敏反应。(3)久用还有金鸡钠反应:耳鸣、失听(4)心脏毒性:治疗浓度可致传导减慢,高浓度致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心脏停搏;异位节律升高心动过速、室颤;最严重的心脏毒性是晕厥或猝死患者可见意识丧失,四肢帛搐、呼吸困难,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而死亡高度传导阻滞抢救人工
12、呼吸、呼吸机、心脏挤压,除室颤;异丙肾上腺素激动1受体,传导加快。 (二)IB类药物轻度阻钠内流药,可轻度减慢0相去极化速度及4相钠内流使传导性和自律性降低,同时又能促K+外流缩短ERP和APD,使ERP/APD增大。利多卡因(Lidocaine):局麻药1、药动学特点:口服吸收良好,但首过效应明显,且胃粘膜剌激性大iv给药;分布广泛,经肝脏脱乙酰基分代谢失活,主要经肾排泄2、药理作用直接选择性作用于心脏的希氏束蒲氏纤维系统,轻度抑制Na+内流,明显促进K+外流。(1)降低自律性 促进3相K+外流最大舒张期电位绝对值升高 阻钠内流4相自动去极化速度下降(2)改善病变区的传导:治疗量对传导无明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理学 讲稿 第十九 心律失常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