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唐诗研究二.docx
《【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唐诗研究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唐诗研究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是一种信仰唐诗研究(上海)目录第一章正本篇第一节唐诗的风骨与兴寄第二节唐诗的声律与辞章4第三节唐诗的兴象与韵味5第四节唐诗的气象5第二章清源篇6第一节唐诗的社会渊源6第二节唐诗的思想渊源6第三节唐诗的文学渊源6第三章别流篇8第一节唐诗的分期8第二节唐前期诗8第三节唐中期诗9第四节唐后期诗9第四章辨体篇11第一节唐人古体11第二节唐人绝句12第三节唐人律诗13第四节古近体的消长与同异14 第五章学术史篇16第一节唐诗学的酝酿期(唐五代)16 第二节唐诗学的形成期(两宋金元)16 第三节唐诗学的发展期(明代)17 第四节唐诗学的总结期(清及民初)17 第五节唐诗学的创新期(五四鴻)18_. e
2、 笋三賁别流篇第一査人日亦笑二节舌人絶旬笑三舌人律汚关二节害奇为声律与詳宣 箕三舌诗云兴象.与滲昧 負四荏汚免气急笑一节害芬的在会課源 关二唐汚的毎恩滌源 箕三唐诗的丈学課源負一荏分的会朝关三节茬口詬寻勞四責日近床的消长与闫异笑一T唐詩学的酝朝志五代)笠二节唐诗学的形成期两宋金元)第五章学术史篇勞三唐诗学的发悬期(明代)篇四声奇学的总结朋(清及民初) 美五害汚学的創制翱I 五四以舌)学习是一种信仰第一章正本篇第一节唐诗的风骨与兴寄1. 从六朝诗歌到唐诗的发展变革中,唐诗展现出的首要特质是风骨“与“兴寄“。风骨“首次借取为文学批评专门术语:齐梁年间刘勰文心雕 龙。文心雕龙:风骨篇所云:“结言端直
3、,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大致可 以推断:风属于文章情意方面的要求,其征象是气势的高峻与爽朗;骨属于文章语言方面的要求,其显现为言辞的端整与直切。2. 唐初史家的文学观里,已经包含了风骨论的萌芽。唐初史家大抵采取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以隋书文学传序里的这段话最有代表性。它在 概括介绍了南北朝文学创作的发展情况后说:“然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轻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 绮则文过其意。3. 唐高宗统治的后期,在初唐四杰反对上官体的斗争中,唐人的风骨理念正式成形了。杨炯王勃集序里谈到:龙朔初载,文场变体, 争
4、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对龙朔文坛的批评,实际上是对 齐梁遗业的抨击;指责其骨气都尽“,也正是要树立文章的风骨。而且以刚健、“宏博“来指示风骨的内涵,这就突破了唐初史家囿于雅正、典贝的正统框子,恢复了风骨论的原有涵义。这是唐诗的领导权由宫廷转向广大寒士群的重要征兆,而四杰所代表的新的诗歌潮流,于此成 为唐音的肇始。把“四杰“创建唐诗的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的,是武则天时代的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偏序。4. 盛唐以后,唐诗的风骨特征得到了广泛的承认。李白宣州谢胱楼钱别校书叔云诗中说到“蓬莱文章建安骨“,“建安骨就是“建安风骨
5、的 简称。杜甫戏为六绝句宣扬凌云健笔和碧海掣鲸的气魄,其实也是对风骨的形容。最有概括意义的,是殷瑞河岳英灵集叙里以声 律风骨始备“视作唐诗进入全盛阶段的主要标记。作为一种有影响的盛唐诗歌的选本,河岳英灵集的提法是有代表性的,风骨确实成了唐诗成熟 的显要表征。晚唐杜牧也讲求文气,但他主张 似意为主,以气为辅“(见答庄充书),可见“风骨“已下降为从属的概念。风骨的地位与内涵上的变化,从 侧面显示了唐诗的质的转变。5. “兴寄“ 1 ,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弓I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 范畴的出典。兴寄的含意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
6、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前称为比兴。兴寄的发展:(1)孕育:陈子昂 从汉代“美刺比兴“思想中孕育出来,比兴“可以弥补直书其事的赋体在“美刺方面的不足(2 )继承:杜甫、元结:杜甫同元使君舂陵 行并序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3 )真正把兴寄说推上顶峰的,是中唐时期的白居易。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为诗意如何?六义互 铺陈。风雅比兴夕卜,未尝著空文;白居易与元九书李之作,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 过十三四。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 4 )遗响:皮日休、吴融等。6. 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稳定质素,贯穿唐诗进程始末;风骨注重气势,导
7、向主体性发扬;兴寄讲究寄托,落脚于社会客体。唐 诗发展史上的f重要线索:风骨与兴寄主导地位的交替转换。第二节唐诗的声律与辞章1. 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声律与辞章便是唐诗在形体上的构成要素,是区划唐诗与其他品类诗歌的另一条基本分界线。2. 唐诗的声律来源于齐梁新体诗(永明体)。齐梁声律的理论纲领是沈约的四声八病说。由于沈约所著四声谱已经失传,今存沈约的是 宋书谢灵运传论中的一段话。如钟峠的诗品、皎然的诗式。至于八病“,则是为了贯彻这一调声原则所规定的各种细则,大抵是一些学习是一种信仰禁格,所以又称作“病犯“。律诗定型于“宋沈“:宋之问、沈侄期。3. 以四声八病说与唐诗的声律相比较
8、,可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1)前者以四声为基础,区分声调要顾及平上去入,在调声上不免陷于苛 细;而后者以平仄为基础,将四种声调归结为平声、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两大类别,对于“四声“律作了合理的简化。(2 )前者讲声律而注重 病犯,容易给人以触处犯禁的消极印象,不利于创作的自由开拓;后者因声律以协调平仄,建设起一整套有则可循的规范化的谱式,便于人们去学习 与掌握。(3)前者严于Y联的内部,对各联之间的粘合贯通少有考虑;后者推扩于全篇组织,诗歌声律的运用方始有了整体的布局。(4)以上 三点差别之中,最根本的一条,还在于立足四声或立足平仄的问题。钟峠诗品序中曾批评声病说“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后
9、来皎然诗式 也提到“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 o从齐梁声律与唐诗声律不同历史命运的对比中,清楚地显示出唐人改造齐梁传统的巨大功绩(当然不抹杀齐 梁声律的前驱作用)O4. 唐诗的声律虽然首先建立在近体诗的体制上,却并不专限于近体诗的范围。诗分古今,定型于沈侄期、宋之问之后。唐代的近体诗对古体诗声律的 影响:一是正面的影响,导致古体诗的律化运动;二是负面的影响,造成古体诗的反律化倾向。前者多用律句,骈散相间,平仄互转,产生和谐流畅 的音韵节奏,称为入律的古风(见王力汉语诗律学),从四杰、盛唐的歌行到元、白长庆体多取这条路子;后者常用拗句,破偶为 奇,平倒置,构成拗怒顿挫的声腔调门,叫作不入律的古
10、风,杜甫、韩愈的长篇大章喜用此调。声律化可以断言为唐代古近体各类诗作的普遍特 点,是唐诗有别于唐以前诗歌的质的定性。5. 诗的文辞发展:(1)王力汉语诗律学:列举二十四种现象声律限制会影响古汉语的运用习惯;(2)诗歌语言的不同阶段:汉魏古诗:生 活的语言,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干岁忧古诗十九首刘宋以后:人为的语言,如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谢灵运登池上楼唐诗: 诗的语言,炼句+炼意,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6. 诗的章法:(1)汉魏六朝古诗:有头有尾,平铺直叙;(2)齐梁后,情景小诗,短小篇幅、凝聚笔法;(3 )唐代,律诗、绝句定型,四句、八句完 篇“截取横断面“的表现方法:略头去尾,如空山不
11、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付兆青台山“王维鹿柴刹那心灵感受,如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更经济、更浓烈、更深沉。7. 辞章的文辞:(1)汉魏古诗:生活的语言;(2)刘宋以后:人为的语言;(3 )唐诗:诗的语言。第三节唐诗的兴象与韵味一种夕卜形鲜明而内蕴深沉的艺术境界,唐人称为兴象。兴象是唐诗(尤其是盛唐诗)特有的美学境界,是汉魏与齐梁两个传统辩证统一后所 产生的全新的质素,也是唐诗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兴象之说,始见于殷璃河岳英灵集。兴象的解释:兴指内在的兴味神韵;象指外形 的鲜明生动。兴象的发展:中唐诗境晚唐尚意宋人的意理;舍象取兴,最终以韵味代替兴象。
12、第四节唐诗的气象1. 风骨与兴寄、声律与辞章、兴象与韵味就是构成唐诗内在质素的几个基本方面,汇在一起,呈现为唐诗的整体风貌,便叫作气象。唐诗富有阳刚之 美的面貌,主要体现在气象、内质、情态几个方面:(1)唐诗气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2 )唐诗的内质,是有强劲的骨力(3)唐诗独特的情态, 表现为解放的气质。2. 述及唐诗气象的,最早要推南北宋之交的叶梦得,他在石林诗话中谈到,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唐诗气象的认识与肯定。稍后,严羽沧浪诗话 就这个问题作了更明确的论析。“盛唐气象这个概念便是由他奠定下来的。第二章清源篇第一节唐诗的社会渊源L唐代社会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者身分和地
13、位的改变。(2)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也显现在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结 构的重组合上。(3)社会变革的趋势,还表现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形成上。2社会生活:(1)习以为见、平常的生活:美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送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2 )边塞生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3)缺少亮色、离乱苦难的生活:安史之乱:杜甫三吏三别;凄美爱情:李商隐无题诗。3. 文人生活:(1)漫游,如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2 )从政:在唐之前,特权不 爱从政、寒士不能从政,唐时,寒士 学而优则仕。如: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政的作用:促成了唐代文人以
14、功业自许的抱负。 养成唐代文人对世务的关心。(3)科举:科举对诗歌创作发生的积极作用是:诗赋取士科举制度推动了文人去广泛涉猎典籍,增强文化修养 科举也推动了文化的普及。第二节唐诗的思想渊源1. 唐诗的思想渊源有:(1)儒:儒家思想(2 )释:佛家思想(3 )道:道家思想(4 )任侠思想。2. 任侠的起源: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际,旧的宗法关系沦于解体,一部分失去社会地位的武士和脱离生产资料的游民相结合,便产生了 侠 这个东西。侠是没有固定的职业而在社会上游荡的,所以叫作游侠。任侠在唐代发展到高潮的原因:(1)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尚武的风气,为游侠 传统注入新的血液;(2)唐代商品经济兴盛、
15、都市繁荣,为游侠提供了现实根据;(3)唐代的封建礼教相对松弛,人的主观精神昂扬奋发、强调个 性自由。唐人任侠思想的反映:对现实生活中的侠士和侠义行为的赞美,是最直接的方式。(1)赞扬侠士及侠士行为:李白白马篇酒后竞风 采,三杯弄宝刀。杜甫遣怀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2 )以侠士自命:李白新唐书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3 ) 渗透整个思想领域,与儒释道思想相结合。3. 宗儒思想:(1)唐人注重事功:唐人积极入世、求取功名;学而优则仕,如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杜甫会 当凌绝顶等。(2)在文学创作、理论批评上的反映:唐代文艺思潮的两大流别:注重于文艺的社会功能,包
16、括诗歌创作上的兴寄说和散文 理论中的明道说;偏重在艺术形象、艺术意境的探求,从殷璃兴象说到司空图韵味说。4. 佛家、道家思想(佛老):佛家:(1)东汉入中土,魏晋南北朝演进,唐朝开创新局面:玄奘西行取经(2 )佛教对创作的影响:佛教的灵异志 怪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佛教的修辞手法:寓言、博喻等广为诗人采用。道家:(1)道教祖师李耳,被奉为唐王室的先祖(2 )道教对唐代文人创作 的影响:道家的神仙传说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各种典故为唐诗所借用,丰富了诗歌的形象和色彩。第三节唐诗的文学渊源1. 丰厚的文学遗产:(1)先秦时期:诗、骚并称,一富于写实精神,一带有浪漫气息,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诗歌历史长河的两
17、大源头。(2 )两汉时 期:乐府加强了叙事的成分,古诗深化了抒情的功能。(3)建安以后,名家辈出,诗人创作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艺术呈 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从内容看,政治、社会、田园、山水、边塞、宫延、脉怀、脉史、玄言、游仙、咏物、艳情,差不多后世诗作的重要题材,它 都接触到了。从形式看,五言古诗经历长时期演进而臻于成熟,七言歌行在鲍照鴻普遍流行,律、绝近体自齐梁开始也逐渐萌生,古典诗歌的各种 体裁在这一阶段已出具雏形。再从文学技巧与风格看,汉魏的风骨、齐梁的声律、民歌的天然色泽、文人诗的琢炼手法,以及清新、俊逸、“风华,、“老成,等各个作家巧与风格体态风貌上的特长,无一不
18、受到唐代诗人的重视和学习,而为他们所充分吸收。(4 )非诗歌的其他题材吸 收营养:史传散文、两汉大赋、六朝骈文等先秦、两汉的政论与史传文,汉代大赋和后来的小赋,六朝骈文、抒情小品与山水游记,魏晋以后的志怪、志人笔记小说,乃至与唐诗并行发展的唐代古文、传奇、变文、曲子词等,都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2. 唐代诗人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可用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多家多派观点融 会贯通)来概括。唐诗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显示出的阶段性的差异为:第一阶段:宪章汉魏,取材六朝:(1)较为肯定,如魏征隋书文学 传序(2 )完全否定,如杨炯王
19、勃集序(3 )批判扬弃,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杜甫戏为六绝句。第二阶段:似文为诗, 博及其趣,:以文为诗:将过去不曾入诗或认为不宜入诗的材料、手法引进诗歌作品。杜甫以后,以文为诗的趋势愈形扩展,构成了中唐时期诗歌创 作的主流。第三阶段:“诗词合流,骈律互渗“ :(1)晚唐诗歌加强与骈体文章的联系交流,在形式、技巧方面更加精进;(2)后来又结合了 曲 子词“的深情婉意。3. 第二章别流篇第一节唐诗的分期1. 唐诗的分期:(1)最早对唐诗发展的过程加以综合叙述的,要推唐末的司空图。他在与王驾评诗书一文中初步理出了唐诗盛衰变化的脉络,只 是没有提出明确的分期。给唐诗作分期,始于南宋严羽沧浪诗
20、话。其诗体一章,从诗风兴替因革的角度,将整个唐诗区划为唐初、盛唐、大 历、元和、晚唐五种体式,其实就是唐诗演变的五个阶段。(2 )元杨士弘选编唐音,正式列出初、盛、中、晚的标目,四唐的分期终 于取得了定型(3 )高様唐诗品汇的诞生,将四唐说扩展成一个完整的系统。(4 )五四以关于来唐诗分期的新说法:以安史之乱 为界标,将全部唐诗划分为前后两大段落。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首倡此说。按文艺思潮的变迁,将唐诗分为:唐初宫廷诗,四杰至盛唐的 浪漫诗潮,杜甫至元和年间的写实诗潮,李贺、李商隐以后的唯美思潮,以及唐末诗坛。持此说者有苏雪林唐诗概论。按诗歌作风的转变,把 唐诗分成:唐初、四杰至开元前、开元初至安
21、史乱前、安史之乱爆发至大历初、大历初至贞元中、贞元中至大和初、大和初至大中初、大中以后 至唐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前言提出了这一看法。2. 高様唐诗品汇中“四分法的优点:(1)能揭示唐诗从初唐之始制“经由“初唐之渐盛“而到达“盛唐之盛“,然后通过“中唐之再盛“转 入“晚唐之变“以至于“晚唐变态之极“的复杂变化过程,其间贯串着以“盛衰正变“论诗的指导思想;(2)指明了前后时期乃至同一时期作家之 间的逗递因革与主从高下的关系,这样,世次为经,品第为纬,组成了一个更为严整而细密的理论框架,唐诗的分期至此进入圆熟的境地。高様的思 想中潜藏的突出矛盾是:李白与杜甫分列的问题元和诗坛的归属问题,露出了
22、他理论上的重大破绽。3. 作者将唐诗的整个历史进程区划为:唐前期唐初至安史乱前(618-755 ),作为唐诗的成长期;唐中期安史之乱爆发至穆宗长庆年间 (755-824),为唐诗的转变期;唐后期一敬宗宝历以下至唐末(825-907),为唐诗的衰脱期。第二节唐前期诗1. 六朝后期的诗风可称之为缘情体物,这是统治唐以前三面年间诗坛的主导风气。我国古典诗歌在历史的起点上是以言志为本的。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诗大序),言志是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晋代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口号,以缘情来代替了 言志,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逸出政教的规范。2. 六朝后期诗歌创作上的颓靡风气,六朝人采取的措施:(1)
23、从政治上进行干预,如西魏时期宇文泰、苏绰提倡用古文体写作,隋炀帝即位之初亦有 非轻侧“之论;(2 )从理论上展开批评,如南朝刘勰、钟喋和北朝颜之推等人在他们的诗论、文论著述中,都有涉及当时文风的尖锐针战;(3)从创作实践上突破,如庾信晚年流寓北方期间的诗作,以精工流丽的词调发而作哀痛沉郁的咏叹,取得了迥出乎一般缘情体物作品之上的成就。3. 唐前期诗歌的具体进程阶段可分为:贞观前后诗坛、武后时诗坛和开天诗坛。(1)贞观前后诗坛包括高祖武德初至高宗前期约四十年时间,唐太宗 在位的贞观二十余年是其核心部分。这段时期里,宫廷诗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太宗及所谓“十八学士等便是当时诗坛的领袖人物。如魏征述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考前训练 自学考试资料汇编 汉语言文学资料 自学考试宝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