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1课蓼莪.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1课蓼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1课蓼莪.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1课 蓼莪教 案 首 页授课时间年 月 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蓼 莪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了解本诗所抒发的父母去世后,子女无以回报父母恩德的终天长恨。二、掌握本诗感情真挚、强烈的感情,特别是写父母养育之恩的一段.三、了解诗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蓼者莪,匪罍伊蔚”、“缾之罄矣,维罍之耻”等含有比喻意味的语句,古人称为“比兴”;其他直抒其情、直陈其事而不譬狂的,是“赋法。重点、难点:重点: 了解诗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难点: 了解本诗所抒发的父母去世后,子女无以回报父母恩德的终天长恨。教学
2、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教具:PPT课件 图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蓼 莪一、二章写诗人未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第三章写诗人以“瓶之罄矣,维罍之耻.暗喻人民的困苦是统治者的耻辱。第四章写诗人欲报父母之恩而父母却过早离世。五六章抒写诗人不得终养父母的恨怨。写作特色-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本诗写作一大特色。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
3、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一、导入新课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一个辉煌灿烂的开端。我国的诗歌传统历史悠久,绚丽多彩。而作为这一悠久传统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的诗经,犹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永远彪炳在中国文学史册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而遗憾的文章蓼莪。二、板书课题 蓼 莪(一)题解出处:诗经雅小雅谷风之什所属朝代:西周 作品体裁:诗题解 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诗人苦于服役,抒发不能终养父母的沉痛心情。) (二)诗经1。关于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
4、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2.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5、。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3. 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
6、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
7、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4。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
8、,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
9、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5.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
10、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 、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
11、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 , 这显然又是“ 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
12、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
13、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14、。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
15、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6.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
16、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
17、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
18、、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
19、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1课 蓼莪 高职 大学语文 第四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