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共12页).doc
《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第二单元一、单元目标: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章的理趣和情趣。2.了解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3.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揣摩说明事理的语言特点。德育目标: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二、 教材分析: 草木枯荣,大雁来去,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大自然的语言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饶有趣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
2、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大燕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时间的脚印是一篇富有科普情趣的说明文,文章启示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三、 教学重点及难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讲究科学创新的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阅读中要学会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四、学情分析: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
3、又有了提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阐释事理的说明问,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说明文,但是对这类事理性的接触较少。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的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五、 教学课时安排第五课 一课时第六课 两课时第七课 一课时第八课 一课时 六、 写作:说明的顺序(一) 学习目标1、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2、 写作中要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3、 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4、二) 内容: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三) 形式:写作修改并在班内展览。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一)活动过程1、确定宣传主题2、搜集资料,撰写宣传文稿3、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5)5.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2积累和学习一些物候学的知识,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搜集筛选信息,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知识链接竺可桢(18901974),浙江
5、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探究、物候学等。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1)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2)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6、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二、基础梳理1给加点字注音。萌发(mng)翩然(pin)簌簌(s)孕育(yn)谚语(yn)区域(y)酝酿(ning)温和(h)载途(zi)候鸟(hu)草长莺飞(zhng)(yng)销声匿迹(n)2组词辨形。衰(shui)(衰败)榆(y)(榆树)衷(zhng)(衰肠)偷(tu)(偷渡)哀(i)(悲哀)愉(y)(愉快)裹(gu)(包裹)渝(y)(坚贞不渝)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销:消失;匿:隐藏。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7、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衰草连天:远望衰败的草和天空相接。 三、整体感知: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物候:自然周期性的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物候学:研究物候现象的科学叫作物候学。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容易学习,可以广泛运用在农业上。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因素、经度因素、高下差异、古今差异等。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时间。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农业发展。
8、四、问题探究8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但它的开头却没有直接说明什么是物候,而是描述了一些自然现象。作者这样开头有何用意?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图。优美的语言像是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这样开头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并且在描写中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9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做文章标题有什么好处?本文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但生动形象、贴切风趣,而且比“简介物候学”一类的题目更新颖,更富有吸引力。10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
9、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呢?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陆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读者就确信无疑了。1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不能互换。这四个因素是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
10、个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让读者接受。五、品味语句(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沉睡”“苏醒”是拟人手法,开篇使用拟人手法,显得亲切动人。(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得活灵活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最后一句又生动形象的点明文章的主旨: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3)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用“许多”一词说
11、明数量多,并且有范围,不是一概而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凡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用在此处表示无例外。在此,“凡是”起修饰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6)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学习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德育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
12、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一、知识链接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二、基础梳理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遗骸(hi) 蟾蜍(chn ch)褶皱(zh)劫难(ji) 追溯(s)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致密:细致精密。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
13、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列数据)(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举例子)(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打比方) 三、整体感知: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理由。不是。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2课文中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个说法是怎样得出来的? 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
14、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四、问题探究4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
15、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出四部分所以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的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5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6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
16、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7“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五、品味语句8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而著称。你能找出文中
17、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极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2017 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二 单元 导学案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