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docx
《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国初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1912年,民成立后调整中学修学年限、课程设置及教学目的:中学年限由五年调整为四年;废止读经;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不再作为修身的惟一教学内容,修身也不再担当古诗歌的教学任务;民初虽有乐歌课,但任务是“谙习唱歌及音乐大要,以涵养德性及美感。乐歌先授单音,次授复音及乐器用法”1,也不担当教授古诗歌的功能。课程调整后,中学生是否须要学习经部文献、儒家学说及古诗歌,通过什么途径学习,这是当时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1912-1913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中学校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国文教学任务集中在“通解一般语言文字”与“自由发表思想”上,并以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为协助课程,且不担当
2、清末经学和修身课的任务。1914-1915年,总统袁世凯、教化总长汤化龙在特定教化纲要却规定中学国文教科书“明道统之源流”、“养成政治学问”等。2这体现了政府对于中学国文教学原委要担当何种功能,内部看法并不一样。 一 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除请许国英将林纾、吴曾祺所编中学国文教科书重订出版外,还请许国英编辑新的中学国文教科书,由商务四大“开国元勋”张元济、高梦旦、蒋维乔、庄俞担当校订。1913年8月,许国英编辑的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共四册)起先出版,1914年2月起,许国英为该套教材编注的评注本接连问世。民初崛起的中华书局,打破了商务印书馆对教科书市场的垄断局面。中华书局进入市场的标记是武昌
3、起义后组织人力快速编撰而出的“中华教科书”,刘法曾、姚汉章编辑的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共四册)作为其中之一,于1912年8月起先出版,这是民初第一套新编中学国文教科书。两年后,谢蒙编辑的中学用四册新制国文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不久后,新制国文教本评注本也由朱宝瑜编注,姚汉章、张相校阅出版。这样,在1914年的教科书市场上,至少同时流通着林纾、吴曾祺、许国英、刘法曾、谢蒙编辑的5套中学国文教科书。 林纾、吴曾祺所编中学国文教科书以“作文之法”为内容。民初3套新编中学国文教科书亦重“作文之法”。刘法曾、姚汉章说:“中学校学生,国文程度渐深,急宜授以古人作文义法”3,许国英也说:“中学国文程度,较高于小
4、学,故宜授以适当之作文法理,”4谢蒙声称其教科书第一册目的在于使学生“习于近世适用文体,能自由发表其思想”。5说明在三位编者眼里,“作文之法”是其考虑的重心。这是跟林纾、吴曾祺的中学国文教科书的相像之处,在此不绽开论述。本文重点论述的,是民初3套新编中学国文教科书在重“作文之法”外,还设计了另外的内容,从而跟林纾、吴曾祺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区分开来。 林纾、吴曾祺编选中学国文教科书时,对是否选骈文辞赋,看法尚不一样。六朝文本以骈文辞赋为大宗,林纾所编教科书第九册为六朝文,对此不能回避,但他却多选散文,选骈文辞赋较少,于此也不自信。对这些少量骈文辞赋的顶批,林纾虽也像评点古文一样,经常圈点佳句,点明
5、文章筋节脉络,但重点却在介绍写作背景。选入骈文辞赋,明显跟这套教科书的基调不符,所以先秦两汉部分不选楚辞汉赋。吴曾祺编中学国文教科书时严守骈散之别,不仅不选楚辞汉赋,所选六朝文中,也少骈文辞赋。到民国初年,状况大为不同。刘法曾、姚汉章在其中学国文教科书的编辑大意中说:“文家自唐代以后,始有骈散之分,追原其溯,固未尝判而为二也。且如选六朝文者,弃其骈而采其散,是买椟而还珠矣。故姚氏姬传之古文辞类纂,其中颇杂骈体,李氏申耆之骈体文钞,其中亦及散文,斯诚通儒之鸿识,大雅之玮裁矣。兹册所登,散文居多,而骈俪之卓著者,亦时时间及之。”这跟吴曾祺的选法就大不一样了。也是从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起先,楚辞正式进
6、入中学国文教科书,屈原国殇湘君湘夫人山鬼渔夫卜居以及宋玉对楚王问都被选入。此外,刘法曾、姚汉章对历代辞赋和骈文也多有选取:汉赋不选,但收班固两都赋序,意在借此简洁介绍这一文类;魏晋南北朝选祢衡鹦鹉赋,鲍照芜城赋,谢庄月赋,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小园赋;初唐选王勃滕王阁序,为此篇首次进入中学国文教科书。许国英说:“卑六朝,薄八代,然其神理渊含,气盛言宜者,卒未尝屏弃,而大雅宏大之文,亦往往于骈俪中得之,兹编不拘成见,骈散兼列,惟仍准浅深递进法。”6因此,许国英不仅选卜居对楚王问,甚至将离骚也录进来,此外还选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紫与杜牧的阿房宫赋。谢蒙在新制国文教本中说:“夫由今溯汉,所谓文体之变多矣
7、。词旨所尚,既有不齐,n近学者,遂立骈散之号,分辙异辕,莫相为贯。然明达之士,独窃以为不然。乃若姬传表喻于阴阳,申耆综论于奇偶,自曾涤生犹秉斯义,知二者之一样,非可强殊者矣。”7又说:“诗赋名制极多,不能备选,固仅于第四编中录诗经二篇,及荀卿宋玉诸赋,以略明诗赋之源。”8他不选屈赋,却选宋玉大言赋、小言赋、风赋、钓赋及荀子赋篇,称“赋者,诗之流,宋玉荀卿尚为正体”9;选入一篇张惠言七十三家赋钞书目序,算是介绍这种文体。这就多少带有他自己的眼光了。 选入骈文辞赋,突破了清末林纾、吴曾祺将国文基本等同于古文的局限,但这终归还只是在集部之内扩大范围。民初3套新编中学国文教科书,不仅打破骈散界限,还突
8、破集部限制,广泛选入经、史、子部文献。 在中学国文读本中,林纾除左传外,其它经部文献一概不选。吴曾祺在其教科书例言中说:“桐城姚惜抱先生选古文辞类纂,上不及于经,意以经固人人所宜全读,后来曾文正公甚不然之,故选经史杂钞,则各经之文居十之二,今谨窃附姚氏之意,概不之及”。民初状况则完全不同。刘法曾、姚汉章称:“姚氏古文辞类纂,上不及于经,意以经固尽人所宜全读者也,厥后湘乡曾氏甚不然之,故有经史一百零一家杂钞之选,今制学校废止读经,则六经文辞,苟不甄录,则无由肄习,兹编所录,兼收群经,以存国粹。”10四册教科书中,除左传14篇外,还选入诗经8篇,尚书孟子各5篇,周礼礼记檀弓各4篇,论语谷梁传各2篇
9、,公羊传1篇。跟刘法曾、姚汉章观点相像,许国英在其国文教科书的编辑大意中说:“昔贤选本,如桐城姚氏等例,皆不列经史,其界说在表章古文辞而止耳,兹编主于教科适用,且因今制中小学校废止读经,而经典文辞,有可节取者,按之中学生程度,实多裨益,苟不甄录,末由肄习,故于读本中略及之。”该书将经部文献集中在第四册,十三经除尔雅、孝经外,都有涉及。谢蒙于其教科书第四册从左传选4篇,从周易尚书周礼礼记论语孟子各选1篇。可见民初3套新编中学国文教科书跟清末中学国文教科书不同,除左传外还广泛选入其它经部文献。 除部文献外,先秦诸子和后世理学家之文,也为民初中学国文教科书所录。林纾选文,不及先秦诸子。吴曾祺深好诸子
10、文,但胆怯青年不慎,反受其害,虽“庄列申韩之书,皆文之至者”,却“悉以子家不录”。民初中学国文教科书,则都选入先秦诸子文。刘法曾、姚汉章于其教科书编辑大意中说:“周秦诸子,姚氏不登,然庄列申韩诸子,自成一家学说,文章亦皆卓然独立,爰辑其饶有古趣,而不过于聱牙佶屈者,著于篇。”虽所选极少,仅录庄子马蹄、养生主与逍遥游中部分段落及韩非说难等两家4篇作品,但终归已开中学国文教科书录诸子文章的先例。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兼取“周秦诸子文,以助尚友之兴味”11,范围比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大,不仅选庄子逍遥游、马蹄,韩非说难,还选入列子天瑞、说符(节录),荀子荣辱篇(节录),共6篇。新制国文教本除选庄子天下、
11、韩非说难外,还选荀子劝学篇、管子弟子职,共4篇。 其实,不论是骈体辞赋,还是经史子部文献,曾国藩经史一百零一家杂钞都有选入,仅从这个角度来看,黎锦熙认为民初属于“曾选标准时期”,是有道理的。但民初中学国文教科书与经史一百零一家杂钞的区分也是明显的:经史学家及理学家之文,曾国藩几乎不涉猎,却为民初中学国文教科书编者录入。汉代经学家文,曾国藩仅选许慎说文序,许国英不仅选入说文序,还选入孔安国的尚书序,谢蒙则除前两篇外,增选郑玄诗谱序。宋学家之文,曾国藩不及,其他桐城一系的古文选家,多选入朱熹的通鉴室记之类的杂记体,它体不选,而新制国文教本却选入了朱熹高校章句序、程颐易传序之类能够体现其学术思想的文
12、章。清朝考据家之文,曾国藩不涉及,林纾、吴曾祺在国文教科书中予以痛斥,新制国文教本却选入了戴震与方希原书这样能体现考据家“论文主旨”12的文章。谢蒙选这篇文章,说明其国文教科书选文已经摆脱清代文坛的派系之争。谢蒙还选入其他两类文章:一是介绍舆地方志之文,如何景明武功县志序、吕温地质图序;一是探讨哲学命题之文,像刘禹锡天论、刘峻辨命论、李康运命论。前者为桐城一系选家所不及,后者仅曾国藩选入少量几篇。 此外,民初中学国文教科书大都选录古诗。清代古文选本,绝大多数不及诗歌,仅梅曾亮古文词略例外。古文词略全书24卷,后4卷为诗歌,“取王渔阳古诗选为鹄而汰其大半,于李杜韩之五古,则增入之”13。古文词略
13、这一创例不获时人认可。在古文词略的多种翻刻本中,多略去后4卷。光绪二十五年成都志古堂古文词略刊本删去后4卷的理由是:“梅本原有古诗四卷,盖取渔洋本而增减之,亦约姚选古文之例也,然古诗佳本极多,渔洋之书亦不繁重,学者似宜目睹全豹,今暂从略”,事实上是为了保持古文选本的纯净性。林纾和吴曾祺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也不选古诗。民初3套新编中学国文教科书,除新制国文教本不选诗歌外,刘法曾、姚汉章、许国英都让其教科书担当讲授古诗歌的功能。刘法曾、姚汉章在其教科书中“略择闻名之诗歌附焉,大领先近体而后古风,取其声律和顺,易学易解,其在三代以下六朝以前之古诗,有篇幅短而词义浅,足以起学人之情趣者,又多录于编,不拘
14、成例,盖亦由浅入深之意云耳。”14许国英所编教科书“每册列入数首,不拘时代派别,虽三代以来汉魏六朝之诗,但词义浅显,情韵并佳者,无不采录,各次于文辞之后。”15 民初3套新编中学国文教科书收入经部文、先秦诸子文、历代诗歌及经史学家甚至理学家文,是否还只是以文章本身的好坏为标准,以“作文之法”为主导内容?这通过编者们对经史子部文献及古诗歌的评注处理上透露出部分信息来。 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选入诗歌是因为:“诗歌者,古人所以涵养性情,宣导血气,不仅作文字美术品观也”16。观其对所选诗歌的评价,“涵养性情”当特有所指。如评刘邦的大风歌为“尚武精神,悔过思想,言下跃然”,评杜甫前后出塞为“饶有尚武精神”
15、,评琅琊王歌辞为“读之增长爱国观念”,评陆游示儿为“爱国思想,临殁不懈,可敬可悲”。刘姚于其所选经部文章,大都有文末总评。如称论语先进篇中曾点言志一段“是后人兰亭集序之滥觞”,评论语微子篇中子路遇丈人一段“为桃花源蓝本”,此两处是考察文章源流。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后加评语为“层层书法,总用一甚字”,左传子产坏郑馆垣被评为“通体以备字作主,文笔恢奇恣肆”,此两处是揭示文章义法。考察文章源流和揭示文章义法都是古文评的方式,当为指导“作文之法”。此外的评点,更多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发觉”古代中国,比附当下,点明其教化意义。评左传驹支不屈于晋为“理直词婉,能赋诗言志,不图春秋世外族文化之开通如此”,
16、从左传卫后使宁俞来聘中表现出的“古时中国使车一行,繁称典礼,宾筵一设,备载歌诗”,赞美其“开化之早”,这两处是“发觉”古代中国。在周易系辞传后评:“庄子云:圣人师万物,天下事不外能自得师耳,泰西独创家因苹果坠地而悟吸力,因壶水沸腾而悟气学,何尝不由善师得来,大易此文开古今人学问不浅”,则多少有点比附西学的意味。蔡元培在对于教化方针之看法(1912年4月)中,以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公民道德、美育、世界观为五项革新的教化宗旨,并将其安排于各科教学,认为“国语国文之形式,其依准文法者属于实利,而依准美词学者属于美感。其内容则军国民主义当占一百零一分之十,实利主义当占其四十,德育当占其二十,美育当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国初年 中学 国文 教科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