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记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记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章 记忆 第八章 记忆 一,记忆的早期探讨 艾宾浩斯 (1) Ebbinghaus受到Fechner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英国阅历主义者所描述的联想过程。 他在人为的试验室条件下产生联想,并在严格限制的条件下对记忆进行客观的测量,我们称之为新联想主义心理学。 (2)为了使记忆的探讨数量化,艾宾浩斯创建了两个工具。 第一是无意义音节; 其次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约法。 对艾宾浩斯的指责 指责1:他制作的无意义音节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且各音节之间的难度也不肯定相等。 指责2:关于他自己做被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可能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他自己知道了每一个试验的目的,这
2、对试验结果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以他自己一个人的试验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去等等。 这些指责并不是全无道理,但Ebbinghaus介绍了测量记忆的方法,较好地限制了试验条件,不仅对记忆过程进行了客观的探讨,对印象深度和遗忘量也做到了数量化。 在高级心理过程只能作为思辨哲学探讨的课题时,艾宾浩斯能做到这一点的确是难能珍贵的。至于他工作中的缺点,假如和他的贡献比较起来就显得有些微乎其微了。 巴特利特 (一)巴特利特对艾宾浩斯的探讨持指责看法。 他认为记忆不仅是形成联想,学习与记忆是一个活跃的过程,涉及意义的追求,把识记材料纳入肯定的图式。 他指责艾宾浩斯: 避开过去学问的影响而运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
3、和记忆的材料,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因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 过于留意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看法和他们过去的阅历等影响记忆的其他因素。 1,关于故事的探讨 Bartlett 从“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中选了一个叫做“鬼魂的斗争”的故事。 试验被试:英国学生 试验任务:阅读故事,之后回忆故事的内容。 试验结果:被试写下来的内容与原文有很大差别。比原文更合乎逻辑,更加前后一样,并且总的来说也短得多。 试验结论:记忆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加简略概括,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被保持、加强、突出,而一些不太重要的细微环节趋于消逝。 另外,“鬼魂的斗争”是一个讲解并描述美国印第安的故事,被试对它
4、的文化背景并不熟识,再加上故事情节也比较离奇,所以在识记过程中,大家趋于对识记的内容更倾向于进行心理重建,使之合理化、更符合文化背景、个人习惯。 也就是说,原始识记材料越模糊,记忆重建就越明显。 2、关于图画的探讨 Bartlett用图画作材料,应用依次再产生的方法进行的探讨,同样证明了他的设想。 (二)图式理论:Bartlett认为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阅历的主动组织过程,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接一个地作用起来,而且将他们组织成为 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Bartlett的记忆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记忆过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变更事务的某些细微环节,使整个事务更符合已有的图式,意义更明
5、确。 Bartlett认为人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事物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并不断地对已有的图式进行重建。 (三)记忆的心理重建理论:Bartlett认为记忆是一种心理重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肯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具有肯定的社会性。 他认为,对既往事务的记忆不只是简洁的保存和再现,而是受文化看法和个人习惯渲染的心理重建。 他通过试验证明白人们对一个事务很少在其发生的当时被照实地知觉到,视察或知觉中的遗漏部分在记忆过程中进行重建时,被以往的阅历所填补。 比较他们:他们都是阅历主义的心理学家,都试图通过视察和试验的方法,而不是思辨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规律;但是Ebbinghaus是新联想主义的心理学
6、家,而Bartlett是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他们的探讨是有很大区分的。 我国心理学家的探讨 图形记忆的改变:曹日昌(1963) 图片改变倾向:简略、概括;完整、合理 ;具体、详细; 夸张、突出. 遗忘曲线:曹日昌(1964) 用回忆、预期回忆、重学、重组材料、再认等五种方法测量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后的记忆成果。 二,记忆探讨的传统方法 回忆法 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再现出这些材料的方法。所以又叫作再现法或复现法) 主要形式 1、系列回忆法 系列回忆法是对艾宾浩斯以及早期关于回忆探讨程序的概括。 要求被试根据从前呈现的依次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 目的:测量被试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须要
7、的学习时间或遍数。 别名:依序回忆法、学习时间(遍数)法 基本程序 (1)确定娴熟标准:试验者依据材料特点确定被试对材料达到 “娴熟标准”。 (2)测试:要求被试背诵试验材料,直到符合标准为止。 (3)确定回忆水平:依据被试的学习时间或遍数来确定其回忆水平。 系列位置效应试验 系列位置效应:系列的起先部分或最初学习的项目较简单记忆,末尾部分或最终学习的材料也简单记忆,而中间部分最难记忆 。 2、对偶回忆法 两种基本程序:预期法和检验法 (1)预期法:程序分成两步 第一步先单独显示刺激项目,要被试者努力预想对应的反应项目; 其次步将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成对呈现。 刺激材料全部呈现完毕后,试验者变更
8、依次做其次轮。每出现一次刺激项目就要求被试者尝试报告反应项目,不管被试者能不能报告,间隔一过就同时呈现刺激项目和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作为强化或反强化,如此,一轮一轮做到被试全部记住为止。 (2)检验法程序 不同于预期法的地方是,被试者先学习材料的全部刺激和对应的反应项目。 检验一般不规定速度,允许有足够的时间让被试者回忆,但详细操作时试验者仍可限定时间,比如30 秒。 检验程序也是一轮一轮地进行的,被试者全部通过为终结,而每试验一轮要变更呈现依次。 3、自由回忆法 自由回忆法对所回忆的资料在依次上不加限制。 自由回忆过程的规律 :自由回忆法能体现系列材料效应。 自由回忆的依次表现出肯定的结构。自由
9、回忆并没有耗尽全部有关记忆。 再认法 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旧材料,有关刺激)和未识记过的材料(新材料,无关刺激)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二择一”选择程序: 再认阶段要求被试对刺激项目做“是”或“否”的推断。 “多择一”选择程序:再认阶段要求被试对刺激项目做“多项迫选”的推断。 记忆的类型: 依据记忆保持的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依据记忆过程的意识水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依据记忆在时间序列上的指向: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依据信息提取的精确性:错误回忆与真实回忆 依据信息加工过程的限制层面:客体记忆与元记忆 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前瞻记忆:指
10、对于将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它反映了将来的状况,使我们记得去做一些事情。 例如,记住每天早上取订阅的报纸,下班回家前要去幼儿园接孩子等等。 回溯记忆:指的是对于过去所发生事务的记忆。 例如,回忆童年的生活,记住刚刚学过的这本书中前面章节的内容,再认一幅图片等等。 错误回忆和真实回忆 错误记忆: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 真实记忆:指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 相像的试验程序 错误记忆的经典探讨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简称DRM)范式(集中联想探讨范式):向被试呈现多个学习词表,每个词表包括一个未呈
11、现的目标词,也被称作关键诱饵(如寒冷),和与它相联系的15个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霜冻、感冒、颤抖等)。然后在测验阶段,让被试对呈现过的词进行自由回忆和再认。 共同的影响因素 探讨均发觉:影响错误记忆的多种因素(如: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年龄因素、健忘症患者、词表特性等),同样也影响着真实记忆的效果。 客体记忆和元记忆 客体记忆:包括如前所述的各种记忆类型,它们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 元记忆则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限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
12、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W.James(1890)提出了记忆的两个组成部分: 初级记忆 :干脆记忆,干脆的意识阅历,供应感知到事物的忠实图像,离不开当前意识,有短暂性。(运算器) 次级记忆 :间接记忆,储存过去的学问阅历,有长期性,不易提取。(存储器) Atkinson和Shiffrin(1968)提出了记忆的多重存贮模型 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根据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 感觉登记:容量大,保持时间短暂 在感觉记忆中,心理学家探讨得最多的是视觉形象的存储与听觉回声的存储。 视觉形象存储探讨:Sperling
13、(1960) 听觉回声存储探讨:Darwin(1972) Darwin(1972):回声存储探讨 方法:类似部份报告法 材料:数字、字母 步骤:将9个项目呈现给被试听,其中3个(B3F)给右耳,3个(J6Z)给左耳,3个(QR8)给双耳。然后要求被试依据面前的指示符号(左、中、右)报告所听到的字母和数字。 结果:回声存储容量为4.9个项目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短时记忆对信息的贮存具有短暂性、动态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回顾 (1)短时存储的容量 短时记忆容量的测定:记忆广度测验 以数字材料为例,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呈现速度为每秒一
14、个数字。呈现一次后,让被试立即按原来呈现的依次把数字写下来。被试所能正确写下来的最长系列叫做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的详细计算方法如下: 同一长度的数字系列连续呈现,每种长度各呈现3个系列。 正确再现一个系列得1/3分,3个系列全部正确再现者得1分。 以得1分的最长系列的长度为基础,在加上从其他长度系列所得的分数就是所求的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容量通常是以组块作为测量单位的,组块是人们熟识的一个单元。数字、英文字母、汉语单字、汉字词、句子等都可被用来作为组块。 (2)短时存储的声音编码 很多探讨表明,短时存储运用声音编码.Conrad(1964):给被试视觉呈现两种不同的字母串:声音上混淆的(如CT
15、VG)和另一种不混淆的(如XVSL)。结果发觉回忆声音混淆的字母串时错误更多。如把B写成P,把C写成T,把F写成M,等等。 Baddeley (1966): 呈现给被试一连串的5个单词: 一类单词有类似的发音(如man, mad, can,map); 另一类单词发音差别较大(如pen, rig, bar,sup); 第三类单词意义相近(如huge,big,broad, long,tall); 第四类单词意义不同(如old,late,thin,wet, hot)。 结果表明: 发音类似的单词正确回忆率最低 意义相近的单词正确回忆率远远高于发音类似的单词 说明短时存储是以声音编码的。 在短时记忆中
16、的编码是否必需是听觉的呢? 要看详细状况: 语文材料(如字母单词)用听觉编码、用内部语言复习是相宜的; 动作或图画用听觉编码就不大便利,而用视觉编码则是必需的了。 莫雷(1986):汉字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机制 探讨中,记忆材料为汉字,试验自变量为字型困难程度、字义的运用频率以及噪音类型,因变量采纳信号检测论指标。 结果发觉,形近字的干扰作用较大,这证明白汉字短时记忆中的视觉编码机制。 长时记忆 复述的作用 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首要区分在于:它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其记忆痕迹最长可以保持一生。其次,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干扰因素也有所不同。 (1)区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证据 系列位置曲线 曲线的3
17、个部分: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渐进线 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都对首因效应与渐进线有显著作用,但不影响近因效应。 (2)长时记忆的类型 塔尔文(1972)依据所贮存信息的类型,将长时记忆划分为两种类型: 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验的、发生在肯定时间和地点的事务(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运用语言时所必需的记忆,它接收和贮存各种学问。 佩威奥(1975)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 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贮存关于详细的客体和事务的信息,它构成了非言语思维的表征方式; 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来贮存言语信息,具有听觉运动性质。 内隐记忆 格拉夫和沙赫特首先提出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
18、忆的区分。他们认为: 外显记忆是通过有意识的干脆测试表现出来的; 内隐记忆则是通过对记忆的无意识的间接测试表现出来的。 内隐记忆的根本特征: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可以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靠于被试对从前阅历的有意识复原。 什么是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潜意识记忆、无觉察记忆) 1.从现象上看,它是被试在操作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这就反应了从前所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其特征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2. 从探讨模式上看,它是启动效应的一种。 3. 从测量上看,它是另外一类记忆任务,这
19、类任务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种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的作用。 4.在心理学探讨理论上看,它与外显记忆是两个功能独立的记忆系统(Tulving et al.1985)。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分: 1.学习加工的水平对二者影响不同 对外显记忆影响大,内隐记忆影响小(Schacter et al.1985; 1986)。 2.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改变对二者影响不同 例如,学习阶段(听觉) 测试阶段(视觉) 对外显记忆无影响,内隐记忆影响大(Jacoby & Dallas, 1981) 3. 二者的记忆保持不同 目前的结果不一样。 4. 某些干扰因素
20、对二者的影响不同 对外显记忆影响大,内隐记忆无影响(Graf & Schacter, 1987)。 内隐记忆的试验方法 试验逻辑:分别逻辑 区格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内隐记忆试验的首要任务。 分别逻辑:分别逻辑是内隐记忆试验逻辑的重点;其核心在于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分别对应于两种不同的、可测量的指标。由此思路发展出两类测验干脆测验和间接测验。 干脆测验:指传统的记忆测量法,如自由回忆和再认等;这些方法的指导语明确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想他们经验过的某些事务并把他们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外显记忆测验) 间接测验:指导语中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别任务上的表现间接推断被试
21、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内隐记忆测验) 探讨者认为,干脆测验对应着外显记忆,间接记忆对应着内隐记忆。这种以操作任务的不同区分两种记忆的试验性的分别方法也被称为任务分别。 任务分别逻辑的基本假设:不同的任务所须要提取的信息不同,因而参加的心理加工过程也不同。因而不同的测验任务就可以反映不同的心理机能。 因此,假如干脆测验和间接测验的结果相反,就可以推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两个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 任务分别中的间接测验 罗迪格等人归纳了13 种内隐记忆测验的类型,包括:残画分辨,词干补笔,残词补全,词汇确定,词的确认,知觉分辨,同音词拼法,相关信息的自由联想,新联系的完词,偏好推断,条件作用,习
22、惯化,单词提取,人脸辨识等。 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词干补笔和知觉分辨二大类。 (1)词干补笔 这类测验来自最初关于启动效应的探讨。 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供应单字的头几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几个字母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 补笔的另一种形式为残词补全,是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缺一些字母的残词填上适当的字母而成为有意义的单字。 (2)知觉分辨 知觉分辨是指在试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在特定条件下对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进行分辨。 速示分辨:速示条件(如30毫秒) 模糊字分辨: 从任务分别到加工分别程序 任务分别程序的指责 干脆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可比性
23、问题 如何保证测验任务的纯净性 Jacoby(1991)提出加工分别程序(proce diociation procedure,简称PDP) 大多数记忆任务均包含了不同程度的意识与无意识加工;探讨设计的重点不应放在如何分别意识与无意识加工上,而应关注如何分别记忆任务中意识成分与无意识成分的贡献,此即加工分别程序的基本思路。 加工分别程序的两种测试条件: 第一种条件: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共同促进作业成果,因而它们的关系是协同关系,这种测试条件称为包含条件; 其次种条件: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对作业成果的影响正好相反,因而它们的关系是对抗关系,这种测试条件称为解除条件。 第八章 记忆 第八章内容 第八章 诗歌 第八章题目 第八章试题 第八章 答案 第八章 教学 第八章 教学 第八章练习 第八章散打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