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 1 春 学问与技能 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观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酷爱之情。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方、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 1揣摩、品尝本文美丽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依次描写景物的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2课时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呈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
2、,绿满天下的漂亮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朝气,无穷的力气。古往今来,很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日我们一起来观赏闻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
3、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酷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详细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 四人小组探讨上述问题,全班沟通。 (1)春是一篇美丽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气。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盼春。“盼望”、“来”、“近”。 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留
4、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1)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迫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深厚的爱好。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干脆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特别精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爱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 (1)看到了山、
5、水、太阳。 (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起先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概,表达了作者剧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特别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细致地视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呈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索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
6、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呈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殊好? 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气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坚韧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地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的样子。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白春草分布广袤,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 “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
7、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小孩的画面呢? 小草和小孩子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剧烈的酷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予作者感情的写法,叫作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可以叶子、风、草为例作对比) (2)春花图。 这段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什么特点?
8、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概。 比方,写春花色调的明丽。 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比方,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 从中,我们看到,五句话,写了五层意思,层次极为分明,都围围着春花写,中心非常突出。 (3)春风图。请一位同学背诵这一段。 春草和春花,都是详细、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简单写,我们也简单读。而春风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呢? 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风的温柔,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 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者其他什么
9、人的手呢? 母亲的手的普遍特点是和顺柔软,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犷刚毅。因此,这一比方从触觉的角度特别奇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暖和和柔情,把原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 风原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请问他听到了什么? 鸟儿“嘹亮”、“宛转”的叫声,牧童“响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好听的音乐。 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奇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
10、,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详细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的感受分不开的。 (4)春雨图。 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些特点?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细密、轻快的特点。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由静景到动景,从人物到景物,由近到远。 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非常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依次由物及人,由近及远。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两个比方形象生动。特点:细密,轻快。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艳丽色调描绘得非常
11、逼真。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5)迎春图。 第26自然段着重写景,第7自然段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安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安排,在春天要好好地准备准备。工夫:时间。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特别生动。 3颂春。朗读第 8、 9、10自然段。 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比方、拟人、排比。 用比方手法。三个比方有联系有区分,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终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
12、,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非常动人。文章描写的依次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请同学们针对自己宠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细致品尝、赏析,去体会文中精确生动、朴实鲜活、异样精致的语言。 1请学生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春天,结合自己对春天的亲身感受,口头描绘一下跃入脑海的第一幅春的景象。 2(结合学生的体会)第一幅跃入脑海的春景肯定是你最喜爱的。那么,朱自清是怎样来描绘他最喜爱的春景的呢?你最喜爱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春景图?(读一读,读出情) 3以四人小组探讨的形式,结合屏幕上的要求,对共同喜爱的春景图进行探究、研读。 (1)通过
13、对你喜爱的字、词、句的圈画、分析、沟通和探讨,说一说你为什么喜爱这幅图。 (2)请你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 4比较五幅图。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的异同。(从特征、角度、写法、修辞方面比较) (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其他四幅图作层层铺垫,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 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钻、嫩、绿、满、软草(干脆)春草图坐、躺、滚、踢、跑、捉人(侧面描写)繁密茂密多绚丽多彩色百花争春春花图香气浓郁味触觉:摩挲温柔、和煦泥土气息绘 嗅觉青草味儿清爽、芳香春春风图 花香听觉鸟鸣嘹亮、宛转和悦笛声响亮春雨图牛毛、花针、细丝(正面)安静绿叶、小草、人
14、、房屋(侧面)愉悦春天时间老小人物一年之迎春图计在于春城乡地点舒活、抖擞事情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括轮廓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朝气盎然)颂春:三个“小姑娘”美(百花争艳, 颂扬奋勉向上 比方千姿百态)句“青年”力(充溢了青春活力)“娃娃”新(万物复苏,的精神,向往 将来美妙的生活 (深化主题) 本文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春回大地、朝气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希望和力气,激励人们把握春光、努力工作、奋勉向上。 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建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者对春天深厚的赞美之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给予各种景物以显明的
15、感情色调。 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改变。 作品依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须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终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而又有改变。 3语言朴实清爽,精确生动。 朱自清擅长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潮湿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文章的句式也富于改变,在散语中大量运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作者还擅长运用奇异的比方,增加语言的情味。 春花图花争春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
16、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 这是一篇美丽的写景抒情散文。本课教学,一是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悟它们精彩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我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用得特殊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学生自读课文,有条理地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2 济南的冬天 学问与技能 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草图草报春情感、看法与价
17、值观 学习作者精确把握济南冬天特征的艺术功力,并感受作者乐观进取和酷爱祖国风光的思想感情。 重点 把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并学习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绽开细致的描写,怎样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写法。 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沟通合作、班内展示的学习过程,学习运用比方、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朗读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1老舍的画像。 2济南的冬景照片。 2课时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刚刚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观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从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新、美、力。今日,我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济南的冬天”,观赏现代闻名作家老舍笔下淡雅的水墨画济南冬景图,看一看,老
18、舍先生笔下的北国冬天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春天在描写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 老舍(18991966),现代闻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运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显明的地方色调和深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老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3初步领悟课文的也许内容和脉络,要求学生重点思索下面三个问题: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2)文中详细描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怎样
19、绽开对景物的描写? 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绽开探讨。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详细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1分析第1自然段。 (1)探究质疑:第1自然段作者怎样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通过三组对比来写。 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北平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伦敦的暗济南的明 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热带的热济南的温 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恒久那么毒,洪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胆
20、怯;济南有温晴的天气。 (2)“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为什么用“响”?“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假如把“声”字去掉,可不行以?为什么? “响”本是用来形容声音的,在此却用来形容天气的晴朗,特殊强调天气晴朗高爽。“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软的,假如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3)“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恒久那么毒,洪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胆怯。”“洪亮”是什么意思? “洪亮”本是用来描述声音的,在此用来形容天气,突出天气特别光明。 (4)上文中的描写“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用的是“响晴”一词,而接下来的描写“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
21、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用的却是“温晴”,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老舍先生的笔误呢? 响晴的意思是(天空)晴朗无云,只是说明白环境的晴朗,但是温晴总写了冬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5)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有漂亮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2阅读第25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 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等景物,构成一幅暖和晴朗的济南冬天的图景。 阳光朗照
22、图 (1)小组读第2至3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稀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殊可爱? 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温煦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睡”、一“唤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暖和的环境。 用比方、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殊可爱,似乎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宁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方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23、用“看护者”比方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爱护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殊可爱。 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雪后初晴图 (1)小组朗读第4自然段,思索文章按怎样的依次描写雪后的山景。 根据空间依次,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学生抓住“妙”字探讨并归纳: 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更加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
24、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妙在雪态:“这件花衣似乎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望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似乎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方成羞涩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3)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比方:用“日本看护妇”比方雪光;用“花衣”比方雪色。 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似乎突然害了羞”,运用比方、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雪后远山图 小组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用城内的“狭窄”衬托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
25、种安适安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温煦安适地睡着”相呼应。用“唐代的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方城外的远山,一两笔就勾画出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空灵水晶图 (1)小组读第5自然段,探讨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朝气。 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完全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
26、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两句突出水绿的特征。 比方:“完全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 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浅墨写意的写作手法和精确生动的语言进行了描述,从而表达了自己显明的印象和感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1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束语,有什么妙处? 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暖和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27、2本文的布局谋篇有何特色? 本文的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第2自然段起先,“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稀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第5自然段写冬天的水色。最终,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支配有序,脉络清晰,连接自然,推动自然。 3研读思索: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到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干脆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28、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建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志向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美丽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绽开想象,抒发酷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似乎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宠爱的心情。最终满含深情地道出了“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虽没赞美济南,但作者的宠爱之情溢于言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其次部分(第25自然段):写
29、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通过对济南冬天的山、水的描写,向读者呈现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柔、山清水秀、漂亮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深深的宠爱和赞美之情。 1布局合理,层次井然。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一句简明有力而又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 2善用修辞,情景交融。 文章运用了比方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从语言上看,作者不愧为
30、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非常讲究。 阳光下的山:温煦安适的“小摇篮”济南的冬天 山小雪下的山:穿上花衣服城外的远山:是张小水墨画 碧绿水清亮 没有风声总特点:温晴的冬天响晴 没有毒晒 本课教学,我通过“读”来感知课文,进入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接着就须要质疑和释疑。在课堂探讨中,我依据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文中围绕妙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化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 雨的四季 学问与技能 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情感,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
31、法。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酷爱自然,酷爱生活的意趣。 重点 朗读,观赏本文美丽生动的语言特点。 难点 语言观赏和写作手法的学习。 朗读法、探讨法、自主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而又漂亮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优美,夏雨猛烈,秋雨凉爽,冬雨冷静:各种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
32、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去领会雨的美、领会散文的美。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闻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生命的快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 1本文语言美丽,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情感、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体会作者感情。 3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1)这是一篇特别美丽的散文。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喜爱雨? 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酷爱。雨给作者的形象和记忆,恒久是美的;雨给作者的生命带
33、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淌;雨总是漂亮而使人爱恋的。 (2)文章是根据什么结构布局的? 总分总 (3)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漂亮、娇媚 ; 夏雨的特点:热情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静;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安静。 1美丽的写景散文经常用饱含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把景物描写得格外漂亮,格外灵动。勾画出你最喜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从感官、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品析。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沟通展示,老师适时指导、点评。 (1)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殊光明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忽然松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34、将树拟人化,给予了树人的神态和动作。把萌发的叶子比作绿茵茵的波浪。比方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副生气勃勃的景象。 (2)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将春雨的水珠与少女的眼泪相比,渲染出春雨的无比娇媚。 (3)半空中好像总挂着透亮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漂亮的。小草好像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多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这三句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春天的景象。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调、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漂亮、娇媚的特点。 (
35、4)或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厌烦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常常变成漂亮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漂亮与妩媚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驾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宠爱之情。 (5)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淌,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淌。 运用比方、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酷爱。 2老师小结:岁月像一条长河从我们的生命中缓缓流过,总会有一些东西触动我们心中最松软的部分,或许是一个人,或许是一件事,或许是一处风景。只要你酷爱生活,就能在孤寂时享受孤独的漂亮,在黑暗中看到黎明的曙光,在风雨中想
36、见七色的彩虹!让我们一起睁开慧眼去书写美妙的生活吧!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我喜爱雨。 其次部分(第25自然段):描绘四季的雨。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抒发对雨的宠爱之情。 本文通过对雨的四季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宠爱之情、渴望之情,酷爱生命之情。 1结构完整,思路清楚。 文章开宗明义,一句“我喜爱雨”干净利落地开篇点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再以“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爱”一句强调对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为下文按季节写雨张本。“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恒久是美的”,则概括了雨的总体特征美。事实上全文正是围绕“宠爱”和“美”这两点绽开描绘的。接下来作者根据春、
37、夏、秋、冬四季的依次依次对雨进行了细致传神的描绘。写了春雨的娇媚、柔情,给大地带来的勃勃朝气;写了夏雨的“热情而又粗犷”;写了秋雨的“端庄而又沉静”;写了冬雨的“自然、安静”。之后,在“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一段中总括四季,集中抒情。以一个排比句写出了雨给作者的美妙感受和独特的心灵体验,表达了自己对雨的渴望和爱恋之情。最终,作者以一句精练而深情的“啊,总是漂亮而使人爱恋的雨啊”收束全文。既照应了开头,也再次强调了雨“美”的特征和自己对雨的爱恋之情,深情隽永,令人回味。 2诗意浓郁,奇妙动人。 作者将许多事物拟人化,使自然之物可亲可感。例如,在文章第1段,作者用“她”来称雨,形象、亲切。在春雨中
38、,“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殊光明的眼睛”,用语新奇新颖。作者说秋雨“好像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将秋雨妩媚、端庄的独特魅力描写得非常充分。作者还用很多形象的比方句,让自己心中的雨洒落到读者眼前。例如,写春雨时,他写道“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这是多么娇柔、多么宝贵的雨呀! 春雨:漂亮、娇媚夏雨:热情而粗犷我喜爱雨抒发对雨的宠爱之情 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安静 这是一篇美文,可谓音韵美、意蕴美、境界美、人性美四美合一。在进行教学时,我以读为指引,在初读时实行多种方法形式,让学生充分领悟美文的意蕴。然后又对美文进行了品读,以学生有感情朗读为核心,再加以对佳词妙句的观赏品析
39、,目的是品尝语言,进而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能从修辞、写法、感官等多角度进行品析,为以后的写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古代诗歌四首 学问与技能 了解诗词的有关学问,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 以敏捷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建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尝诗词的意境。 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探讨、点拨法。 学生 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课时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
40、文学宝库中一颗绚烂的明珠。其中有许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溢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仔细学习和努力驾驭肯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日,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悟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建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理想,气概
41、宏伟,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喜闻乐见的作品。 1.朗读。请同学们仔细读两遍,读准字音,留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比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相互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美丽。 观沧海 1简介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
42、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安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美的诗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勉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绽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五句都是观海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句中有干脆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
43、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屹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朝气勃发。 5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 能说出这一景象吗? 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似乎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妙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最终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7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美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伟理想。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溢怜悯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闻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挚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细读品尝: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舞之感、离别之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