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docx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比照,情景同现,是培育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
2、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比照,适当拓展。 3根据“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 7 2通过文诗比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挚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打算 (一)学生打算: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相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老师打算:老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打算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一、设计说明 本篇课文以
3、饱满的情感、如诗的语言,描绘了大诗人李白在长江边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感人场景文章所描写的景色美丽如画,人物的语言感情真挚,创设的意境深远悠长课文属于文包诗教学本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的创作经验,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观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佳句 1.观赏景色之美 2.领悟情感之美 3.品昧语言这美 二、思路提要 2 / 7 本篇课文系文包诗文章,作者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起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务,接着描写漂亮的自然景色,然后描述动人的送别情景,重点写了话别饯行,最终写送别吟诗教学本篇课文,可以依循这样的思路
4、进行:1.引出课题,初读感知;2.学诗课文,领悟情感;诱导积累,促进运用 三、教学目标 1.能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词句,适度开发课程资源,领悟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2.能在朗读中想象并体会古诗悠远飘逸的意境,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培育学生学习古诗的爱好和实力 四、教学重点 通过文与诗的比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的意思。 五、教学难点 体会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
5、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喜闻乐见、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学问。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 3 / 7 “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宏大的诗人。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情深厚,史称“王孟”。他明哲保身,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赞扬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 送别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