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含答案.pdf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含答案.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经典原文6求_谏对应学生用书P47 吴兢 (约 669 749),唐朝史学家。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 )人。仕历大部分时间是在京城做史官。武则天当政时,吴兢以“有史才”之名,被荐入史馆修国史。他除能秉笔直书,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吴兢从事修史工作长达40 余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纪传体唐书 、编年体唐春秋 。吴兢后因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录时,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州司马,后在天宝年间才得以返朝。晚年还执著于修史工作。吴兢修史有两大特色:一为尚简,即简明扼要;二为直笔,努力保留历史真相。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 ,后来成了各朝皇帝推崇和必修的功课。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
2、劳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榜样。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珍视。贞观政要全书10 卷 40 篇, 8 万余言,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贞观政要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
3、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该书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求谏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的广开言路、虚己纳谏和任贤用能的品质。李世民广泛征求大臣的意见,并善于采纳意见,从中找到了许多治国良策,明白了自己的许多过失,成为一个从谏如流、具有雄才大略的治世明君。章节主
4、要内容第一段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和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唐太宗希望忠臣发现君主过失就“极言规谏”第二段阐述君正臣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唐太宗以“天下太平”为目标,愿意得正臣事己,希望听取诤谏,匡救政教过失,并能够付诸行动,真正虚心地采纳谏言第三段希望臣下能正确对待劝谏。唐太宗的话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第四段阐述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第五段从人性的弱点和自身经验阐述纳谏的必要性。认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第六段阐述劝谏要及时。唐太宗认为“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
5、,也要做到亡羊补牢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失其举措。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者: 的人。 举措: 举止。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表现出和颜悦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劝谏的话,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想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冀: 希望。 藉 ji :借助。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 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
6、危败亡,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 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家,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 他们的家。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寻亦诛死。不久也被诛杀。全: 保全,使动用法。自贤: 自以 为贤明。 寻: 不久。 诛: 被杀。前事不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远,你们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极言: 竭 力陈说。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7、正臣事邪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 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 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 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 天下太平。 ”数 shu:多次。 相遇: 相互对 待。遇,对待。鲠: 直爽、正直。谏议大夫王珪 谏议大夫王 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回答说: “我听说,木材依照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则圣。为圣明的人。后: 君 主。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8、,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安排几个敢于直言谏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诤的大臣,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争: 谏诤。 而: 如果。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 皇上您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粗野之人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虑: 思虑。 刍荛 r o : 借指粗野之人。罄其狂瞽: 竭尽自己浅陋 之才。瞽g,瞎子。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 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呢。平章国计:
9、商议国家大事。 预闻: 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大多喜怒无常,高兴就胡乱奖赏无功之人,愤怒就滥杀无辜。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因此天下大乱,无不由此引起。我现在日夜都把这放在心上,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 常常希望你们尽力进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劝谏,怎能因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 为别人话语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立即护短不予采纳呢?如果不能受谏,安能谏人?”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怎能劝谏别人?”恒: 常常。 以: 因为。 安
10、: 怎么。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 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 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 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大多怖慑,言语致失次第。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但: 只是。 下: 使下面。 正人: 正直的人。 比:近来。 怨滞: 怨结 于心而阻滞不通。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 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11、。必然害怕触犯君主威严。犯逆鳞: 喻指 触犯君主威严。所以每有谏所以每当有人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 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见怪。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恐怕人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忤 w:冒犯, 触犯。 更: 再。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能正确对待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 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这像会写文章的人,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 有技巧的工匠,都自夸有本领,别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工匠、文士来评量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和拙劣的
12、技艺就会乃见。显现出来。商略诋诃d h :商讨品评,呵斥指责。信: 确实。 伎: 各种技艺。 见 xi n :显现。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 这样说来,君主须有匡救谏诤的臣子,来指出他的过错。每天有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 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安能尽善? 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愆 qi n : 过失。常 我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想念魏徵遇到问题时随事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好像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丑都会显现出来。”因而举起杯子给玄龄等数人勖之。 房玄龄等几位敬酒,勉励他们也应这样做。勖
13、x: 勉励。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俎 z: 案板。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 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精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细琢会妨害农耕,纺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渐: 开端,开始。纂 zu n :原 指赤色丝带。组: 丝带。 害:妨 害。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金器还不满足,必然玉为之。所以诤臣必
14、谏其渐, 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及: 等 到。太宗曰:太宗说:“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 “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 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 的记载,有时有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 ,或者说 已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经同意做了 ,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可反手而待也。”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是: 正确。 业已: 已经。 竟: 终究。 反手: 形容
15、时间短。而:表修饰。对应学生用书P49 诵读第一段,完成以下各题。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皆失其举措(举止 ) (2)必假颜色,冀 闻谏诤(脸色 ) (希望 ) (3)主欲知过,必藉 忠臣(过失 ) (借助 ) (4)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保全 ) (5)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竭力陈说 )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译文: 一个人要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句式: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人欲照自 ”。(2)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译文: 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句式: 被动句,无被动标志,语句本身有被动之意。 要义探究 3唐太宗是
16、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明确 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于是,太宗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摆出一副虚心请教的神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诤之词。4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明确 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统治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同时他任贤使能,实行了开明政策,采取利国利民措施,从而出现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诵读第二段,完成以下各题。 突破词句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正主任邪臣
17、,不能致理(顺,指天下太平) (2)惟君臣相遇(对待 ) (3)幸诸公数相匡 救 (shu 屡次,多次 )(救,帮助 ) (4)冀凭直言鲠议(希望 )(耿直 ) (5)后从谏则圣 (君主 ) (6)实愿罄其狂瞽 (竭尽 )(愚妄无知,自谦之词)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译文: 大臣说的话如果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句式: 省略句, “相继以死 ” 后省略中心词 “ 谏诤 ”。(2)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译文: 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句式: 省略句,省略代词“其 ”,在 “凭”之后加上 “其”,即 “你们 ”。 要义探究 7请赏析
18、“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一句。明确 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正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正直的君主和正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贤臣、良主共同治理国家,才是天下的大幸!唐太宗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出现了贞观之治,历史上才有了赫赫声威的大唐王朝的空前盛世。因此,领导者只有和群众搞好关系,团结一致,才能把局面开创好。由此看来,干群之间的和谐共事在今天显得尤其重要。8王珪的对策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 (1) 运用比兴。 “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一句运用比兴,道理浅显易懂,让人
19、容易接受。(2) 运用类比。 讲古代圣主与诤臣相处类比太宗与臣下互相信任,语气委婉, 说理中肯。(3) 扬彼抑己。对太宗恭敬严谨,称彼“圣虑 ”称己 “ 狂瞽 ”,语气谦恭有度,说理透彻。诵读第三、四段,完成以下各题。 突破词句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常常 ) (2)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因为 ) (3)又比见人来奏事者(近来 ) (4)必当畏犯逆鳞(喻指触犯君主威严) (5)朕亦不以为忤 (认为 )(触犯,冒犯 ) 10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译文: 因此,天下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句式: 宾语前置句
20、,正常语序为“以是天下丧乱”。(2)下为百姓所怨。译文: 对下被百姓怨恨。句式: 被动句, “为 所” 表被动 。(3)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译文: 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句式: 定语后置句,“来奏事 ”应在 “人”前,为 “人”的定语。 要义探究 11第四段中,唐太宗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求谏的渴望的?明确 他说 “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是说他即使在“闲居静坐 ”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因此时刻想着要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使自己能够知道外界对于政事的看法,在百姓心有怨滞之前就弥补自己的过失。
21、12第四段中,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明确 唐太宗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 不合朕心 ”,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如果马上就大声斥责,就怕臣僚心里战战兢兢,钳口不言了,这样反而堵塞了言路。从前面“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到 “ 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诵读第五、六段,完成以下各题。 突破词句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写作 )(一类人 ) (2)商略诋诃,芜词 拙迹(呵斥指责 )(杂乱无章、没有条理的言辞) (3)举其愆过 (过失 ) (4)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 之 (酒杯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高中语文 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 教学 第六 单元 原文 求谏含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