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常见题材鉴赏分类讲练(六)借物抒怀类.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常见题材鉴赏分类讲练(六)借物抒怀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常见题材鉴赏分类讲练(六)借物抒怀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外古诗词常见题材鉴赏分类讲练(六)借物抒怀类题材特征: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常见标志1、 看标题以物象为题如小松、早梅;咏、题、赠、赞+物象为题如咏梅、题菊花;物象+吟为题如石灰吟;2、 看内容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内容情感1、 言志一一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志向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操守不慕名利、不羡富贵、自甘寂寞,不愿媚俗,坚贞不屈,高洁脱俗,坚持个性,保持清白,不愿同流合污的气节;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
2、淡泊闲适等的生活。2、 抒愤一感慨自身,倾吐心中不平之气。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3、 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谴责统治者或贪官污吏。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4、 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表达作者某种人生感悟或生活哲理。5、 寄趣一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常见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教材链接陆游卜算子咏梅一、习题训练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 1-2 题。咏牡丹(其二)卞元亨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自是枯枝存劲节
3、,依依唯恋故人还。【注】卞元亨。元末明初东溪(今盐城便仓)人,曾任吴王张士诚军邹先锋。枯枝指枯枝牡丹。故人还据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戍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1.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句写松菊凋败景象,实为衬托牡丹的傲然挺立。B.第二句中的独字用得妙,写出诗人一个人在欣赏牡丹,体现出孤寂之感。C.这是一首借物咏怀之作,诗中借牡丹来抒发情感。D.咏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的物象都围绕着咏字来展开。2.根据诗人的经历,请说说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答案(1)B(2) 表现了诗人对牡
4、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与感激。【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独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赞美之情。故选B。(2)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自是枯枝存劲节描写的是枯枝牡丹坚劲的气节,表现了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依依唯恋故人还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故人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与感激。译文草堂前的松菊凋零破败,西园的枯枝牡丹却傲然挺立。是因为枯枝牡丹有坚劲的气节,只有依依不舍的等待着守边爱人的归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 3-4 小题。野菊李商隐苦竹园南
5、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注】省记,忆。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思,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霜栽;指野菊。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突出特点是构思精密,立意高迈。诗人有意识地避实就虚,不作平直语。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C.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4.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上赏析此句的妙处。(4 分)【
6、答案】3.B 4. 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理解错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李商隐借咏菊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喟,他欣赏菊花的高洁,以菊自比,但表述更多的却是孤芳自赏的寂寞,以及想要摆脱这一处境却无能为
7、力的压抑无奈。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之炼句的能力。(1)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本句意思是野菊的微香四处飘散,花上的秋露似泪珠点点。这里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2)诗句中连用了两个叠词冉冉涓涓,运用这两个叠词写出由于环境恶劣。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所以它难免要清泪涓涓,不断洒落,叠词的运用从外在环境写到野菊的内在心境,刻画细致入微,同时节律优美,音韵和谐。(3)本诗是诗人李商隐自桂幕归京后,暂代京兆府某曹参军。京兆府掾曹位卑职微,此期生活相当困窘。诗人借咏菊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唱,他欣赏菊花的高洁,以菊自比,但表述更多的却是孤芳自
8、赏的寂寞,以及想要摆脱这一处境却无能为力的压抑无奈。所以此处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4)紧接着下文揭示了野菊的心境,所以此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还有本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写出了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只能发出细细的香味,内心悲苦,清泪涓涓,奠定全诗悲的感情基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 5-6小题。秋柳王士祯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注】白下门,指古都南京。黄骢曲,指黄骢叠,曲调名,相传
9、唐太宗爱马死后,命人谱成此曲。乌夜村,晋代何准隐居之地,其女儿后来成为晋穆帝的皇后。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首联开篇暗示昔日繁华兴盛的古都南京,转瞬之间,只剩下了西风残照,一片荒凉,美景不再。B.诗人选取残照白下门黄骢曲等意象以及运用销魂愁哀怨梦远等词语,隐含着对过往的感伤之情。C.诗歌借典故抒发了诗人爱而不得的惆怅,以及感叹荣华富贵的生活只能存在于梦中的无奈。D.这首诗境界优美,意韵含蓄,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感物兴情,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6.全诗以秋柳为题,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请对此作简要赏析。(4分)5.B B.抒发了诗人
10、爱而不得的惆怅;以及感叹荣华富贵的生活只能存在于梦中的无奈错。颈联借典故应是感喟美好事物盛衰无常,荣华富贵犹如浮云,抒发一种时过境迁之感。6.全诗写秋柳的摇落憔悴,从而感叹良辰易逝,美景难留首联点出了白下门销魂之处在于有秋柳颔联运用对比;春日里有燕子穿期其间的柳枝,到如今秋日也只能憔悴地在晚风里摇荡了;颈联、尾联写陌上、弄笛、玉关典故.抒发目睹秋柳衰败之态而引发朝代盛衰、时光消逝、流离漂泊等伤感之情。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78题。咏牡丹(宋)王溥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
11、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的精神。D.青春指美好的时光,青春恰自来是说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拥有了美好的时光。8.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7.D8. 咏牡丹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苔主要运用拟人手法。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专题 复习 古诗词 常见 题材 鉴赏 分类 抒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