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doc.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I)课程名称:程序程序设计综设计综合合课课程程设计设计 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of Programming 面向专业:对计对计算机要求算机要求较较高的理工科高的理工科专业专业 课程总学时: 40 ;授课学时:16 ;实验学时:32(含(含课课外外 8);); 课程学分: 1 ; ;一、课程设计作用和具体目标一、课程设计作用和具体目标本课程设计是程序设计基础与语言课程的组成之一,也是它的继续和 延伸。 采用研究型学习方法,分组完成一个管理类型的小型软件。 在课程设计前期安排学习 MFC 编程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包括使用 UML 进行面
2、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有关知识,以自学和上机实验为主。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参加小型软件的开发过程,进一步掌握面 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使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 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与组织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与组织1. 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I)在学习程序设计基础与语言(I) 课程 后实施。 2. 在程序设计基础与语言(I) 课程结束时布置学生自学 MFC 编程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的有关知识(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中的第 2、3、4 章) 。3. 短学期开始第一节课讲解研究型学习方法,并进行分组。分组以 4 人较 合适。分组以自愿为主,但教师必须
3、按学生能力和学习成绩调配人员组成。每 个小组选出组长和秘书。各小组通过调研决定课程设计项目,并分工合作完成 该项目。 4. 授课学时分配:8 学时用于讲授基本概念和编程演示。8 小时用于各小组介绍和汇报项目 方案与进展、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采用课堂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 模式。上机学时为 32(含 8 学时课外上机) 。其中 16 个学时用于 MFC 编程实验, 包括 4 个实验: a) 对话框与控件 4 学时 b) 文档-视图结构及图形与文本输出 4 学时 c) 序列化和文件操作 4 学时d) 多文档与多重视图 4 学时 16 个学时用于软件设计。三、教学管理模式与注意事项三、教学管理
4、模式与注意事项课程设计采用研究型学习方法,分组完成一个管理类型的小型软件。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选定力所能及的专题(任课教师拟定的题目数不少于 20,学生也可自行拟定题目) ,分组进行研究,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解 决所选择的问题。在课程设计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检索资料、 现场调查来获取信息,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概括总结并最终得出结论、解 决问题。 课程设计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并学 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没有事先预 定的内容,排除了很多人做同一个题目,答案千篇一律的弊病。研究内容可以 根据学习过程中的新发现、新体
5、会而改变,评价的标准具有多元性。 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是起指导性作用。 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解放学生受局限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创新意识。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四、设备与器材配置四、设备与器材配置每人一台微机及软件。五、考核与成绩评定五、考核与成绩评定本课程不安排考试,学生提交设计的小型应用软件,包括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文档和源程序。课程设计强调参与开发的全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评分方法绝不是一 个小组统一给分,而是针对每个同学所做出的贡献分别评分。依据主要是软件 的合理性、完整性及程序执行的正确性,还要综合考虑组长的报告,秘书的报 告,各个成员的工作小结。 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教材教材: 1 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 (第 2 版) ,吴乃陵 李海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1 C+程序设计教学网站有关课程设计与 MFC 的资料 2 Visual C+课程设计案例精选与编程指导 陈清华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