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推进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划计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刚要等,制定本规划。第一章 准确把握新形势,开启美丽城建设新征程第一节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打基础、管长远,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净土等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着力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实行最
2、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成立了“双主任”“双组长”的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领导小组,出台了相关配套制度,制定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全面落实“一岗双责”、“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责任制,全市齐抓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修复的大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加坚定。生态示范创建成果丰硕。坚持把生态示范创建作
3、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积极推进生态市、县、乡、村“四级联创”。“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市,获得4个行政村获得省级生态村称号;目前全市共有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5个省级生态乡(镇)、15个省级生态村。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通过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时期,中心城区细颗粒浓度下降了22.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87.9%上升至94%,环境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和县级及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8个考核断面水质连续两年全部达到类;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超额完成重金
4、属减排任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7%,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优,生态环境质量位于全省前列。环保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全面完成县级及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累计建成城镇污水管网约324公里,建成乡镇(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3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13座;省级以上开发区均建有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1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中心、65吨的污泥处置中心,医疗废物日处理能力达5吨;建成了由1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和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构成的全市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重点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城市微站、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黑烟车抓拍等一大批实时监
5、测设备先后投入使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得到提升。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5年的8.6:57.4:34优化为2020年的7.6:50.6:41.8。 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20%、35.36%,铜精加工比重达50%,物联网企业超330家,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达11家。绿色发展指数持续上升,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绿色经济含量进一步提升,“+生态”和“生态+”逐渐融入经济发展全过程。环境保护推出创新性举措。在全省率先完成生态环境系统机构改革、垂直改革、综合执法改革,新组建生态环境局,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升格为副处级单位。
6、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流域生态补偿、绿色金融改革、河湖林长制、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完善,生态旅游、深挖“城市矿产”等经验获评省级优秀成果奖,城乡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经验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做法推广清单。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十四五”时期,是我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我市全力打造“智铜道合、强富美优”新城的发展关键期。市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机遇和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一是生态文明思想在逐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大动力和根本保障。二是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了生
7、态文明建设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三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入,生态环境保护“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制度保障更加全面、更加有力。四是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自然禀赋为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当前我市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二产比重高,重工业化趋势明显,产业结构“一铜独大”;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发展速度缓慢,循环经济示范效应及发展有限;工业集中地区及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均位于全
8、市上游,环境风险居高不下;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任务仍然艰巨。我市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提升,但越到后面改善越难,尤其是水和大气环境的改善还存在不确定性,生态环境质量再提升有一定的难度;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协同控制细颗粒物与臭氧面临严峻挑战;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大,部分断面水质综合指数同比上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矿山开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领域问题仍然突出。三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需加强。生态文明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尚未充分有效发挥;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
9、监测监管能力与信息化建设滞后,全市生态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面对碳达峰、碳中和艰巨任务,统筹发展和保护的难度加大。综合判断,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上将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深刻认识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和我市发展环境面临的新变化,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聚焦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和倒逼作用,落实碳排放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奋力开启全
10、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谱写好新时代改革发展新画卷的城篇章。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面向美丽城建设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持续开展生态保护“绿盾”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生
11、态文明建设新进步,全力打造“智铜道合、强富美优”新城,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城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形成广泛的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聚焦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坚持系统治理、协同增效。保持战略定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治污、科学治
12、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领导体制、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大技术、政策和管理创新力度,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节 规划目标展望二三五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城名片新征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环境
13、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恢复,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综合考虑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特点和“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全市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更加顺畅,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全市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
14、准。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主要河流断面水质持续保持类。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城乡人居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更加健全。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得到有效监管,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危险废物、重金属等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突出短板加快补齐,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
15、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第三章 持续推进结构调整,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推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第一节 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 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落实“三线一单”,建立动态更新和调整机制,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快推动“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实施,加强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完善“三线一单
16、”数据应用平台。不断健全环境影响评价等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准入。落实绿色发展环境政策。全面贯彻市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若干措施的通知,认真落实生产体系、流通体系和消费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环境政策。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实施环评审批和环境执法正面清单管理,落实环评审批提质增效,支持服务绿色发展,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能耗“双控”管理。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制度,强化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开展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促进生态资产确权与资本化。健
17、全完善区域性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补偿资金筹措机制。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大力推广“两山银行”“湿地银行”等建设,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在高风险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第二节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一、二、三产的内部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补齐先进制造业短板,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创新能力强、环境友好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焦绿色食品、节能照明、眼镜、能源化工及医药、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大力发展现代
18、服务业,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绿色金融、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发展,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绿色融合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向绿色化、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落后低效产能淘汰。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加大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炭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排查力度,重点排查落后产能相关工艺技术装备。严格执行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炭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聚力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度,以优质增量推动经济发展质效提升
19、,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铜精深加工为首位产业,大力发展铜冶炼和绿色照明产业,培育发展智能家居和电子商务产业;以智能光电产业(包括眼镜和绿色照明产业)为首位产业,大力发展微型元件和雕刻产业,培育智慧运动装备和电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移动物联网为首位产业,大力发展铜基新材料和医药食品产业,培育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以现代物流为首位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培育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信息产业;以现代金融为首位产业,大力发展烘焙产业和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培育发展服务外包和职业教育产业;以旅游业为首位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坚持“绿色发展”
20、理念,以节水监测仪表和绿色照明两大领域为重点,加强产品技术和工艺的创新,不断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打造重要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制定节能环保产业扶持政策,推动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研发、产业化及应用示范。着力提升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应用力度。培育发展节能和环境服务业,进一步支持生态环境修复、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等新兴环保服务业发展,推动先进环保技术及服务应用示范,积极探索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共建专业节能环保服务机构,推进工业集聚区节能环保综合服务。第三节 推动能源和交通清洁低碳转型优化发展能源结构
21、。深化各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实施节约优先的能源战略。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进一步改善全市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清洁化水平。全面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十四五”期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下降到60%以下。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进一步提升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装机占比和发电量占比,促进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强化电力调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继续建设完善天然气管网,提升储气能力,努力保障全市天然气稳定供应。推动能源清洁化替代。加大电能替代力度,深入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工程。积极推进市内支撑性电源建设,引入优质区外电力入城。加快
22、工业、建筑、交通等各用能领域的电气化、智能化发展,加强清洁能源供应保障,推行清洁能源替代。对以煤、石焦油、重油等为燃料的锅炉和工业窑炉,加快使用清洁低碳能源以及工厂余热、电力热力等进行替代。落实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大力提升铁路运能、升级水运系统、强化公路货运治理、加快多式联运建设、推进城市绿色配送、加强信息资源整合等工作,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不断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切实提高运输组织水平,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加快调整运输结构体系。到2025年,全市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铁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显著提高,港口铁路集疏运输和集装箱多式联运全面建成,全面建成与我市经
23、济发展相适应的水运网络,重点区域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融入参与运河建设,同步推进城港建设,打造综合货运码头公铁水集疏运体系,强化对接,形成高效联通的内河运输体系。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推进老旧车提前淘汰更新,鼓励老旧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替换为清洁能源车辆。全面实施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大力推进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使用,推进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 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专栏1 结构调整重大工程铜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工程:加快推进国家级铜
24、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国家火炬城铜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高端线缆线束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建设。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实施铜精深加工项目,支持企业向中高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升级推动铜基新材料高端转型。完善发展循环经济、铜拆解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铜产业配套产业。加快绿色节能技术应用推广,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工艺装备及项目,鼓励企业自主开展工艺设备提升改造,推动铜产业整体绿色化转型。能源结构调整工程:大力推进5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等项目建设,新增装机容量300MW。加快推进220千伏输变电工程、22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110千伏变电站迁改工程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1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生态环境 保护 十四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