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与公平关系及其发展研究.doc
《效率与公平关系及其发展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效率与公平关系及其发展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效率与公平关系及其发展研究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效率与公平关系解读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公平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经济学对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研究,通常将公平置于收入分配这个特定的平台上,使公平问题在经济学学理上与效率问题对接起来。收入分配从其环节或流程来看,包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二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第三次分配是通过
2、非政府组织进行的慈善事业,依据的是道德原则。相应地,有初次分配公平和再分配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涉及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初次分配公平即经济公平,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在再生产过程中权利与义务、作用与地位、付出与报偿之间的平等关系。它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包括机会公平、竞争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在这一层面上,效率和公平是一致的,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公平所强调的机会均等、规则公正和以效取酬是实现效率所追求的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公平的必要前提。再分配公平即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和社会福利公平,强调的是将人们的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所能接受
3、的范围之内。在这个层面上,公平与效率短期、局部有矛盾,长期趋势一致。例如,市场经济国家,为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抑制了私人投资,降低了市场效率;而过分追求市场竞争效率,在价值规律支配下,社会贫富的分化与对立日趋严重,劳资矛盾成为主要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反复出现,严重损害了效率。我国目前出现的收入差距拉大,不仅影响内需扩大,也带来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最终影响效率提高。对社会整体发展而言,理想社会和政府政策目标都应当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二、目前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公平性失衡的表现及其根源分析(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公平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有三
4、个指标:一是分配率,指的是劳动报酬总额占gDp比重,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二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三是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分配率高、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高、或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较公平。再分配的衡量,实际上是对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最终分配结果的衡量,经济学家常用洛伦兹曲线这一分析工具和基尼系数进行判断:一是洛伦兹曲线(如图1所示),以纵轴表示不同收入水平者由低到高的收入份额累计值,以横轴表示不同收入水平者由低到高的人口份额累计值。若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则得到一条夹角为45度的绝对平均线,
5、若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则得到一条夹角为0度的绝对不平均线。曲线与绝对平均线越近说明越公平,越远说明越不公平。图1:洛伦兹曲线二是基尼系数。它是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所围成的面积与绝对平均线和绝对不平均线所围成的面积的比值,基尼系数A/A+B。本身是反映收入分配是否平均的指标,据此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国际上以0.4基尼系数作为警戒线。此外,还有欧希玛指数法(五等分法)。即将居民按收入高低依次排序分成五等份组,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或人数与20%最低收入家庭或人数收入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基于数据资料的掌握情况和转型国家的特点(如我国无社会保障税、个人所得税不是主体税种),本文选择分配率、居
6、民收入增长率及其与经济增长率比较、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之比较、基尼系数、欧希玛指数等指标对我国收入分配情况进行分析。(二)一次分配不公的主要表现及其根源分析一次分配不公的主要表现如下:1.居民收入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见表1、表2)表中数字反映居民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非同步性,2021年以来随着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初步显现出一点积极效应。2021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2.2%和9.5%。表2数字表明,人均gDp增长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指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指数均低于gDp增长指数。2.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家财政收
7、入也快速增长且超过gDp增长速度。1978-2021年gDp年均增长9.7%,而同期财政收入增长17.1%高出7.4%,特别是1994年以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18.5%。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大高于gDp增长,说明国民收入分配存在向政府倾斜现象。3.分配率呈下降趋势(见图2)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低且呈下降趋势。1978-2021年全国平均在12-16%之间,如果再加上工资额30%的福利,则在15-20%之间。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之间,这说明我国的分配率是比较低的。当前初次分配不公主要
8、原因在于机会、规则不公平。包括劳动者、企业之间的机会规则不公,包括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的分配不公,背后深层原因是体制不健全和制度不完善引起的。具体地分析如下:1.劳动者就业条件、职业选择、就业途径存在机会不公一是劳动者就业条件不平等。主要是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带来的。我国目前存在的初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高等教育过度市场化,带来每个人发展机会不平等。二是职业选择机会不公平。突出表现在城乡劳动者就业机会不平等,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引起的,由于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造成劳动力流动受阻和就业不充分而引起的分配不公。三是就业途径不平等。尽管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但靠关系实现就业的现象普
9、遍存在。一些素质不高的劳动力通过关系可以找到高素质劳动力难以进入的工作岗位。这些不合理的因素严重影响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2.企业之间机会和竞争规则不平等一是不合理的行业垄断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环境失衡所导致的分配不公。主要是行政性行业垄断提供的大部分垄断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偏高,其超额利润大都没有回馈给国家和社会,而是以各种理由留在了部门和企业,并且部分地转化为这些行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收入、福利等。二是不同企业生产经营条件、资源占有和配置等差别对分配关系的扭曲。目前,国有与非国有、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在资源占有和配置、资金分配和融通、市场准入等关乎初次分配起点和机会的基本制度方
10、面待遇差别而产生分配不公。3.企业内部资本、技术、劳动等要素分配的不公企业内部要素分配不公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有制企业内部,未能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一方面,分配平均主义倾向依然存在,分配收入未能充分体现各类劳动者的实际劳动贡献。另一方面,某些管理人员尤其是上层管理人员与生产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过分向上层管理人员倾斜。国有企业工会组织基本作为企业“职能部门”存在,在维护职工利益方面往往受到企业管理层的掣肘。二是在非公有制企业内部,未能充分体现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雇主与雇员的收入差距过大。雇主凭借资本所有权和管理所有权使收入分配过分向自己倾斜。大量的非国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效率 公平 关系 及其 发展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