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docx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基础教化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教化系 初等教化 田杰 20081205034 【摘要】基础教化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变革;我国的基础教化课程改革总是与当时的特定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发展必定影响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走向。同时,课程改革也是课程内在发展的必定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找寻课程改革的平衡器,这是课程典范重构的两个方面。而课程理念的创新又包括创新的学校观、创新的课程观、创新的教材观和创新的教学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理论;创新;发展 【正文】 我国的课程改革先后进行了8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第一次是在1950年和1951年,其次次是在
2、1952年,第三次是在1956年,第四次是在1963年,第五次是在1978年,第六次是在1986年,第七次是在1992年,第八次是在2000年。 八次课程改革可以说我国建国后酝酿时间最长,投入资源最多,专家学者和一线中小学老师进入决策主体、波及范围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过程中清理了我国长期以来课程教材体系存在的严峻不足。 1、课程设置上学科中心倾向严峻。我国的课程和教材目前基本上还沿用一百多年前确立的学科体系,并根据这一体系来组织课程和编写教材。这样做的一个弊端,是导致儿童对现实世界相识的割裂。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2、教材内容繁难杂旧,缺乏时代感。这是在选择教学
3、内容时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另一个结果。全国有许多地方,初中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其中一个重要缘由就是许多学生学习跟不上,失去了接着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基础教化,尤其是义务教化史培育国民基本素养的基础工程,必需要面对大多数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听得懂,学得进去,并能切实驾驭。 3、忽视对学生看法、情感和价值观的培育。 在价值变革的引领下,我国的基础教化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培育目标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列的新的体制改革,我国基础教化新课程改革则在课程典范、课程理念、课程体制、课程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与发展。 一、课程典范的重构 1、基础教化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基础教化新课程改革,涉及培
4、育目标的改变、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化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育模式的变革。详细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将来国民素养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育高素养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主动打算的素养教化观念。二是确立了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学问、实力、情感看法和谐发展的素养教化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学问,体现了面对全体,切实关切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养教化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
5、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变更了传统学校只重视“学业智力”,而对其他诸如“社会智力”、“实际生活智力”、“自我相识智力”等“生存智力”均有所忽视的现象,强调对学生进行多元智力教化的素养教化观念。五是推崇“档案袋评价”“真实评价”等质性评价手段,体现了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素养教化观念。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化注入生命活力须要供应良好政策空间的素养教化观念。 2、找寻课程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发展为本。基础教化课程改革假如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教育 新课程 改革 理论 创新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