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ocx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与临床视察。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症状,对症下药。结果:临床治疗101例,治愈14例,显效49例,好转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结论: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应症施治,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中医药治疗;临床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310(2022)02(b)-075-02 临床实践中把中风后遗症康复分为早、中、后三期。康复早期:是指急性期过后3个月以内,此期不仅病人本身有自然康复的倾向,而且各种治疗措施最易收效,因此在此期要不失时机地实行多种康复措施,以达到志向的目的。在用药方面
2、,应以汤药为主,因汤剂可随证加减,有利于辨证施治,并与针灸、心理康复、功能锻练等同时并进。只要患者神志清晰,绝大多数能复原到生活自理的程度,如穿衣、吃饭、行走、做简洁家务等,有的甚至可以完全康复,不留任何残疾。因此3个月以内是中风后遗症康复的重要时期。康复中期:是指急性期过后36月以内,此期与康复早期相比,各种功能的复原明显减慢,但仍要树立信念,主动进行以上各种康复治疗。康复后期:指6个月以上的病人,各种功能复原更慢,但依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和临床实践证明,其功能仍旧可以改善。此期治疗以功能熬炼为主,如有兼证,可对症处理。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1例患者中,男68例,女19例,
3、年龄均在45岁以上。脑出血56例,脑血栓29例,脑栓塞12例,病程在3个月之内46例,4个月半年29例,7个月1年13例,1年以上9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综观中风一病,均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证候,急性期虽有本虚见证,但常以风阳、痰热、腑实、血瘀等标实症状突出,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祛邪为主,应用平肝息风、清热化痰、通腑化瘀,活血通络等法1。复原期证侯由实转虚,根据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扶正培本为主,标本兼顾,常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滋阴潜阳、健脾化湿诸法。辨证分型如下: 1.2.1.1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主症:手足麻木,肌肤不仁,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
4、身不遂,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弦或弦细。 本症为14例,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6 g,竹茹、枳实、半夏、陈皮各l0 g,云苓15 g,生苡仁30 g,南星、天竺黄、厚朴各9 g。热象患者,加黄苓、山栀;夹风动者,用珍宝母、地龙、全蝎;头晕明显者,加菖蒲、郁金,甚者加礞石、川芎。 1.2.1.2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主症:素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腿软,突然一侧手足沉重,口舌歪斜,舌强言謇,半身不遂,舌质红,苔白或黄,脉弦滑或弦细而数2。 本症为36例,方用镇肝息风汤以达镇肝息风之力:牛膝、代赭石各20 g,龙骨、牡蛎各30 g,龟板12 g,玄参6 g,天冬15 g,白芍、川楝子各
5、l0 g,甘草3 g。可加珍宝母、磁石、草石决明以增加平肝潜阳或重镇潜阳之效。热象明显者,可加黄连、丹皮;血瘀明显,可加活血化瘀通络之桃仁、红花、川芎、当归;伴有痰浊之症,胃纳欠佳,口干不欲饮,舌苔腻,脉弦滑者,加用半夏、胆星、竹茹、天竺黄等;肝肾阴虚甚者,证见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暗红,脉尺动,可加生地、山药、山萸肉、麦冬等滋补肝肾之阴。 1.2.1.3 气虚血瘀,脉络闭阻:主症:起病缓慢,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弦细。 本症为47例,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 g,桃仁、地龙、当归各12 g,赤芍l0 g,川芎、红花各9 g。可加全蝎3 g,僵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治疗 中风 后遗症 临床 观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