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管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管理 摘要近年来,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接连不断地出现问题,已经严峻威逼到了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已暴露的问题或潜藏着还未显露的隐患,不仅证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严峻的缺陷,而且也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等方面存在着不少的弊端。这就是说,我国上市公司产生的种种问题,不仅仅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造成的,而且还与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相关的系统“失灵”亲密相关。因此,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必需多管齐下方可奏效。下面,我仅就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几个关键问题谈一点看法。一、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前提是必需明确确定我国公司或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就是
2、单一目标-“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建立有效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必需回答这样一个“古老”而始终又未扯清但不必需明确回答的问题:现代公司或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什么?换言之,现代公司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相识和回答这个问题,干脆关系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功能定位和治理形式等,干脆确定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对于这个问题,国外学术界的相识分歧很大,有多种不同的看法,美国罗伯特C克拉克(11016)曾把这些观点概括为“二元论:严格利润最大化准则;一元论:公私利益的远期一样;适度志向主义:自愿遵守法律;高度志向主义:利益集团的调和与作为剩余目标的公共利益目标”。同样,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相识分
3、歧也很大,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与上述的“二元论”相同,即坚持传统的“股权至上主义”,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并据此强调公司要实行“单边治理”;另一种则与上述的“高度志向主义论”一样,即要扬弃“股东至上主义”的逻辑,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并据此强调公司要实行“共同治理”。 持上述观点者各自都有许多理论依据(杨瑞龙、周业安,2001),一时谁也很难劝服谁。我个人认为,理论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因此推断上述哪一种观点更为科学,关键是要看哪一种观点在实践中对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 19101年日本公布的日本公司治理原则(以下简称(原则)中对日本与英、美公司治理模式
4、进行了比较分析,深刻地反思了日本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弊端,指出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日本公司的目标不象英、美那样是“单一目的”,而是“复数目的”。原则指出:“作为竞争过程的一个侧面是日欧与英美企业组织效率的竞争,即还原于股东利益的单一目的的组织与称之为劳资利益的复数目的的组织之间的竞争。经济效率性基原来源于企业的活动,所以行为是非标准明确的企业,可以简单快速地做出与目的相适应的推断。并且单一目的的企业采纳长期酬劳制度,有可能整合性地实现复数目的”。该原则还以日本为例,证明“若在组织上不能取消解雇,那么企业必成为非效率的温床”,并得出结论:“在复数目的的组织中有明显的保留非效率的
5、倾向”(转引自李维安,2001)。最近,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纷纷告辞了影响劳动力流淌的终身雇佣制、告辞有吃“大锅饭”之嫌的“年功序列制度”(赵文斗,2001)。 原则对日本公司实践的反思,有力地证明白“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的“单一目的”比“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的“复数目的”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罗伯特C克拉克(11016)指出:“高度志向主义,即使被采纳,也只能减弱商业公司的主要优势及其有效地实现确定目标的实力,同时还会放大政府的基本缺陷,使其迷失方向,并陷于利益集团的无休止的竞争中”。我国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人人都是主子,人人都对企业不负责任的恶果也说明白这一点。 坚持公司或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
6、“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是说公司可以忽视公司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债权人、顾客、社区等)的利益。事实上,公司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其前提就是公司必需履行它对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全部法律义务。应当特殊指出的是,公司与上述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都是事前约定的,若有纠纷可以通过谈判或法律程序来解决,因而不须要通过公司治理结构来保障。也正是因为如此,各国公司法中都强调只有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关,只有股东对公司的剩余价值拥有恳求权。 从法学意义上讲,股份公司本身就是一个虚拟法人,被作为具有自然人的某些特征的“人”来对待,并具有自己的内在目的或目标。在美国,尽管公司法没有明确回答公司的目标,但“律师、法官
7、和经济学家通常假定商业公司的更终极的目的是为股东谋利”(克拉克,11016)。从托付#0;理论的角度看,股东既是初始托付人,是公司全部权力的初始源泉,又是终极风险的担当者,所以,股份公司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这是天经地义之事。假如我们承认公司或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那么我们就需根据这个目标的要求来构造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否则,我们若是追求高度志向主义的“复数目的”#0;#0;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就有可能重蹈日本企业之辙。 二、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重点是要变更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畸形股权结构
8、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之所以接连不断出现违法违规问题,就在于公司治理结构失灵,而公司治理结构之所以失灵,就在于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畸形股权结构现象普遍存在。据最近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公布的统计结果,截止2001年7月30日,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数占总股本的66,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以及政府机构持股数占总股本的5116,国有股所占比例居肯定统治地位。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它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限制权方式、运作方式乃至效率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必需变更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 这里应当特殊强调的是,我们否定的是国有股“一股独大”,而不是笼统地
9、反对其他股“一股独大”。不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一股独大”并非都是坏事。从理论上讲,只要大股东产权清楚,担当风险,干脆拥有公司剩余价值的恳求权,自然有着强列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剧烈愿望和发展壮大企业的动力,大股东的行为一般自然就会正常化。从实践上来看,美、英的股份公司都曾经验了家族资本主义、经理资本主义与机构资本主义三个阶段,其股权结构也曾经验了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相对集中的改变。无论是在股权高度集中在少数私人手里的家族资本主义时代,还是在股权相对集中在机构投资者手中的今日,“一股独大”或股权相对集中都发挥了主动的作用。如沃伦巴菲特在希尔公司、比尔盖茨在微软公司、李嘉诚在和记黄埔公司都曾占有很高比例的股权,这些“一股独大”不但没有阻碍公司的发展,反而成为公司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力源。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