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实文学思想述论.docx
《李白写实文学思想述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写实文学思想述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李白写实文学思想述论 【内容提要】 李白写实的文学思想源于史学的“实录”精神,表现为对真实性的追求,对写实的作风和技巧的追求,其在作品中的体现又因文体不同而有异,散文举例证明,画赞返实入虚,诗歌似虚而实。它是对李白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补充。 【关键词】 李白/实录 在唐代文学探讨中,历史传统和唐代文士的关系已经得到人们的关注,但有些问题还有深化探讨的必要,李白与史学传统的关系就是一例。不少相关的论文事实上已涉及这一问题,如李白诗歌中的历史人物及其人格范式、李白与六朝诗人及其文化传承等。本文则从李白运用“实录”一词的意义,进而探讨李白写实的文学思想及其在创作中的运用。 史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
2、实录”精神。汉书司马迁传赞云:“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是对“实录”最权威的说明,也成了后世优秀的史学家遵循的修史原则。“实录”一词,多出现于史学着作中,初唐人修的几部史书,都运用过“实录”二字。如晋书卷94隐逸传云陶潜五柳先生传:“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陈书卷27江总传:“总之自叙,时人谓之实录。”南史卷48陆慧晓传:“庐江何点常称:慧晓心如明镜,遇形触物,无不朗然。王思远恒如怀冰,暑月亦有霜气。当时以为实录。”但“实录”一词却很少出现在初盛唐作家的诗文作品中,人物传记中偶有出现,如卢藏用陈子昂别传云:“君故人范阳卢藏用集其遗文为序传,识者称其实录。”而李白在金
3、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中运用了这个词,这自然引起我们的留意,李白文云:“吾希风广成,荡漾浮世。素受宝诀,为三十六帝之外臣。即四明逸老贺知章呼余为谪仙人,盖实录耳。”1(卷27,P1263-1264)李白此处“实录”二字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是真实的记载,并不是李白的杜撰,李白对酒忆贺监序也说:“太子来宾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1(卷23,P1085)二是指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也是符合事实的,因为李白“素受宝诀”。 刘知几史通多次提到“实录”,采撰云:“至如江东五俊,始自会稽典录,颖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录。苟不别加研核,何以详其
4、是非?”2(卷5,P117)邑里云:“欲求实录,不亦难乎!”2(卷5,P114)浮词云:“夫文以害意,自古而然,拟非其伦,由来尚矣。必以庾、周所作,皆为实录,则其所褒贬,非止一人,咸宜取其指归,何止采其四句而已?”2(卷6,P160)叙事、直书、鉴识、序传都用到“实录”一词,大致是真实记载历史事迹和人物的意思。 李白的“实录”正是源于史学的概念,当将之转化为文学思想的角度来相识,可以理解为对真实性的追求,对写实的作风和技巧的追求。在李白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对真实的自觉追求和技巧的运用,这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并不多见。为了追求真实的效果,李白自觉地运用了举证的方法。 方法之一引时人语坐实。他在赞美
5、别人时,常引当时人的话来证明一种事实。如上安州裴长史书盛赞裴长史高义重诺,云:“故时人歌曰:宾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门。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须驱马埒华轩。”与韩荆州书为说明韩荆州在士人中的声望,云:“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方法之二引舆论证明。任城县厅壁记,赞扬县令贺公,“拨烦弥闲,剖剧无滞。镝一百零一发克破于杨叶,刀一鼓必合于桑林。宽猛相济,弦韦适中。一之岁肃而教之,二之岁惠而安之,三之岁富而乐之。然后青衿向训,黄发履礼。耒耜就役,农无游手之夫;杼轴和鸣,机罕嚬蛾之女。物不知化,陶然自春。权豪锄纵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扶老携幼,尊尊亲
6、亲,千载一百零一年,再复鲁道。非神明博远,孰能契于此乎!”1(卷28,P12101)此段文字确定有夸张的地方,但李白为了坐实对贺公的美誉之词,作了必要的交待,“白探奇东蒙,窃听舆论,辄记于壁,垂之将来。俾后贤之操刀,知贺公之绝迹者也。”1(卷28,P1300)李白的才情于此可见,上文表扬贺公,不免有夸大之辞,但“窃听舆论”一语,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一慰贺公,免去贺公担忧过奖之虑,因为“舆论”如此,古人很重舆论,舆论反映民意,文中果有不符实际之处,因是来自舆论,也会得到别人的谅解;二安民众,李白文中赞美贺公的地方不免有曲谀之处,但李白指出这是源于舆论,是公众的看法,并非李白凭空杜撰。 方法之三
7、以细微环节坐实,秋于敬亭送从侄端游庐山序:“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予拜见预饮林下,端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1(卷27,P1267)对往事的追记,用了“嬉游在旁”的细微环节,活灵活现,特别真实。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并序有总的概括,也有细微环节的记载。“先时邑中有聚党横猾者,实惟二耿之族,几一百零一家焉。公训为纯人,易其里曰大忠正之里。北境黎丘之古鬼焉,或醉父以刃其子,自公到职,蔑闻为灾。官宅旧井,水清而味苦,公下车尝之,莞尔而笑曰:既苦且清,足以符吾志也。遂汲用不改,变为甘泉。蠡丘馆东有三柳焉,公往来憩之,饮水则去,行路勿剪,比于甘棠,乡人因树而书颂四十有六篇。”1(卷29
8、,P1387-1388)四个细微环节的勾划,表现了李公四方面的品德:一层是表扬李公教化横猾;二层是表扬李公正压鬼怪;三层是表扬李公德变泉水;四层是表扬李公政赢颂声。 特殊是写自己的行为品德时,李白更是如此,特别讲求这种技巧。他明白:一旦重在描述自我言行的文学创作进入流通,真实性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价值推断。下面举上安州裴长史书以作说明。 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作者陈述事实,自举例证:第一,以散金济人来证明自己的轻财好施:“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1(卷26,P1245)其次,以善理友人后事证明自己存交重义:“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
9、,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难过。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身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家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朋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1(卷26,P1245-1246) 同样以别人耳闻目睹之事实证明自己品德才情的不凡:第一,广汉太守亲见其养高忘机之举“又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1(卷26,P1248)其次,苏赞其文之事,“四海明识,具知此谈”
10、“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僚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不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识,具知此谈。”1(卷26,P1247)第三,马公盛赞其文,“此则故交元丹亲接斯议”“前此郡督马公,朝野豪彦,一见尽礼,许为奇才,因谓长史李京之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澈,句句动人。此则故交元丹亲接斯议。”1(卷26,P1247-1248) 李白文章重视引用他人之言证明真实性,这里却提示我们对李白特性和生存方式的进一步思索,细绎李白引用时人语之处,会隐隐感到李白正生活在失去别人信任的
11、危机之中。一般与别人的沟通中,只要陈述事实即可,但李白在每陈述一个事实之后,总是心有余悸,担忧别人不信任,故又向对方申述一下,这件事谁也知道,这句话谁也听说过。如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四海明识,具知此谈”、“此则故交元丹亲接斯议”就是如 此。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缘由,当然有小人的诽谤,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云“谤言忽生,众口攒毁”。也由于自己言行失检,他有时行事说话可能略带夸张,并不考虑其后果和影响,这样致使和他交往过的人对李白留下一个说大话的印象。他在上李邕诗中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这句话很值得体会。 【内容提要】 李白写实的文学思想源于史学的“实录
12、”精神,表现为对真实性的追求,对写实的作风和技巧的追求,其在作品中的体现又因文体不同而有异,散文举例证明,画赞返实入虚,诗歌似虚而实。它是对李白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补充。 【关键词】 李白/实录 在唐代文学探讨中,历史传统和唐代文士的关系已经得到人们的关注,但有些问题还有深化探讨的必要,李白与史学传统的关系就是一例。不少相关的论文事实上已涉及这一问题,如李白诗歌中的历史人物及其人格范式、李白与六朝诗人及其文化传承等。本文则从李白运用“实录”一词的意义,进而探讨李白写实的文学思想及其在创作中的运用。 史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录”精神。汉书司马迁传赞云:“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
13、实录。”这是对“实录”最权威的说明,也成了后世优秀的史学家遵循的修史原则。“实录”一词,多出现于史学着作中,初唐人修的几部史书,都运用过“实录”二字。如晋书卷94隐逸传云陶潜五柳先生传:“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陈书卷27江总传:“总之自叙,时人谓之实录。”南史卷48陆慧晓传:“庐江何点常称:慧晓心如明镜,遇形触物,无不朗然。王思远恒如怀冰,暑月亦有霜气。当时以为实录。”但“实录”一词却很少出现在初盛唐作家的诗文作品中,人物传记中偶有出现,如卢藏用陈子昂别传云:“君故人范阳卢藏用集其遗文为序传,识者称其实录。”而李白在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中运用了这个词,这自然引起我们的留意,李白文云:“吾
14、希风广成,荡漾浮世。素受宝诀,为三十六帝之外臣。即四明逸老贺知章呼余为谪仙人,盖实录耳。”1(卷27,P1263-1264)李白此处“实录”二字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是真实的记载,并不是李白的杜撰,李白对酒忆贺监序也说:“太子来宾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1(卷23,P1085)二是指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也是符合事实的,因为李白“素受宝诀”。 刘知几史通多次提到“实录”,采撰云:“至如江东五俊,始自会稽典录,颖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录。苟不别加研核,何以详其是非?”2(卷5,P117)邑里云:“欲求实录,不亦难乎!”2(卷5,
15、P114)浮词云:“夫文以害意,自古而然,拟非其伦,由来尚矣。必以庾、周所作,皆为实录,则其所褒贬,非止一人,咸宜取其指归,何止采其四句而已?”2(卷6,P160)叙事、直书、鉴识、序传都用到“实录”一词,大致是真实记载历史事迹和人物的意思。 李白的“实录”正是源于史学的概念,当将之转化为文学思想的角度来相识,可以理解为对真实性的追求,对写实的作风和技巧的追求。在李白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对真实的自觉追求和技巧的运用,这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并不多见。为了追求真实的效果,李白自觉地运用了举证的方法。 方法之一引时人语坐实。他在赞美别人时,常引当时人的话来证明一种事实。如上安州裴长史书盛赞裴长史高义重
16、诺,云:“故时人歌曰:宾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门。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须驱马埒华轩。”与韩荆州书为说明韩荆州在士人中的声望,云:“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方法之二引舆论证明。任城县厅壁记,赞扬县令贺公,“拨烦弥闲,剖剧无滞。镝一百零一发克破于杨叶,刀一鼓必合于桑林。宽猛相济,弦韦适中。一之岁肃而教之,二之岁惠而安之,三之岁富而乐之。然后青衿向训,黄发履礼。耒耜就役,农无游手之夫;杼轴和鸣,机罕嚬蛾之女。物不知化,陶然自春。权豪锄纵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扶老携幼,尊尊亲亲,千载一百零一年,再复鲁道。非神明博远,孰能契于此乎!”1(卷28,
17、P12101)此段文字确定有夸张的地方,但李白为了坐实对贺公的美誉之词,作了必要的交待,“白探奇东蒙,窃听舆论,辄记于壁,垂之将来。俾后贤之操刀,知贺公之绝迹者也。”1(卷28,P1300)李白的才情于此可见,上文表扬贺公,不免有夸大之辞,但“窃听舆论”一语,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一慰贺公,免去贺公担忧过奖之虑,因为“舆论”如此,古人很重舆论,舆论反映民意,文中果有不符实际之处,因是来自舆论,也会得到别人的谅解;二安民众,李白文中赞美贺公的地方不免有曲谀之处,但李白指出这是源于舆论,是公众的看法,并非李白凭空杜撰。 方法之三以细微环节坐实,秋于敬亭送从侄端游庐山序:“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白 写实 文学 思想
限制150内